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帝王学纵横谈

时间:2024-05-04

叶钟灵

集权中央,以文治武

赵匡胤取得政权后,采取怀柔优抚之策,尊世宗皇后为周太后,封后周皇帝为郑王,移至房州(今湖北房县)将养起来,并未施加毒手,使其得终天年·后周文武百官悉数承袭原职,甚至连宰相都仍由王溥等三人继任,没搞“一朝天子一朝臣”,人心归向,稳定了政局;更没有乱杀一个有功之臣,历史鲜见。凡此种种,都足见赵匡胤心胸博大,气度非凡。

同时,赵匡胤撤销了殿前都点捡之职,分设了几个都指挥司,直接听命于皇帝,并把地方精兵选拔到中央禁军,充实中央军力,共20万左右禁军一半驻于京师,一半驻全国各地。在行政方面,虽沿用了以前的宰相制,但削减了他的权力,由原来的“事无不统”一分为三:中书掌改,枢密院掌军,三司掌财,悉听命于皇帝。对地方官员也采取了“差遣”的办法,达到了皇帝指挥臣僚,中央指挥地方,“如臂使指”,真正“总揽威柄”、“独制天下”,国家大权集于皇帝一身,专制独裁,由此而始。

唐末五代,都是武人篡权,形成了重武轻文的社会风气。地方权力多被节度使、刺史等武臣掌握,专横跋扈,不听朝庭。赵匡胤决定收回兵权,架空他们,逐步代之以文官任“知州”。后又通过科举考试录取的文官,去代替牙校担任地方司法职务,明令死刑案件,一律须送刑部复审,集权中央。但这种“强干弱枝”的政策,大大削弱了地方权力,也留下了严重的后果。

重用文臣,就需要大量儒生。宋代开始改进隋唐初建的科举考试制度,扩大了范围,甚至君王亲自主持殿试,殿试不再淘汰,称为“天子门生”,人人都有做官机会。从此不再只重出身门第,使大批有才能的读书人,进入政府机构。赵匡胤自己也常到史馆披阅史书,总结历史经验,还下令修复孔庙,开辟儒馆,沿用老学名儒,劝励教化。在这一系列重文轻武的措施下,连那些骄横的武将见了宰相也恭敬有加,并且也读起书来。秦皇汉武以来一直是以武治文,到赵匡胤时从根本上着手,变为以文治武,彻底扭转了重武轻文的风气,延续至于明清,再没有出现过武将拥立的情况,可宋朝武备自此积弱不振,最后灭亡于蒙古大军之手,也是值得记取的教训。

文治武功,千秋伟业

在集权的同时,赵匡胤没有忘记统一大业,在赵普辅助下制定了先南后北的战略。平定荆、湖,扫灭后蜀、南汉,征服南唐、吴越,南方全部统一。赵匡胤也未忘恢复汉唐旧疆,平定北汉,收复燕云16州,曾两次出兵讨伐北汉,均因契丹(辽)的增援而未获成功。尽管如此,除北汉外,宋朝基本结束了延续几十年的分裂局面,中原和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统一起来,实现了“天下一家”,赵匡胤功莫大焉。

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赵匡胤慎终如始,并没有志得意满,忘乎所以,更没有骄逸放纵。他勤于政事,未敢丝毫懈怠,生活节俭,衣着简便,大力裁减宫中宦官、宫人,这在封建王朝中都是不可想像的。对百姓也采取了善待政策,命令“切勿暴掠生民”,罢除地方暴政,免去苛捐杂税,禁止买卖人口等,受到人民欢迎,也促进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总结赵匡胤一生:他结束分裂,统一中国;以文治国,集权中央;提倡农业,鼓励农桑;健全科举,培养人才;整顿吏治,严刑峻法。赵匡胤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史评将他以秦皇、汉武、唐宗并称,良有以也。可惜在他年富力强,大有可为之时却不明不白地突然亡故。正史上没有他患病的记载,野史中又说法不一,众说纷纭,“烛光斧影”,千古之谜。死后违反传统,不由其子而由其弟赵光义接位,是为太宗,因此赵光义常被质疑,当在情理之中。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