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儒将风流今若在寻访民族英雄袁崇焕将军祠和墓

时间:2024-04-23

梁英杰

京城广渠门内有一处极其特殊的人文景观,系明末民族英雄袁崇焕将军祠和墓。这是北京唯一留存在中心城区的墓园。这座地处繁华闹市的墓园,是京城难得的一片净土。1992年袁崇焕祠墓经过重新修复。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人们怀念和追思民族英雄袁崇焕将军的一处圣地。

功韬略镇镇边关,一片丹心不可删

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广东东莞人。明万历进士,初授福建邵武知县,后至兵部尚书,兼右副御史,蓟辽督师。在任辽事期间,多次击退后金进攻。天启六年宁远大战,击伤努尔哈赤,使其首次惨败于袁崇焕将军手下。次年宁锦大战,继任者皇太极再败于袁将军。接连取得宁远、宁锦大捷,袁将军被提升为辽东巡抚。崇祯二年(1629)皇太极绕开镇守的辽西关锦防线,攻打北京。袁崇焕闻讯亲率九千人马,星夜回京驰援。在广渠门外浴血奋战,力战退敌,以解京师之危。皇太极久攻不下,便设下反间计,使崇祯帝听信谗言,将袁崇焕将军捉捕入狱,次年九月下令将其凌迟处死于西市,挂尸示众。

错杀爱国将军袁崇焕,造成千古奇冤。历史上袁将军曾被人看成反面人物,使其个人及家族历史遗存,有百余年的断层。直至乾隆四十七年,皇帝亲自下诏为袁崇焕将军平反昭雪。民国初年,以康梁为首的立宪派人士,纷纷为粤籍英雄袁崇焕著书立传。东莞人张伯桢为了纪念乡贤,重修袁崇焕祠和墓,以奠忠魂,昭之万世。客居京师的粤籍人士到袁督师祠墓前举行公祭。唯一留有遗憾的是,由于世间没有袁将军人物的影像及图像,其人物画像只能以戏曲中武将人物样本来绘制,显然与袁将军的个人形象和气质都相差甚远。

自坏长城慨今古,永留毅魂壮山河

袁崇焕将军祠和墓,始建于清代中期。数百年来,历经战火几遭损毁,至1949年已破旧不堪。新中国成立后,作为首都,北京要进行大规模改造和建设,迁移城内所有墓地,自然袁将军墓也在迁移之列。此时四位颇具影响的文化名人李济深、叶恭绰、章士钊和柳亚子联名上书毛主席,呼吁保护袁崇焕将军祠墓。上书中写到:“今日新史学家称为民族英雄。”“理应提倡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之际,袁崇焕祠墓特与保全。”日理万机的毛主席,三日内便给予回复:“明末爱国领袖人物袁崇焕先生祠墓事,已告彭真市长,如无大碍应予保存。”此刻正值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作为国家主席亲做表率,将儿子送往朝鲜战场。正因毛主席高瞻远瞩亲自批复,这座爱国主义墓园得以保存。

袁崇焕祠墓坐落于广渠门内东花市斜街。在两广路与白桥大街交汇处,有一条绿树成荫的小路,沿着西北方向步行百余米,在两侧高大的楼群中,一座青砖灰瓦的四合院呈现眼前。两株翠绿挺拔的松树分立大门左右,四季常青。门楼房檐下挂一块白色门匾“明代民族先烈袁崇焕墓”格外醒目。大门上方题写“袁督师墓堂”,两边对联“自坏长城慨今古,永留毅魂壮山河”。迈进院门便是长方小院,视野开阔。前方是一排五间坐北朝南的祠堂,屋檐下挂着由叶恭绰先生题写的“明代粤先烈袁督师墓堂”匾额。走进祠堂先进入眼帘的是一幅袁崇焕将军画像,头戴锦冠、身着红袍、修眉俊目、须髯垂胸、庄严肃穆、一身正气。上方横匾书写着“碧血丹心”四个大字,彰显袁将军戍边抗清的赤胆忠心。左右两边“权策必因图雪耻,横戈原为不封侯”对联,出自天启二年,1622年袁将军所作“边中送别”中诗句。

祠堂墙上的展板叙说着袁将军生平事迹和所立战功。为数不多的几件实物,都是他在战场使用过的兵器,无论是冷兵器的长缨和弓弩,还是简单的火铳,以及威震四方的红夷大炮,都震撼无比。正厅两侧墙上,镶嵌着三块石刻。一块为康有为所作的《明袁督师庙记》手书,一块袁崇焕手迹“听雨”二字,还有一块是由李济深撰文的《重修明督师袁崇焕祠墓碑》。

穿过祠堂后墙的一扇小门,是袁崇焕将军的墓地。此处是一个凸字形小院,青砖砌成的花格院墙,四周栽种高高的柏树,宛如列队的卫兵,守护着长眠于此的民族英雄。两株玉兰,每当清明时节,或含苞待放,或鲜花盛开,香飘四溢。院墙北端并列两座坟茔。一座是袁将军墓冢,墓前竖立着一块两米高的石碑,碑文写着:“有明袁大将军之墓”几个楷书大字,苍劲有力。此碑系清嘉庆四年进士吴荣光于道光十一年,为纪念乡贤所题所建。吴荣光的书法名极一时,为世人推崇,康有为云“其书为吾粤冠”。

