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引导研究

时间:2024-05-04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舆情的发展行径逐渐表现出参与主体多元化、传播速度瞬时化、覆盖范围全面化等特征。大学生作为参与网络生活的重要主体,网络舆情对其价值观塑造有正向和负向双重影响。本文就全媒体时代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这一关键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大学生价值观

网络舆情源于社会热点事件在互联网空间内流传所引发的集体性热议和广泛性扩散,是人们就此所产生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呈现出爆发性、复杂性、交互性、群体性等特点。相较于传统的社会舆情,网络舆情基于互联网的超时空性,具有传播速度强、传播范围大、传播渠道多等显著优势,使得其影响力明显提升。根据2022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到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其中学生群体占比最大。大学生处在价值观蕴含的关键时期,具有旺盛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达欲,极易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因此,把握互联网的传播特性,厘清网络舆情给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提炼有益大学生正向价值观塑造的科学方法,是保障大学生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关键身份的有力举措。

一、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双重影响

如实表达客观事实且能反映群体共同认知的网络舆情,会给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带来积极影响,而不能够反映现实情况或群体共同认知的网络舆情,则会给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带来消极影响。

(一)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向影响

1.信息一触即达,丰富大学生价值选择

在全媒体时代,互联网平台已成为大学生接收信息、表达观念的主阵地。人们对社会公众事件的各种看法和言论会形成多个具有互动性的交流讨论,并最终演变为网络舆情。大学生通过浏览、发帖、转发等方式,了解网民对社会热点事件所发表的各类价值观点,有助于进一步思考事件的本质,从而在众多价值观点中寻求与内心想法最为契合的价值观念,并理性地作出价值选择。在这一过程中,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不仅能够给予大学生丰富的价值选择空间,还能够拓宽大学生格局和眼界。而生动、形象和真实的信息数据和案例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趣味性和感染力。总而言之,网络舆情在增强的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同时,也给予了大学生更加广阔的价值选择空间。

2.监督透明高效,明晰大学生价值判断

网络舆情对于社会热点事件具有监督和追踪功能。首先,网络舆情的引发大多源于社会热点事件相关图片、视频、聊天等可留存资料的扩散,因此,通过这些客观证据有助于人们快速思考事件的准确度和真实性,使得虚假的网络舆情无可遁形。其次,人们对网络舆情事件发展动向的实时关注以及对事件的讨论、评论、转发所形成的舆论压力,使社会各界将监督作用发挥到最大化,促使事件真相的尽早还原,为大学生指明正确的价值方向。再次,大学生作为参与网络生活的重要主体,具备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热情度高等特性,能够充分发挥网络舆情的社会监督功能。简而言之,大学生参與网络舆情的过程,不仅是公民意识觉醒、政治生活参与度和热情度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明晰自身价值判断的过程。

3.道德规范引导,正向大学生价值取向

相较于现实世界,网络空间依托互联网技术平台搭建而成,是一种虚拟的空间形态。因此,应运而生的网络舆情具备隐匿性特征,可以让网民隐藏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的社会身份,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和态度。而网络言论的自由性和开放性也致使网络舆论鱼龙混杂,但主流的价值取向仍然是真善美,依然是对公平和正义的不懈追求。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在参与舆论事件的过程中感受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念,拓宽自身接受教育的时间与空间。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在感受主流价值观的同时,潜移默化端正自身价值取向,对事情的是非曲直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这在无形中提升了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实现了道德规范的新觉醒。

(二)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1.谣言比比皆是,迷惑大学生价值判断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海量真假难辨的网络信息导致网络信息的污染和泛滥。大学生正处于塑造和完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但缺乏基本的社会经验,对信息的筛选分辨能力不强,因此,部分不科学、不健康的信息会给大学生良性的价值观的养成带来消极影响。首先,阅读的“浅层化”、思维的“简单化”和话语的“情绪化”是当代大学生在参与互联网活动时存在的通病,面对海量难辨真伪的碎片信息,大学生难以时刻保持理性清醒的头脑进行思考。长此以往,不仅极易误导大学生做出非理性的价值判断,还会对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产生负面的影响。其次,网络空间的不透明性赋予了用户更加随意自由的表达方式,也为虚假不实信息等网络谣言提供了滋生的空间。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阅历,已有的鉴别能力不足以支撑其对网络信息的真伪做出客观准确地甄别,而且大学生心思单纯,容易对谣言产生“思想共鸣”,从而被迷惑做出不理智的价值判断。

2.凝聚力遭受威胁,扭曲大学生价值取向

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条快速掌握新知识的渠道。但是,我国目前的网络监管机制仍然不够完善,为一些不法分子将西方不良社会思想浪潮的输入国内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抓住等大学生思想认知不成熟、价值观构建不全面等弱点,夸大宣传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文明现象,趁机煽动大学生做出有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激行为,以此故意制造社会矛盾,间离民族和关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学生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担当,不法分子的网络言论不利于当代大学生拥护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甚至容易使他们产生不健康的价值取向,危害社会长治久安。

3.群体思维固化,误导大学生价值行为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科学化的信息推送能够极大满足用户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互联网的筛选和个性化定制功能在无形中将用户按照某种共识分割成了一个个聚集的小群体。当社会热点事件引发对立的意识形态时,个人的意见相左演变为群体的意见相左,随之便会爆发群体性的矛盾和冲突,群体极化行为也将无法避免。受信息茧房效应的影响,大学生偏向于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展开交流,由此会被局限在固有的认知和兴趣领域,长此以往会危害大学生独立思考和接受多元化知识的能力,容易形成思维定式,盲目批判与自身价值观不符的价值观念。同时,这种极端偏激的言论或行为可能会进一步扩散到现实生活中,演变为大学生不理智的情感宣泄行为,对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二、优化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引导策略

