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毛 峰
一个国家的物力、财力犹如一个人的四肢,而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尤其是这个国家知识阶层的教养层次、精神面貌,则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其中,古典音乐教养,就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之精神品格的重要方面。最近,欣闻拥有117年历史的美国芝加哥交响乐团,2月初将在著名指挥家伯纳德·海丁克率领下演出于国家大剧院,不禁心生快慰:迅速崛起的中国不仅仅满足于物质成就,她正在启程寻求会通古今中外的伟大人文境界,而这种境界才是中华民族长久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深厚基础。
事有凑巧,接到《中国报道》编辑打来的约稿电话时,我正在欣赏海丁克1974年在伦敦皇家节庆大厅指挥伦敦爱乐乐团演奏贝多芬第8交响曲、与著名钢琴家阿什肯纳齐合作演奏贝多芬5部钢琴协奏曲的现场录像(2007年首发之双张DVD影碟)。伦敦爱乐乐团在海丁克的指挥下,把贝多芬交响曲的壮丽辉煌发挥到极致,而阿什肯纳齐演奏的贝多芬第5钢琴协奏曲,其快板乐章之雄浑激越、大气磅礴,与慢板乐章之柔情似水、玲珑剔透交织在一起。为听众展现了一个无比壮阔又无比细腻的人类心灵世界,其中,一丝一毫的灵魂颤动,都在阿什肯纳齐、海丁克以及伦敦爱乐艺术家的指尖迸发出来、流淌出来,令人心生感动:如果被赋予一个崇高的道德理想,人能发挥出怎样的才能禀赋,可以刨造出怎样的奇迹啊!
我喜欢古典音乐是承自家学。记得童年时代,正值“文革”后期,父亲每次带领全家“偷听”西方古典音乐,都先派我外出“侦察”一番,然后紧闭门窗、挂上窗帘,从床底下搬出一台手摇唱机,将金属唱针调好,才开始播放胶木唱片,整个仪式隐秘而神圣,还带着些许恐惧(唯恐被邻居检举告发而闯祸),这令当时七八岁的我激动兴奋不已。
征服我幼小心灵的,是舒曼的《梦幻曲》和马斯奈的《冥想曲》以及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刘淑芳演唱的古巴歌曲《西波涅》等世界名曲。胶木唱片悠悠旋转,展现出一个无比美丽的人性世界,这一世界在“文革”时代,犹如心灵绿洲,使我自小获得人文启蒙,懂得无论外在世界如何强大,都无法征服人类高贵的内心世界,正是这一世界,才是自然宇宙之精神根基,才是人生挣扎奋斗、开辟出无上价值、尊严、意义、自由和美的终极境界。
改革开放之初,否极泰来,百废重举,大批西方古典、近现代文学、艺术、人文精品,如夺目的鲜花怒放于神州大地。同时,中国古典人文传统也渐次恢复,当时正念高中、备考大学的我,因埋头中外名著、忽略演算那些恐怖的数学习题而频遭老师训斥,但本性难移,矢志不改,常常晚自习时溜出学校,“偷看”最新上映的外国电影。父亲不加阻止,反而高考前特意买票让我去看《水晶鞋与玫瑰花》等外国电影,说“放松一下,效果更好”。进人大学后,更一头扎进学校图书馆,架上新老图书几乎被读遍,图书馆五楼音像室负责复制录音带,西方古典音乐是我最常选的曲目。大学毕业后,我开始系统建立自己的图书馆和音像资料库,如今已收藏古典音乐CD以及DVD近万张,家中唯一值钱的设备就是一对英国Bowers and Willdns原装的音箱和Denon功放,每天写作、阅读都有美妙纯净的古典音乐陪伴。
古典音乐教养的核心,就是世上最古老的音乐理论名著《礼记·乐记》所谓的“血气平和”,人禀血气而生,必然有各种物欲、俗情,古典音乐的作用就是使沸腾的情欲逐渐荡涤其原始冲动,回复为纯正、平静、和谐、优雅的人生境界。中国儒家“六教”之一即“乐教”,就是用音乐荡涤情欲,使人恢复本性禀赋的良知、纯洁和安静。常听古典音乐,不仅可以培育出澄澈淡泊的心灵境界、高雅脱俗的精神品格,更能营造出和睦安宁的家庭氛围:全家周末一起吃早餐,必听莫扎特《普世欢腾》、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演唱的《圣母颂》、《哈利路亚》等“圣乐”,一家全天心情都十分安静祥和;妻子怀孕期间,时常播放莫扎特的美妙旋律,儿子出生后果然聪明和顺,七八岁学作曲即能谱写《小奏鸣曲》等颇具莫扎特风格的作品,古典“胎教”真是信然不虚。
