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1990年北京亚运漫忆

时间:2024-04-23

崔树义

随着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完美收官,我的思绪也日渐驰回33年前北京举办第11届亚运会那个终生难忘、举国欢腾的金秋,缕缕亲切温馨、醇香甜美的感受扑面而来。今天,已住进北京北城亚运村的两代人,对穿越、贯通京城南北宽阔敞亮的中轴线通衢大道也许早已习以为常,可她却曾见证、记录了北京建城3000年、建都870年历史上辉煌夺目的一页……

我曾在体委国际司等部门工作多年,全程参加了1990年第11届北京亚运会的工作。在首都北京,在自己家门口参加这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盛会,我感到巨大的光荣和自豪。往事越33年,历历在目如昨,仅记几则抒怀。

奋斗卅八年,亚运临古都

今天人们可能不会相信,我国为取得参加亚运会的权利,竟奋斗了24年,为争取举办一次亚运会又准备了14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但体育方面长期被孤立在国际体育组织之外,不能与国际体育组织的成员进行比赛和交流。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直到1973年伊朗顶住国际体育组织的巨大压力,邀请中国参加1974年在德黑兰举行的第7届亚运会。此后,一些友好国家甚至萨马兰奇先后希望我国能举办1978年或1986的亚运会,但当时国内经济条件力不从心,体育事业需重新起步。直到1983年各方面条件基本成熟后,才于这年8月23日正式提出申办1990年第11届亚运会,并又在与亚奥理事会及其他国家共同妥善解决了一系列障碍后,终于正式获得了举办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综合性国际运动会的权利;并于1990年9月22日至10月7日成功举办。

“威风锣鼓”撑起“半边天”

北京亚运会是亚运会历史上最受国际关注的一次盛会,也是第一次在社会主义国家举办。如何使北京亚运会办得既符合各类国际运动会的规范,更办得具有中国特色,富有新意,与众不同,尤其展现新中国形象,改革开放精神和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崭新面貌。国家体委从国际和我国举办的大型运动会经验深知,开幕式和开幕式前的文艺演出,历来是大型国际运动会的重头戏。体委主任李梦华曾说:“开幕式的成功是运动会成功的一半。”它是向世界展示举办国家和城市的历史文化、民族传统、综合实力、组织能力,尤其国家形象的绝佳机会。1987年夏,组委会邀请乔羽、时乐蒙、张非等专家讨論开幕式和会歌创作等问题。经专家讨论,认为以往赴国外演出的节目多为南方特色的轻歌曼舞,如丝竹、荷花舞等,柔美有余而雄健不足。乔羽同志提到他在山西采风时发现的一个气势雄伟的节目“威风锣鼓”,充满蓬勃向上、健康阳刚之气,很有中国特色。表演时,场地中站一位老艺人,把手中的锣抛向半空,锣的余音在空中缭绕,而这位老艺人则做着辗转翻腾等动作,气势雄伟,扣人心弦。组委会两位副主席何振梁和张百发当即表示可把这个节目搬到亚运会来,张百发还派专人赴山西了解。原来这是唐初练兵时流传下来的。当地人民听说要进京参加亚运会开幕式演出,兴奋激动无比,演出大获成功。也使这个节目在亚运会后迅速风靡全国各地。

开幕式前的文艺演出节目,包括琵琶的《十面埋伏》、二胡的《二泉映月》、小提琴的《梁祝》、钢琴的《黄河大合唱》,配以其他节目。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和应邀与会的60多位奥委会委员,及90多个亚洲和亚洲以外国家的来宾,对开幕式的演出印象深刻。开幕式一结束,萨马兰奇就说,这是他一生中看到过的最好的开幕式,他给开幕式打了满分。

“花格木盒”秘藏“大插曲”

我今年欣逢年齿“米寿”,半生军旅习武,半生体坛弄文。在国家体委从事外事工作几十年,对所历活动有集藏纪念物的习惯,并记住一句名言:“收藏今天就是收藏历史。”我至今珍藏着共10类15件亚运会纪念物品,如组委会邀请书,中英文亚运会证书,参加人民大会堂国庆41周年招待会请柬,亚运会注册证件,先进工作者证书,亚运会纪念卡、币,纪念邮票,一份亚运会海报及几款专用信封等。其中有一件是一只手掌大小、镶嵌着白、褐色花格的木盒。里面“藏”着北京亚运会成败攸关的一件往事。1990年8月初,亚运会即将开幕前夕,发生了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严重事件,海湾风云突变。偏偏在此前伊拉克足球队已在中国访问,本应访问结束后回国。但当伊拉克看到阿拉伯国家要求禁止伊拉克参加亚运会时,决定把这个足球队留在中国,并要求进入亚运村。这是个相当棘手的局面,烫手的山芋。组委会决定,一方面把伊拉克足球队安排到河北某基地训练,不让他们进北京;一方面与亚洲各国协商。从而在亚奥理事会最后决定禁止伊拉克参加亚运会后,关系不融的海湾国家和当事国等均未出现强烈反应。几乎各方皆大欢喜,赞赏中方智慧、高妙的处理。最后较顺利地把伊拉克足球队从河北驻地接运到机场送他们回国。我原定在亚运会前的一次出访伊拉克的活动,因此意外而取消,并参与了此事的处理。在陪一位领导前往伊拉克驻华使馆洽谈此事时,双方互赠礼物,对方赠我们的就是上述花格木盒。一只小小的木盒,竟成了北京亚运会一段“大插曲”的历史“见证”。

“失而复得”,喜结“海报缘”

今年初,我与体育博物馆和几家图书馆、档案馆商定,准备分别捐赠我几十年中集藏的有关党史、文史哲、体育等二十多个专题的大量集报和多类图书。盛夏酷暑,几乎一册册一页页悉心盘点,分类整理。其间发现了多件曾想使用而忘记放置何处的文字和发现意外的“惊喜”。一天,在翻检一摞文本时,发现一张折叠成A4纸大小的厚白纸。打开一看,竟是一张北京亚运会“海报”,喜出望外!赶紧轻轻铺平细观。只见整幅海报略呈正方形,高宽57X55cm,下方白地醒目地标有中英文《增进友谊,维护和平》黑字,其上为“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字样和绿色会标——以拉丁字母A盘旋成形似长城和X1(11)的图案,象征亚洲、古老而年轻的北京和十一届亚运会。海报上方四分之三面积绘着排球网两侧,双方队员高高跃起“网口争夺”的瞬间画面,呈红黄底色。整幅海报主题鲜明突出,北京亚运会元素尽现,风格简洁空灵,洋溢着浓郁热烈的欢快吉祥气氛。

我反复欣赏体味,感慨良多。当年是如何将这份珍贵的海报与其他亚运会纪念物“分家”另存的?莫非曾预想到为未来中国再举办亚运会时给自己一份惊喜?今天果真与它再结喜缘,这也成为杭州亚运会前馈赠我的一份厚礼!

北京亚运会的成功举办,每天都爆出感人肺腑、令人振奋的喜讯,这也使遍布四海的海外华人备感自豪。一些在当地很有影响的华人贵宾纷纷表示,感谢祖国把亚运会办得这样精彩,使他们在海外更扬眉吐气了。同时,也在软硬件多方面为中国申办和举办北京奥运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石,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广交了朋友,厚植了人脉,树立了形象,扩大了影响,匡正了视听,升级了基建,积累了经验。百闻不如一见,与会的60多位国际奥委会委员,普遍对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印象深刻,深受感动。萨马兰奇和许多委员表示:“中国下一步该是组织奥运会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