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黄永顺 黄健博
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2023年9月25日《北京晚报》载:“距今3600年前的绿松石龙形器出土于二里头遗址,它全长约70厘米,是由2000多片形状各异的细小绿松石组合而成的。”绿松石龙形器是华夏民族龙图腾的根源。
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一种神异动物,仅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并非实际存在。龙到底是什么样子?似乎描绘不出定式,在古代文献和民间艺人画龙的艺术品中,龙的形貌综合了飞禽走兽、游鱼爬虫等动物的肢体而成。很多古籍都有龙形态的记载,并有着相似的特征。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有龙的描述:“头似驼,角似鹿,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早在石器时代,龙特征的动物形象和纹饰就有出现,被称为“原龙纹”。原龙纹是没有双角的,与后来的龙形有着区别,商代青铜器出现之后出现带角的龙纹。之后的商代人又将象、虎、鳄鱼等动物的不同部位的特征加入在龙身上,使龙成为不同于任何一种动物的神兽。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龙的形象也在发生着变化,由凌厉转为豪迈,呈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形态。隋唐至宋代后,这种想象中的动物外形基本完善。元明清三个时代,除了爪以外,龙的造型基本没有大的变化。元时期的龙四足多为三爪,少有四爪。明代时,流行四爪龙,五爪龙只限皇帝使用。清代后,以五爪才为龙。
由于人们对龙有着崇拜,对龙也形成了一种民间信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龙为图腾,一向是以“龙的子孙”而自豪。相信龙力量无比,能腾云驾雾,兴云作雨,甚至能禳除灾难,辟邪除祟。《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龙也这样释义:“身体长,有麟,有角,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
龙作为十二生肖中虚构的动物,人们希望得到龙的庇护,也期盼着它能造福人间。在人们的心目中,龙与其他任何动物无可相比,封建帝王自封为真龙天子,中国百姓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而敬它拜它,给它建庙。人们将它视作国泰民安的象征,龙就更加神秘了。
龙是十二生肖之一
史书有介绍,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我国的中原人民与各少数民族的不断交往、融合中,相互影响和渗透中,逐渐形成了至今的十二生肖。每一个年份都有相应生肖年,进而形成每一位中国人依照其出生的年份,就有了自己特定的属相。
生肖源于何时呢?最早可考证的是我国西周时期(公元前1029-771年)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周颂·载见》记载周王祭祀宗庙,诗句原文:“龙旗阳阳,和铃中央。”蛟龙旗帜随风扬,车上和铃响叮当的场景,是对龙与铃并举的描述。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湖北秦墓(公元前217年)出土文物中,发掘出上千支竹简,有十二生肖的竹简,见证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十二生肖的应用。最晚应该在汉代,总之,东汉(25-220年)时十二生肖便已经形成,至南北朝时,生肖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南朝(420-589年)沈炯的《十二属诗》中还有十二属相的详细顺序:“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虎啸坐空谷,兔月向窗开。龙阴远青翠,蛇柳近徘徊。马兰方远摘,羊负始春栽。猴栗羞芳果,鸡砧引清怀。狗其怀屋外,猪蠡窗悠哉。”可见当时的人们已对十二生肖纪年有了普遍使用。