毋庸讳言,自近代以来,中国受西方近代启蒙主义、自由主义、进步主义的单线历史观影响,在相当一批人士中形成了“喜新厌旧”的浮躁心理,由于这一浮躁心理作祟,很多人判定古典音乐、经典文化“已经过时”,再加上最近几十年席卷全球的商业主义和大众文化潮流的冲击,大量庸滥的流行音乐充斥着音像市场和大众传媒,败坏着观众的音乐品味和审美趣味。更不幸的是,大批青少年由于自幼缺乏古典音乐教养,认定港台日韩风格的流行音乐就是人类音乐文化的全部,久成浮躁之习,全然丧失了与人类高尚优美的经典文化接触的机会。
身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我在为学生讲解《传播概论》、《全球通史》、《媒介通论》等课程时,会大量播放根据经典文学名著、中西古典乐改编拍摄的艺术电影和纪录电影,诸如《从毛泽东到莫扎特:艾萨克·斯特恩在中国》(记录小提琴大师斯特恩1979年访华行程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永恒之城的四季》(根据维瓦尔第《四季》改编)、《千禧礼赞》(波切利2000年在罗马圣塞西莉亚教堂演出实况录像)等等,学生闻所未闻、叹为观止,有的学生修过此课后又随下一年级新生重听这些课,并且在拥挤的旁听席上随声说出我最爱引用的名言:“死亡意味着: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了”(音乐史家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的名句),许多学生下课后打听购买此类光碟的地点,我就在黑板上将北京能够淘到此类光碟的音像店一一绘图以告,诸生无不欢喜,我也更坚定了在讲台上坚守崇高、击退愚昧的勇气和信念。
聆听古典音乐,需循序渐进,最好选择西方古典音乐的最高峰——维也纳乐派三巨匠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先听较短篇幅的作品,然后逐步深入,同时旁及巴洛克音乐、浪漫乐派、民族乐派中的精粹作品,逐步培养起欣赏习惯和良好乐感;中国古典音乐宜听古琴、琵琶,逐步培育出温柔敦厚、清明旷达的心境;古典吉他曲,深邃凄美,尤其是西班牙作曲家塔雷加的《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罗德里戈的《阿朗胡埃斯》当为首选;流行音乐亦可有选择地欣赏,譬如迈克尔·杰克逊、瑞奇·马丁、胡利奥与恩里克·伊格莱西亚斯、窦唯、张楚、何勇的摇滚歌曲等均为上乘之选,切忌盲目跟风、盲目崇拜。
最近200年,世变激剧、人心浮乱,古典音乐等经典文化是建树一个平静美丽的心灵世界,抗衡外在混乱的不二法门。中国古人以为音乐可以通达天地神灵,中国最早的经典《尚书·舜典》就深刻揭示音乐的最高境界是“神人以和”,即自然与人生的完美和谐。我至今清楚地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调频立体声节目曾为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写过这样的介绍台词:
“这一乐曲展现了德国进步知识阶层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心灵感受……”随即,电台传出了阿什肯纳齐演奏这首名曲的录音,清澈的音流送人耳鼓,带着一个民族葱茏的希望和一个灵魂从宁静深处所散发出来的纯净芬芳……但愿中国知识阶层、普通中国人,也能逐步建树起这样一个葱茏、美丽而宁静的世界。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