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说冬至 话祭天

时间:2024-04-23

李石

2023年12月22日(周五)农历十一月初十是冬至节气,冬至又称冬节,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冬至在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开始,时于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据传,冬至在历史上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古人认为自冬至这天起,天地间阳气渐强,代表一个新循环的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冬至这一天祭祀神灵,祈祷新的一年诸事如意,成为我国古人在冬至日的一项重要节日活动。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制定的一个,然而多数人并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来自一次国家层面的都城规划。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这在当时有着政治意义的举动,却成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节日之一。

周公到洛阳,用土圭法测得洛阳所处的地方即为“天下之中”,然后开始占卜国家社稷的吉地。《尚书·洛诰》记载:周公“朝至于洛师”,对洛阳周边的几个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确定涧水东、瀍水西、瀍水东,都是兴建宗庙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过“土圭测景”选定洛邑基址的史实,被载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为封邦建国的成法。

“土圭测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国的中心)。这种方法的要义是“树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即竖起高为8尺的标杆,在夏至日观测,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 “测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 用这种方法测到的就是“土中”洛阳、“洛邑”的理论位置。

依照周公测出的影子的长短,所制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详细规划了灭商后的第一座国家都城,《逸周书·作雒》载:“乃作大邑成周于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定天保,依天室”,国家社稷(都城、宗庙)完成之后,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礼作乐,详细制定了国家礼仪制度。据记载,周朝时,则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那天为岁首过新年,也就是说,周公选取的是经土圭法测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当作岁首一直不变。至汉代依然如此,《汉书》有云:“冬至陽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在周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周历的正月为夏历(即农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敬天法祖”的信念。在远古先民眼中,天地孕育万物,是至高无上的神,祭天仪式是人与天上交流的一种形式。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历代皇上都会选择一个吉时来祭天的。说到冬至祭天盛于唐宋,明清期间更为隆重尊崇,并且逐渐流传至民间,演变为冬至祭祖的传统习俗,称为“祭冬”或“拜冬”。无论是官方祭天还是民间祭祖都表达了向上天祈求风调雨顺、丰衣足食的朴素愿望。冬至节的祭祀,重要的内容就是祭天祭神。冬至之日,历代王朝都要行“贺冬”之仪,举行隆重盛大的祭天祭神大典。祭祀活动场面宏大,一般都是在郊外举行,因此又被称为“郊祭”。至明、清时期,祭祀活动在古代祭祀的基础上,更加神圣化,更加隆重。为此,在明代北京南郊建造了天坛。祭天活动十分隆重,冬至前三天斋戒,前一天皇帝移驾斋宫,进行沐浴,次日在圜丘举行祭天大礼,所用的牺牲都是在牺牲所专养的。祭天时,必须穿祭服,升火悬灯,奏编钟乐,唱迎神曲,请神牌,行大礼。祈求天神保佑国泰民安。

话说历代,尤其是明清时代,天子都在天坛的祈年殿祭天。首先聊聊帝王为什么要建天坛?为什么要祭天?我们中华民族是个智慧的民族,早就知道“天人合一”的大道了。这个大道,儒家讲,道家讲,释家讲,现在整个世界都在讲。我们讲“天人合一”,首先必须讲天,但天究竟是什么?天就是自然界,是一切生命之源,也是一切价值之源。《易经》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这便代表了自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之大,具有无限性、永恒性,天可称之为父。天有四德,即元、亨、利、贞。天地之道是生成的原则,人之道则是实现的原则,二者缺一不可,在这一点上,天、地、人得到了真正统一。

天有天之道,地有地之道,人有人之道。天之道在“始万物”,地之道在“生万物”,那么,人之道又是什么?在天地万物之中,人应该负有一种神圣的使命。古人为什么要祭天?就是提醒人们要“顺天时、合地理”,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之所以称之为上天,确实有一种神圣性,人对天都应该有一种敬畏感。人间的帝王要在天帝面前俯首称臣,要对天帝表示尊敬,必须有一定的礼仪和供奉。

根据《清嘉录》的记载,清代时有“冬至大如年”的谚语,每逢到冬至这天,人们换上盛装,拜贺尊长,亲朋之间互相馈赠食物。当然,如此重要的日子人们也希望同自家祖先同享,这一天里,人们悬挂起祖先的画像,买来食物供奉先祖。皇帝是中国古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被认为是“天子”,传说与天有神秘的联系。作为天下的统治者,皇帝要代表全天下的百姓向上天祈祷,希望上天保佑一年的农业丰收,国泰民安。因此,冬至日祭天也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封建国家重大的国家典礼。清王朝的冬至祭天,始于皇太极时期,但并未形成制度。顺治帝定鼎北京后,“定每岁冬至日大祀天于圜丘”,从此,冬至祭天成为清帝亲祭的首要大礼。以乾隆皇帝为例,他在位期间,冬至亲自祭天多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