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人生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消极的网络舆情牵制着大学生优秀价值观的培育和个人的全面发展,甚至还会威胁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和社会环境的安全稳定。因此,探讨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个人如何形成合力以应对网络舆情的消极影响,在全媒体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一)营造网络舆论和谐的社会环境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全媒体时代,为了更好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在推动社会进步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要警惕互联网在高速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全社会应以高度的责任感、负责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筛选和监管,努力营造健康绿色、积极正向的网络舆论环境,为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1.强化网络舆情信息的依法治理

网络舆论的本质是公众对热点事件的讨论和看法,是互联网时代公民言论自由的表现。然而,无论是在现实社会还是虚拟的网络世界,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人们拥有自由发表言论和观点的同时,也会受到法律的制约。对于恶意传播虚假信息、制造网络谣言触发网络舆情并带来消极社会影响的行为,国家应该依法追究责任。同时,要持续完善网络舆论监督制度,探寻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要持续拓宽网络舆论监督的对象,形成全民监管的局面;要持续加大网络舆论的监督力度,保证处理效率和效果能够对其他违反网络舆论监管制度的行为起到震慑作用。

2.完善网络舆情信息的联动机制

网络舆论的联动应急机制是指政府和相关部门对网络舆论进行监测、预警和应对而形成的一系列安排,以实现对不良舆论的有效防范。随着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网络舆论的传播不再局限于文字,更多以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出现,这在无形中加大了识别和拦截的难度,相关的拦截过滤软件也亟须开发和调试。因此,需要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相关技术技能培训,加大网络舆论监督技术和软件的投资力度。除了在国家成立的网络舆论监督部门进行重点监控之外,对于网络舆情高发的大学论坛也要进行重点关注。相关部门需加强沟通交流,保证网络舆情联动机制能够有效、顺畅地运行。

(二)运用网络舆情优化高校价值观教育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校能否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关乎当代大学生的培育质量,如何消除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只有在充分考虑大学特定环境的情况下,结合大学生发展特点对网络舆情进行合理、细致地分析,因地制宜采取科学的管理办法,才能切实提高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实效性。

1.结合网络舆论开设价值观教育课程

首先,实地走访和调研大学生价值观在网络空间存在的威胁,发掘当前高校在大学生价值观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结合当今时代热点网络舆论,打造一套网络价值观教育课程体系。教师可以组织线上讲座和论坛,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学术成果和成长经历,讲授价值观教育课程,在贴合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同时,增强价值观教育的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套融合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线上价值观教育精品课程,组织大学生集体观看,接受价值观教育的熏陶。除了单独开设价值观教育课程外,在日常线上线下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当持续加强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2.开辟高校大学生网络舆论新渠道

创新工作思路、改变传统的说教方式是有效开展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保障。高校应拓宽网络舆情渠道,加强高校网站的创新性建设,通过采取灵活多变手段,增加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趣味性和创新性,充分发挥高校网站的影响力,给予大学生网络舆论表达空间,增强大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在形式层面,网站的建设要注重追求时代性、真实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在内容层面,不仅要突出正面宣传教育内容,还要保证网站内容对大学生个人发展的服务功能。此外,高校可以鼓励大学生在高校网站积极献言献策,并实时监控学生的言行举止,及时给予正向回复或采取积极措施端正大学生价值观。

(三)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随着全媒体时代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融入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完成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高校要充分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利用当今互联网热潮,发挥其主渠道作用,分析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面临的局势和挑战,积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寻找解决的突破口。

1.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

当前,网络已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搭建科学合理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大学生正向价值观的培养有着深刻意义,高校应当持续探索“教育+网络”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高校教师、管理人员应当在掌握大学生价值观发展实际情况和教育需求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自身在网络文化现象、网络心理、网络伦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并自觉渗透到日常的管理服务工作和线上教学活动中,不断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满足大学生的精神发展需要。同时,教育者还应当不断鼓励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了解时事,紧跟时代潮流进行自我教育,完成价值理念的进步与革新。

2.营造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热情氛围

高校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涵育带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良好的德育氛围对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端正大学生价值观的意义不言而喻。首先,新闻舆论工作作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窗口,能够对大学生的思想起到正向示范和引领作用。因此,高校要牢牢把握新闻宣传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严格审核高校微博、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发布的新闻内容,做好对社会热点、重点、敏感问题的宣传工作。其次,高校可以通过邀请思政专家开设讲座、宣传先进模范事迹案例、召开线上思政专题班会等形式,营造浓厚校园内思政教育氛围,通过座谈等方式关注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学生心理活动,消除潜在的问题,从而达到涵育大学生正向价值观、规范大学生网上行为的目的。

作者單位:李梓卉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参  考  文  献

[1]关司祺.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与规范化应对机制研究[J].中国标准化,2022(20):195-197.

[2]唐婷婷.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综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7):59-60.

[3]梁爽.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22.

[4]纪婧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引领力研究[J].教育观察,2022,11(01):13-15,28.

[5]刘晓亮.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分析与培育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21(12):102-106.

[6]任欣悦.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21.

[7]陈子新.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德育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及管控研究[D].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20.

[8]王艺潼.吉林省高校网络舆情研究[D].长春:吉林建筑大学,201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