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两业融合“浙”七点启示

时间:2024-05-04

孙谦

彰显两化融合和两业融合新时空特色、让制造服务业驱动现代服务业、城市数据资产构建新服务、制造企业“放低身段”打造客户核心价值、科研转化助力中小企业制造服务化……对浙江省、杭州市两业融合提出一些启示与建议

浙江省高度重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积极推进深度融合发展。其中,杭州高新区、宁波北仑区等5家单位成功入选首批两业融合国家试点,网易严选、得力集团等企业分别获得首批国家试点企业。可见,浙江深化两业发展具有扎实的基础。笔者通过前文对两业融合的理解与国际案例,提出以下若干思考与启示。

两化融合和两业融合相得益彰

在方法论上,两化融合是上下叠加共生,两业融合是横向交织扩散。

两化融合,是在工业化实体空间之上,叠加一个信息化的虚拟空间,充分运用新兴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构建数字孪生新空间,与实体空间互为孪生,交相辉映,从而解决传统产业系统中不可见的问题和不可解的难题,达成企业的全新能力。浙江省已于2019年完成了“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的建设,具有很强的两化融合发展基础。

两业融合,是在制造业微笑曲线的中段,即在制造生产的基础上,向价值链前端的研发采购,后端的营销运维等扩展,充分运用制造技术和经营技术(OT技术)与新兴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IT技术)相融合,构建拓展的企业经营高价值新空间,实现了向“制造服务化”或“服务型制造”的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转型。这其中,为因应百年不遇的新变局,浙江还特别关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两业深度融合,旨在达成高质量高价值的产业创新发展。

两化融合与两业融合相得益彰,创造了先进制造与现代服务的新时空。

制造服务业驱动现代服务业

根据《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浙江服务业发展的短板和弱项包括高端化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尤其科技服务相对滞后;服务业竞争力和影响力有待增强,引领性品牌缺乏,国际化水平不高等。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浙江有世界知名的跨境电商及其全省覆盖,有货物吞吐量连续12年稳居全球第一的宁波舟山港,有全年破千列的“义新欧”长途班列,但又存在“服务贸易体量较小,2020年全省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事实。

显然,在数字化改革、产业大脑建设的基础上,浙江通过两业深度融合,以及制造服务业带动全省现代服务业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

拥有数字数据资产的城市本身就是一种现代服务

在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今天,数字数据及其价值表达应该是制造业“先进性”和服务业“现代性”最具标志性的特征了。但我们也看到,两业融合的一些试点项目尚缺乏对数据资产及其应用的深度思考,建议作必要的补充。

现代城市因互联网、物联网、移动通信网络、人工智能应用等新兴技术而拥有大量数据,数字数据也俨然构成了现代城市的“核心资产”。基于数字数据的城市本身就是一种现代服务,需要充分展示城市基于数据的现代服务业转型。这就意味着,数据作为城市的核心资产,城市作为一种现代服务的创新发展,或可成为杭州市两业融合的创新理念之一。

推广各具特色的“双城记”

在杭甬“双城记”聚力打造两大现代服务业核心城市中,两业深度融合的“杭州模式”与“宁波模式”应各具特色。

其中,宁波服务业经济圈具有更多的制造业基础,两业融合的路径可侧重制造服务化,达成现代服务业。杭州市的两业融合,需要充分表达制造业的“先进”性和服务业的“现代”性,在较高的新兴技术基础上谋篇布局,从而展示城市整体科技力量的引领。杭州服务业经济圈具备良好的互联网基因,拥有较为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路径可更多地向制造业延伸,展示服务赋能和数据赋能,达成先进制造业。

“双城记”另一个值得期待的成果应该是,产生制造业浙江“军团”具先进性、可复制性、可互操作性的可推广范例和标杆。

制造企业“放低身段”打造客户核心价值

两业深度融合下,制造企业与其客户在一起,才是一个市场主体。劳斯莱斯公司初创的“总代管”服务模式,类似于浙江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开展的“总承包”服务模式,符合政策要求推动装备制造企业向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因而具有借鉴意义。

这种模式的核心价值就是制造企业“放低身段”,把企业的经营放置在满足用户核心价值的基础上,提供综合服务乃至总承包服务,并达成与客户双赢的良性局面;更理想的情况是,服务化过程中将获取的客户数据和知识,回馈本企业的制造业提升,最后达成企业自身制造的“先进”化。

科研转化助力中小企业制造服务化

国家发改委在《推动“两业融合”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中指出,总体来看,我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仍然存在范围不够广、程度不够深、水平不够高等问题。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融合发展初见成效,但“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鲜有突破。

对此,杭州市发改委已有深厚部署,并考虑通过借鉴弗劳恩霍夫模式推进“服务+”型的两业融合。我们需要一个如弗劳恩霍夫协会的服务创新助力机构,专事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同时设计出“服务工程参考模型”及其结构化流程,来助力中小制造企业的制造服务化。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面临的一个挑战是:现有科技(实验室)资源如何达成如弗劳恩霍夫协会的转化能力,将研科成果有效地向功能技术转移,并通过技术开发升级实现自身的商业利益,以激励并支撑未来浙江省两业深度融合之需。

积极推进“产业大脑”“未来工厂”

目前,浙江省正在实施数字化改革,将率先建设数字经济领域的“产业大脑”和“未来工厂”。笔者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一方面,以制造业为切入点的未来“产业大脑”将全面支撑一次、二次、三次等三个产业的发展,并促进三产间的融通;“未来工厂”也将以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为特征。因此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将成为重要课题乃至主攻方向之一。

另一方面,“产业大脑”和“未来工厂”将贯通生产端和消费端,特别是在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的综合集成中,可以专事部署两业深度融合内容。重视两业融合的空间拓展,从而为浙江省的企业示范全新的方法论,提供高质量发展的新维度和高价值增长的新空间。

最后,在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时代,达成产业数据价值挖掘的能力至关重要,这其中两业深度融合应当是一条必经之路乃至“捷径”。例如,“产业大脑”除了能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赋能和数字化服务,还期待进一步提供“数据赋能”和“数据化服务”,达成如前述约翰·迪尔案例这样的数据赋能效果和效益。同样,对“未来工厂”的工业数据规模布局、应用,其生产性数据的制造服务化,乃至在微笑曲线各阶段的数据变现能力,应当成为重要指标。

在智能制造领域,人们更多深度研究工位、车间、企业内的制造智能化。都说产业竞争是产业链的竞争。两业深度融合提示了一个新维度,即从生产制造向微笑曲线两端延展、从制造企业向产业链前后端拓展,来探索高价值发展的新空间。更进一步说,也是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深感,新技术新业态的演进,创新的大潮似乎在裹挟着我们前行,不进则退。为此有本文的一些探讨。可以看到,两业深度融合特别是制造业服务化,还有诸多挑战。笔者期待产业界、政府和学界共同努力,达成浙江省两业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浙江省智能制造专家委成员,中国联通(上市公司)原常务副总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