在袁墓西侧并列一座略小的墓冢,埋葬的是一位有姓无名的义士。墓碑上刻有“明故义士佘公之墓”。张伯桢先生在《佘义士墓志铭》中记载,崇祯三年八月十六日,朝廷非罪杀督师暴尸原野,乡人惧祸不敢问,佘义士夜盗师尸,葬于广渠门内广东旧义园,终身守墓不去,死傍督师墓葬,并为后代留下三条祖训:世代不为官、世代不离开此地、世代为袁将军守墓。佘家后代遵循祖训,至今守墓历经十七代,近400年。寒暑沧桑,代代相传,守墓成为佘家每一代人生存信仰。对诺言的信守,是佘家人身上最完美的体现。

筹边惜未竟全功,遗像清高画亦工

迈进新世纪,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全国上下兴起一股文物收藏热。央视寻宝栏目,每到一地便万人空巷。2010年,寻宝栏目走进东莞,同样盛况空前。一幅“袁崇焕将军宫廷画像”从上千件藏品中脱颖而出,一举赢得“东莞民间国宝”称号,引為轰动。该画像,袁崇焕身着红袍,修眉俊目,三绺须髯垂胸,神志庄严肃穆,画工精湛,形象生动。专家认为,此画是出自清早期宫廷画家之手。金运昌先生说“该画像流传至东莞是大英雄与家乡人民的缘分,是一件非常难得的肖像画精品”。画像流传有序,历经多年又经多人之手。四周有不同时期名人的题跋。近代诗人、史学家黄节,民国名人梁锦汉,收藏家关祖章和现代艺术家陈丙光先生的题跋。从题跋内容及落款时间可知,率先发现此宫廷画像并为其题跋的是民国名人梁锦汉。

梁锦汉(1874—1935)字平甫,广东新会人。民国司法界著名学者,从事监狱学研究奠基者之一。朝阳大学、司法储才馆教授,宣南画社成员。自1914年起任京师第二监狱典狱长,曾任河北省监狱协会主席,兼任松坡图书馆常务干事。除了在司法方面所获成就之外,在绘画、书法上也术有专攻。不仅在绘画技法上有造诣,在书画鉴定上也极具水平。

1911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至1924年被逐出宫,这期间宫内乱象丛生,使众多宫中收藏的书画精品、古籍善本和珍宝文玩大量流失。1931年日本发动“9·18”事变,占领了东北三省。1934年日本侵华气焰甚嚣尘上,整个华北动荡不安,人心惶恐。盛世收藏乱世黄金,众多收藏家手中文物纷纷抛出。这年春,梁锦汉凭借个人的学识和人脉,慧眼识珠得到这幅从宫中流出、散落民间的袁崇焕将军工笔重彩人物肖像画。使他激动不已,思绪万千,欣然命笔,在该画像正下方写出属题。

筹边惜未竟全功,遗像清高画亦工。

儒将风流今若在,不教依样共辽东。

该属题先赋七绝诗一首。头两句,一是歌颂大英雄为国戍边的丰功伟绩。二是遗像画工精湛。后两句:“儒将风流今若在,不教依样共辽东。”与袁崇焕所作绝命诗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同出一辙。与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更是一脉相承。中华民族这种抗击侵略,保家卫国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题跋写到,秋水宗兄:先生近得乡先达袁督师遗像,为清宫所藏历代名臣画像之一。这句考证揭示了袁将军人物形象的真实面纱,方显这幅宫廷画像的珍贵性,其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都无可估量。落款写到的甲戌年春,即1934年春。时局艰危,东陲即脱,不禁感慨。这十二个字充分表达了国难当头民族大义,反对侵略的鲜明立场。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极其深远。

甲戌七月,诗人黄节为画像题跋。

黄节(1873—1935)字晦闻,广东顺德人。著名诗人、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导师,广东教育厅厅长,通志馆馆长,岭南近代四大家之一。黄节作为历史学家,其所书题跋记载了戍边大英雄悲壮历程。回忆丙辰年(1916)清明祭拜袁督师时为其赋诗。时隔29年后,癸卯年(1963)此画像流传至收藏家关祖章手中,其在画像左侧题跋。

关祖章(1894—1966)广西苍梧人。美国伦斯勒工艺学校毕业。历任民国交通部工程师。对铜镜极有研究,也是我国最早使用藏书票之人。作七言律诗一首。

浩气长存天地间,英灵不朽在人寰。

功韬略镇镇边关,一片丹心不可删。

有明亡覆击公死,被诬通敌竟客奸。

纯庙明辨沉冤白,孤忠苦节壮河山。

(清甲午失台湾,民初不振东隅丧失,有缘藏此像)关祖章

2006年,东莞收藏家何先生,从香港拍得此画像,又聘请陈丙光先生为画像题跋。

陈丙光1938年生于香港,祖籍东莞。曾追随赵少昂、邓芬习画,作品在海内外多地展出。赋七绝诗一首:

遗像珠运还偶然,近于大树远凌烟。

英灵若在金瓯缺,待变台膨钓岛天。

四位名人在画像上留下的题跋,除了对英雄无比崇敬之外,共同表达了反对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期盼祖国统一的真诚意愿。其内容与袁崇焕画像融为一體,相得益彰。为画像增添了风采,提升画像价值。

袁崇焕宫廷画像获得“民间国宝”称号,是东莞各界人士的众望所归。该画像历经辗转,落户东莞是大将军与家乡人民的缘分。而作为东莞本土孕育的英雄人物,袁崇焕精神是东莞这座城市的“无价之宝”。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