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仰望宇宙的无垠,慨叹生命的絢烂,在智慧之诗中品味科学的浪漫。
刘博宁,南开大学生命科学专业毕业,就职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最近无论在网络上还是生活中,我们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中老年人戏谑自称“小糖人”,因为他们被确诊了糖尿病,或已处于糖尿病前期。虽然这个看似可爱的称呼以往主要指儿童糖尿病患者,但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攀升,让它逐渐成为了大家心中糖尿病患者的总称。
根据统计,2021年全球20-79岁的人中约有5亿人患有糖尿病,预计到2030年,这个数字将突破6亿。尽管糖尿病经常被称为“富贵病”,看似是现代人特有的问题,但它远在三千年前便被记载过。古代的医生们发现有一种病人会在经历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暴瘦(三多一少)后痛苦离世,而他们的尿液往往能吸引很多蚂蚁。直至20世纪初,人们才真正搞清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这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受阻时,会引起血糖升高,进而使病人出现一系列症状。
通常情况下,我们在空腹时血糖水平较低,餐后血糖会出现高峰。如果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超过11.1mmol/L,再结合三多一少的症状,则可判断为糖尿病。有些人的血糖高于正常值,但低于上述标准,一般会被认为处于糖尿病前期。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通过积极干预,可以大大降低转为糖尿病的概率。
糖尿病究竟是什么引起的呢?不少人望文生义,觉得是吃糖太多,导致血液里的糖分太高,这是一种典型的误解。血糖中的“糖”,并非甜食中的蔗糖,而是指血液中以葡萄糖为主的,为身体供能的原料。当我们从食物中摄取营养后,血糖随即出现高峰,但此刻身体不需要那么多的能量,于是胰腺里的贝塔细胞会响应号召,产生胰岛素释放到血液中。胰岛素一方面激活细胞们将葡萄糖以糖原的方式储存起来,以待未来使用;另一方面抑制那些还在生产葡萄糖的细胞,开流节源,血糖随即恢复平稳。所以即使我们一天只吃三顿饭,人体有效的存储机制也能保证稳定的供能。
然而如果出于某些原因,这套系统出了故障,血糖不受控制,升高后降不下来,便是糖尿病。有少部分患者,贝塔细胞被免疫系统错误攻击,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被称为1型糖尿病。这种情况通常与遗传有关,患者常常在幼年时期就发病,直接注射胰岛素疗效显著。
但对于绝大部分的患者来说,他们产生胰岛素的细胞没有问题,但不知为何,胰岛素发出的命令不再被响应。好比道路上的红绿灯还在工作,但没有人理会,于是造成了严重的交通拥堵。这种情况被称为2型糖尿病,更具体的发病原因还不明确,只知道和人整体的代谢状况有关。肥胖、年龄增加、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都可能引发2型糖尿病。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糖尿病,比如妊娠糖尿病等。
我们知道,人体是一座极为精密的仪器,当全身的血糖持续处于失控的高水平时,必然会影响其他系统和器官的正常运转。为了将大量血糖排出,肾脏不堪重负。同时高血糖可损害视网膜引发眼部病变,损害神经、血管,导致足部严重感染等。而且,由于无法存储食物带来的能量供给,身体长时间处于营养匮乏的状态,糖尿病人容易出现乏力、暴瘦,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控制血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对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而对于健康的或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来说,积极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是击退糖尿病的利器。
糖尿病的预防与治疗
数据表明,肥胖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3倍。比起爱吃甜食,超重和肥胖更可能让人们变成“小糖人”。在生活中,注意监测血糖、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积极心态,是防治糖尿病的根基。
1.监测血糖
我国提倡40岁及以上的人每年至少监测一次空腹血糖。如果已处于糖尿病前期或已确诊糖尿病,需要遵循医生的方案,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和体检,以便及时调整治疗。
2.合理饮食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尽量少吃高盐、高糖、高油的食品,拒绝烟酒,“管住嘴”是远离各类疾病的万能钥匙。对于糖尿病患者,还要特别留意每种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GI)。GI越高的食物,越容易引起人体血糖升高。一般来说,将食谱中一半的食物由高GI类变为低GI类,就能获得不错的控血糖效果。
3.保持运动
适量运动不仅能帮助我们控制体重、增强免疫力,还能消耗体内多余的血糖,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可谓一箭多雕。在身体可承受的范围内,每周最好进行不少于150分钟的中等有氧运动,如快步走、游泳、打羽毛球等;以及不少于两次的抗阻运动,如推墙、仰卧起坐、举哑铃等。
4.药物与手术
提到糖尿病治疗,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胰岛素。不过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首选是调整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如果在此基础上血糖仍不达标,才会启用胰岛素。百年来,科学家们已经研发出了功能各异的降糖药物,以供患者选择。比如:双胍类能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磺脲类能促进胰岛素分泌,糖苷酶抑制剂能延缓小肠吸收,等等。对于某些极度肥胖的糖尿病患者,也可以考虑采用代谢手术。注意无论使用哪种治疗方案,都一定要遵循医嘱,不要擅自增减药物。
除了传统治疗手段,近年科学家们还在探索很多新的糖尿病防治办法。例如开发智能人工胰腺,集“动态血糖监测+自动计算+持续胰岛素注射”为一体,实现精密的血糖控制。还有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预测途径,通过验血判断一个人10年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帮助人们防病于未然。此外,大家喜闻乐见的胰腺移植、再生技术,也在快速发展。让我们期待随着医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小糖人”这个令人皱眉的标签能够尽快退出历史舞台。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