十二生肖均以12种动物命名,这些动物分成两类。一类存在现实生活中,其中有六种是禽畜,分别为:牛、马、羊、猪、狗、鸡,即是人们常说的“六畜兴旺”。另外还有五种是:虎、兔、猴、蛇、鼠。所有这些都是可见的。第二类是在现实生活中见不到的,也是唯一的,它就是代表着吉祥的龙。
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众多民族也使用十二生肖纪年。受到汉民族文化影响较多的少数民族,属相基本与汉族一致。也有些少数民族的生肖文化有着一些不同,如:新疆的维吾尔族和柯尔克孜族十二生肖是以“鱼”替代龙,而柯尔克孜族还以“狐狸”替代猴。桂西彝族有“凤、蚁、人、雀”替代鼠、猴、兔、羊。云南傣族的十二生肖有“黄牛、山羊、象、大蛇和蛇”,以黄牛代替牛,以山羊代替羊,大蛇代替龙,而没有猪。
与龙有关的习俗
【二月二祭龙神】
我国农历二月初二被称之“春龙节”,也有些地方叫“龙头节”“龙兴节”。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农历的二月初二后便是春季的到来,传说这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苏醒的日子。这时大地万物开始复苏,也是一年中农耕即将开始的日子。
二月二这一天的饮食也多以“龙”为名,吃面条称“扶龙须”,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是“吃龙子”,吃馄饨为“吃龙眼”。北方人也有做蒸饼的习俗,是在面饼上做出龙鳞的形状,将其称“龙鳞饼”。(民国)徐珂所著《清稗类钞》载:“龙抬头二月二,古之中和节也,都人呼为龙抬头。有食饼者,谓之龙鳞饼;有食麦者,谓之龙须面。妇女亦停止针线,意恐伤龙目也。”
古时,人们是靠天吃饭,为了这一年风调雨顺,希望有五谷丰登好收成,人们便祈求龙王爷赐福保佑。这天要去理发,寓意鸿运当头、福星高照,并有谚语曰“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龙抬头节主要是汉族的传统节日,除新疆、西藏、青海以外遍布于全国众多省市。节日的称呼也不尽相同,也有“龙举头”“春龙节”“冻虫节”之称谓。其习俗活动也有着差异,有祭龙、佩戴香囊、挂艾草、吃五黄(咸蛋黄、雄黄酒、黄鱼、黄瓜和黄鳝),也有吃“三白一红”讲究的(茭白、咸蛋白、白切肉、红苋菜)。有些地区的龙抬头节日不是二月二,而是惊蛰日,称为惊蛰节。
我国有些地方还有二月二这天接已出嫁的女儿回娘家习俗,有民谚“二月二接宝贝,接不回掉眼泪儿!”这是因正月里家中不空房,媳妇要在丈夫家,到二月二,已出正月了,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时候了。
【端午节赛龙舟】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赛龙舟是中国一项古老传统的节日活动。民间认为农历五月初五是“恶日”,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为了躲避恶日而禁欲、斋戒。人们用包粽子、饮雄黄酒、赛龙舟来过端午。传说赛龙舟源于古代吴越地区的图腾祭祀活动,百姓为求得龙的保护,将船制作成龙形,在水面上进行竞赛。《中国民俗文化精粹》介绍:“学者闻一多经过严密考证,结论是,端午节是与远古的龙图腾崇拜有关。”虽有传说赛龙舟起源于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投江,后以划龙船追逐作为纪念。实际上赛龙舟除了纪念屈原外,还有不同的说法。据《经纂渊海》记载,赛龙舟这种水上竞技活动是起源于越王勾践。”即公元前464年之前。
端午节数赛龙舟最为热闹,我国很多地区都有水上赛龙舟的活动,以南方水乡最为隆重。龙舟身形狭长,一般十四五米左右,宽度仅能容下并坐的两个人。比赛20人成一组,每人手中一支船桨,船头设一人持旗指挥者,船尾还设一名敲鼓人,鼓点是划桨的节奏。鞭炮响起,参赛龙舟似如离弦之箭,在锣鼓声、呐喊声中划向前方,场面壮观热烈。
