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运河山东段的复苏与澎湃

时间:2024-04-23

本刊记者 高鑫

山东的大运河申遗不仅是一项巨大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更成为惠及运河两岸民心民生、建设生态城市、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旅游的惠民工程。

北京时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作为大运河申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运河山东段成为山东继泰山、“三孔”、齐长城之后的第四处世界文化遗产。

一线通南北,往来天地间

“如果说长城是一撇,大运河则是一捺,二者在首都交会在一起,构成一个厚重的人字。”1980年纪录片《话说运河》里的解说词,生动刻画出大运河在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大运河南起余杭(今属杭州市),北到涿郡(今北京市),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引用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细细梳理运河发展的脉络,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它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区别于一般文化遗产,时至今日,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大运河仍然承载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的基本作用,也由此被称之为“活态遗产”。

在大运河的发展历程中,大运河山东段历史上就是通航条件最困难,维修保护工程技术最复杂、最巧妙的著名河段。大运河山东段,流经山东省内枣庄、济宁、泰安、聊城、德州五市16个县(市、区),全长643公里。大运河山东段的会通河水道和水源工程规划,以及水资源调度和管理,代表了中国大运河乃至整个农业社会卓越的水运技术成就。运河沿线的德州、临清、东昌、济宁、台儿庄,成为历史上交通转输和贸易的重镇。济宁市更是元、明、清三朝的京杭大运河最高管理机构所在地,素有“运河之都”的美誉。

在大运河申报遗产区的名录中,大运河山东段有南运河德州段、会通河临清段(元运河、小运河)、会通河阳谷段、会通河南旺枢纽段、小汶河、会通河微山段、中河台儿庄段等八个河段,占全部27个河段的近三分之一,总长186公里;共15处遗产点,超过全部58处遗产点的四分之一;遗产区面积为16603公顷,缓冲区面积29501公顷。不仅运河沿线五市均有遗产点列入,而且申遗遗产点涵盖了各类水工设施遗存,初步再现了传统运河工程的技术发明创造性和技术体系的典范性,成为大运河整体申遗最有力的支撑点段之一。

充满感情的保护

从烟波浩淼的微山湖东口,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迤逦向东,流经广袤鲁南大地进江苏入中运河,这就是台儿庄运河。全长42.5公里的台儿庄运河是整个京杭大运河中唯一完全东西流向的一段。但是,很少有人想到,台儿庄也曾经有过变成杂乱无章、破败不堪的垃圾场、臭水沟,沿运河两岸是低矮残破的棚户区的际遇。

如今回头看,大运河山东段的申遗之路并不轻松。曾经大运河的辉煌,因为历史变迁而曾逐渐暗淡无光。伴随城市化进程和沿线城乡人口增加,向运河河道中倾倒垃圾甚至在古河道上建房等破坏遗产的现象频频发生。我国自古就有“南有苏杭,北有临张”的说法,其中的“张”就是现在的阳谷县张秋镇,在历史的记载中,镇上几乎每个村都有一二十座寺庙,现在却已荡然无存。作为会通河起点的大运河临清段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因其文化遗产丰富,被誉为“活态的明清文化博物馆”。然而,随着运河的没落,运河临清段的河道变窄弃用,有的地段甚至已成为居民的排污渠,河道上的一些遗产点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垃圾、蚊蝇和难闻的气味都让当地居民对运河“敬”而远之。大运河山东段点多面长,浩繁艰巨,还面临诸如申遗与文物保护、航运、水利工程与管理、地方发展项目等的关键问题,加之济宁梁山以北河段历史上就已经断航淤塞,使大运河山东段成为申遗工作中工程量最大、环境治理工作最严峻的河段。其实,早在申遗前,包括山东沿线城市在内的许多城市就已经启动对大运河的保护,而为了申遗,各地开展了清理、整顿、修复、疏通等一系列繁杂而艰巨的工作。