早年,五月初一至初五这几天北京通州里二泗至张家湾一带的运河上也有龙舟锦标赛,观望助兴的游人众多。《燕京岁时纪胜》载:“里二泗近张湾,有佑民觀,中建玉皇阁醮坛,塑河神像……前临运河,五月朔至端阳日,于河内斗龙舟,夺锦标,香会纷纭,游人络绎。”民国期间,北海公园也曾举办过端午节划船竞赛活动,为京城的运动盛事,竞赛路线是从北海湖北岸五龙亭至南岸琼岛漪澜堂。
【龙灯龙舞】
最早的舞龙灯、跳龙舞可追溯到上古黄帝时代,到了汉代(公元前206-220年),这种民间传统舞蹈已形成了一种习俗。至宋代(960-1279年),舞龙灯已成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不可或缺的一项活动。(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卷一,元宵》有着记述:“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上御宣德楼观灯,有牌曰‘宣和与民同乐’。”到了明清两代,舞龙灯之风尤为盛行。《清稗类钞》中也有舞龙灯的介绍:“有一灯为龙形,约长十五尺,支以十竿,太监十九执之,又一监在前执一灯球,取龙珠之意。”
舞龙灯的风俗已沿袭至今,“中国舞龙之乡”重庆铜梁地区以“龙”为主题的“中国龙灯艺术”已经享誉海内外。铜梁舞龙始于隋唐,盛于明清时期,成为重庆民间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华第一龙”。铜梁龙舞于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国南方地区的安徽、江西等地还有舞草龙的风俗,即青藤、稻草等扎成草龙。夜晚舞龙时,再将香火插到扎成的草龙身上,叫作香火龙。待龙舞结束后,烧纸箔、放鞭炮,将草龙送回河里,寓意着草龙回归了龙宫,可以保佑四方,一年四季风调雨顺。
龙有九子之说
人们认为龙不仅是通天的神兽,还是祥瑞的象征,也认为有行云布雨能力,就将龙当作云、雷、电、雨的神。全国各地都建有龙王庙,逢大旱便前往龙王庙中祈求龙王降雨。
我国民间对龙有着很多的传说,有危害的,也有很多降福的故事。如金受审先生所著《北京的传说》中将龙与建北京城的传说介绍得惟妙惟肖,高亮赶水、北新桥下锁龙、黑龙潭等流传广泛,百姓深信不疑。
自明代后,就流传着“龙生九子,子子不同”的说法,也传说着龙的九子形状及不同的性格。(明)徐应秋在《玉芝堂谈荟》中的“龙生九子”有“龙生九子,各有所好”,也就是说它们同胞兄弟秉性和爱好有着明显的不同。
据说龙生九子的说法源于明代朱元璋和大学士李东阳的一次交流。朱元璋问:“朕闻龙有九子,是何明目?”李东阳七拼八凑出龙的九个儿子是:趴蝮、嘲风、睚眦、赑屃、淑图、螭吻、蒲牢、狻猊、囚牛。文人对此记载的名称和顺序也不尽相同,至今没有统一的说法。大多说法是两种,排行也分为两组,第一组为: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霸下(又名赑屃)、狴犴、负屃、螭吻。另外一组说法的九子分别是:赑屃、螭吻、狴犴、蒲牢、饕餮、睚眦、狻猊、椒图、貔貅。民间有根据龙九子的不同性格和能力,也因地制宜地让它们各司其职,为人们消灾免祸、避凶趋吉。
按第一组排序传说:囚牛是九子的老大,是和母龙儿子,它喜欢音乐,常常蹲在乐器上观望和享受音乐的快乐,依龙子老大的性格,将其雕刻在胡琴的琴头上。二子睚眦是与狼所生,这位老二素来好斗,喜欢刀光剑影,便被用于古代兵器上的装饰,睚眦以威武的姿态护卫着将士的兵器。嘲风是龙的三子,说是与凤凰生的,它是一位喜欢瞭望,如庄重又威武的仙人一般,建筑上将它与凤、狮、马等排列于宫殿屋顶的戗脊上,以威武的姿态为队列之首。蒲牢排行第四,是龙和蛤蟆生的,它喜好吼叫,人们利用他的特点将其作为大钟的钟钮环。后面的五位龙子分别为:老五狻猊是和狮子生的,好静,又好烟火,是佛座和香炉脚部的装饰。老六霸下是龙与乌龟生的,形状因酷似乌龟,有力量,喜好拖重物,便成为石碑下的龟趺。七子狴犴因是与老虎所生,形似老虎,善明辨是非,秉公威武,人们以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将它用于官衙公堂。负屃排行第八,是与母龙所生,老八喜文好字,成为碑碣石刻顶端装饰。龙的第九子螭吻,是与鱼所生,故为一种无角之龙,它水性极强,常用作镇宅避火的饰物,古建筑的正脊两侧均有相向的螭吻。
龙生九子只是人们附会而成,以它们同胞兄弟性格各异之说用于民间。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