为做好大运河山东段保护申遗工作,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和工作机制,成立了领导小组,与运河沿线五市政府签订了责任书。省政府先后制定发布《大运河遗产山东段保护规划》,公布实施《山东省大运河遗产山东段保护管理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由省级人民政府颁布实施的大运河保护专项政府规章,其中明确对于在大运河遗产山东段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挖沙、取土、排放污水等行为,造成大运河山东段损毁的,属破坏文物行为,将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甚至刑事责任。不仅如此,山东省和相关的市人民政府还分别颁布实施了省级和市级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以及重要遗产点的专项保护规划和方案,形成了覆盖全面、指导性强的保护规划体系,同时纳入了各级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城乡规划。

山东的大运河申遗不仅是一项巨大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更成为惠及运河两岸民心民生、建设生态城市、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旅游的惠民工程。保护申遗工程启动以来,各级共投入资金近10亿,其中争取国家支持近5亿,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亿,确保了大运河保护申遗工作顺利完成。而在做好运河本体大规模修缮保护的同时,各级政府还对运河周边的环境、道路进行了彻底治理和美化,合理搬迁安置了部分村民。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遗专家组所称,山东对大运河申遗工作的高度关心、支持和对大运河遗产“充满感情的保护”。

如今的德州运河大道旁,弯曲的大运河两岸,绿草葱葱清水荡漾。该段由卫运河和南运河组成,全长141公里,沿线有苏禄王墓、德州仓储、德州码头、四女寺枢纽以及宋代窑址、达观营清真寺等文物景点。原始性的运河沿岸风貌,至今仍在使用的仓栈,独特的苏禄王墓及其守陵村落,形成了运河德州段的三大宝贵遗存,体现了运河的原始风貌和经济、文化功能。保护申遗工程启动以来,德州加大投入对运河遗产本体保护和环境治理,大运河德州段的原始景观都得到保护性开发和传承。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大运河经过治理,并引入黄河水后,变得清澈了,两岸的环境也好了。对于曾经住在运河边平房的百姓来说,运河的治理和开发,也让他们告别过去脏乱的环境,搬进了楼房。其他的城市亦在如何会恢复、保护文化遗产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实践。根据初步统计,通过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程直接和间接受益的民众超过500万人。不但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同时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申遗不是最终目标

大运河的申遗成功,让原本在社会发展中不太受关注的城市,因为“世遗”这张名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相关的沿线城市除了开始谋划进一步的保护和管理,一些地方表现出对大运河进行旅游、航运等方面开发的冲动也引发了各界的关注。防止过度开发和破坏性建设,维护大运河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任务更加艰巨。如何平衡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也引起了更高的重视。

可以说,调和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时,首要原则就是要尊重历史和尊重自然,以合理的方式让文化遗产延续。这也在中国大运河申遗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

在山东大学旅游系教授王晨光看来,遗产保护与当下的旅游开发是有矛盾的。但同时,“世遗”的相关理念也为当地的旅游开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从自然资源本身的单一视角向自然与文化的双视角转变。

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国家旅游局《京杭大运河旅游总体规划》设计项目负责人陈国忠则认为:“运河旅游要和当下文化结合起来,做到有扬弃地传承。”运河是个“活遗产”,在旅游开发中,恢复原生态的运河生产、生活、生存空间非常重要。

山东省文物局局长谢治秀表示,申遗不是最终目标,仅仅是过程和手段。大运河南北纵跨鲁西地区,是“鲁西南经济隆起带”战略最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之一,是发展旅游等相关产业的重要资源支撑。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的目的,是以此推动乡村旅游和美丽山东建设,使大运河山东段遗产成为当地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驱动力,促进大运河沿线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做好大运河遗产永续利用和传承发展这篇大文章,山东省围绕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和“鲁西南经济隆起带”战略实施大局,适时启动了“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规划建设和后续重大保护工程规划设计工作。通过遗址公园、博物馆展陈、运河小道、展示平台等各种方式和手段,有效提升和展示了大运河遗产的历史、科学、文化价值,打造出汶上南旺分水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台儿庄古城、德州南运河段等一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亮点工程。而最终的目标则是把运河沿线如“珍珠”般的一个个文化遗产点,用大运河这条“金线”串起来,形成纵贯鲁西南的历史文化景观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