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民营博物馆:未来的路还很长

时间:2024-04-23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据国家文物局数据显示,从2010年开始,我国博物馆数量逐年增长,到2022年,全国已备案博物馆已突破6000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1700多家。“博物馆热”成为中国社会文化的新时尚。

非国有博物馆

从博物馆的历史来看,博物馆是社会进步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机构,是人类社会进步、制度创新的结晶。这个机构负有复杂的社会使命,是一种促进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工具。博物馆作为一种舶来品,在中国,没有经历西方博物馆从个人的私密收藏到逐渐开放的过程,国内大多数博物馆是地?或者国家直属的事业单位。一个城市博物馆的数量多少,标志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记录和发展文化传承,国务院多次指出要大力发展类博物馆,鼓励和扶持非国有博物馆的建立和发展。

非国有博物馆作为公办博物馆的有益补充,能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等功能。

那么,什么是非国有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由社会力量利用或主要利用非国有文物、标本、资料等资产设立,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民营博物馆”。

很多人都认为民营博物馆就是私人建立的博物馆。其实民营博物馆不仅包括私人建立的博物馆,还包括企业建立的博物馆,也就是相对于公立博物馆而言的非国有博物馆。比如保利艺术博物馆,即为保利集团出资办的非国有博物馆。

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全国仅有博物馆300余个。曾任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市场处处长,现为北京市文物局顾问、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傅公钺傅老说:“1990年代初,我们曾经做过一项当时国际上博物馆数量的调查。当时全世界博物馆的数量大约在3万左右,其中美国和苏联各有1万左右,世界上其他国家一共有1万左右。当时的亚洲博物馆最多的国家是日本。” 2005年公布的不完全的统计资料显示,1990年时,苏联已有国家办博物馆1350个,社会办博物馆10000余个(经过苏联解体和近年的俄罗斯经济社会动荡,这个数量已经大为减少)。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城市化和社会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一般会达到平均每10~20万人左右应该拥有一座博物馆。目前,我国平均26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北京、甘肃、陕西等一些省份甚至已达到12~13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当前,我国的博物馆数量已经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前几位。

从西方博物馆发展来看,社会办博物馆,也就是民营博物馆的数量庞大,在普及博物馆的道路上,民营博物馆有着巨大的空间。除此之外,国家为何要大力发展民营博物馆呢?傅公钺回答说:“要真正的弘扬传统、现代文化,博物馆是最好的切入点。博物馆作为一种面向公众开放的机构,受众面广,可以增加人民的文化普及度,类博物馆的种类很多,靠单一发展国有博物馆,不可能覆盖到方方面面。鼓励发展非国有博物馆,才能让博物馆具有多样性。目前,非国有博物馆中,北京最多,也最集中。”

历史与现状

而中国的民营博物馆发展的时间还不长。中国近现代民营博物馆的源头可追溯至清末张謇于1905年创建的南通博物苑。近代爱国人士、在华外国人等创办了多所民办博物馆,其中不乏震旦博物院、北疆博物院等著名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

现代中国的民营博物馆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事物。据傅老介绍,1990年代初,上海的收藏家最先发起了建立民营博物馆的呼声,但当时除北京外,各地均没有专门负责申请的部门。有很多收藏家就在自己家里整理出空间,展出自己的收藏。有一段时间,来自各地的收藏家经常在北京智化寺举办定期的交流会,之后成立了收藏界很知名的东方收藏家协会。在此基础上,1996年,5家民营博物馆向北京文物局提交申请,经过考察、审核,最终批准4家民营博物馆成立,开创了新中国注册民营博物馆发展的历史。

2010年,国家文物局、民政部、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出台《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民办博物馆。至此,民办博物馆终于取得了与公立博物馆同等的法律地位,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享受与公立博物馆同等待遇。

较之占据我国博物馆绝大多数的公立博物馆,民营博物馆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作为来自民间的博物馆,民营博物馆更贴近老百姓,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展示陳列的内容设计、艺术设计上都具有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民营博物馆的陈列内容一般集中于某一特点主题,展览的专题性和精品性较强,便于对某一主题进行更为深入的阐述,全面、深刻地展示主题物品的发展沿革,是国有博物馆的有效补充。

不少民营博物馆的藏品来源和创办者的个人收藏密不可分,对这些藏品的收集和展示客观上挽救了文物的外流,利用收藏家的个人力量实现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是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关键力量。

在与傅老的交谈中,他谈起了北京的一家民营博物馆——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早年,清政府倒台后,皇宫造办处的匠人流落民间,各自办了私人的作坊。新中国建立后,成为了8间工厂。改革开放后,受市场大潮的冲击,工厂逐渐没落。2010年,燕京八绝八大技艺传承人首度携手,在承恩寺建立“北京燕京八绝艺术馆”,2020年升级为“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并于2021年正式对社会开放。馆内收藏包括金漆镶嵌、花丝镶嵌、景泰蓝、牙雕、玉雕、雕漆、京绣、宫毯在内的燕京八绝工艺作品及古代木雕、根雕、石雕等工艺藏品四百余件(套),件件精美绝伦、独具匠心。对这一类曾经被忽视的宝贵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展示,为古代中国的文化、家具、风俗研究保留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材料。

发展与未来

当前,国家鼓励民间力量创办填补公立博物馆展示内容空白和凸显地域文化特色的专题博物馆,也就是类博物馆,而扶持政策并没有细化。因此,各地方对此的扶持政策并不相同。一般各地方主要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扶持:如对博物馆的建设用地优先审批,对博物馆的门票收入等进行税收减免,并适当进行补贴,以减轻民营博物馆的资金压力等。比如上文所说的“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就是石景山区政府经过考察后,同意其在位于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20号承恩寺建立博物馆,解决了场地的问题。

在日益发展的民营博物馆中,不少民营博物馆的藏品是文物。按照规定,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收藏的文物来源较为单一。而民营博物馆可以通过依法征集、购买、交换、接受捐赠和调拨等方式获得藏品的权利。民间收藏历来是民众对当前生活满意度的体现,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盛世收藏”之说。对于社会上爱好收藏的人士而言,收藏不仅是一种投资,而且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我国民营博物馆的藏品数量在800件以上的超过六成,3000件以上的超过三成,有的藏品数量高达60万件之巨。民营博物馆已成为抢救保护国家文化遗产、特别是散存民间的传统物件的重要力量。

但是,早先发展起来的一些以文物收藏為主的民营博物馆也存在着管理混乱的情况。不少假冒文物也成为展品。对此,政府加强了监管和审批的力度。傅老说:“目前申办民营博物馆,展品(不含库房里存放的)至少要达到300件套,过800件套就有资格申请一级博物馆,展厅的面积最低要达到400平方米,上不封顶。对民营博物馆的展品的合法性和真实性进行审查,文物鉴定机构提供鉴定服务,对符合定级条件的文物按程序确认其级别。民营博物馆不得接收来源不明或来源不合法的藏品。”

当前,民营博物馆在全国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一批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家是新时期民营博物馆的主力。但傅公钺曾在一次采访中说:“办起博物馆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民办博物馆的硬件过关了,软件服务也要跟上。”傅老觉得,博物馆工作离不开保管人员细致认真的辨别分析、研究确认、登记入库和科学收藏等,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方面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在《博物馆之美》中说:就专业而论,博物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领域,它的丰富性牵涉很多方面,大到博物馆的规划和建设、展览的策划,小到一个标签和护栏等,博物馆的空间以其丰富性建构起与公众之间的联系。

据了解,国家和地方的文物管理协会每年都会定期培训博物馆专业人才。但人才的缺失也确实是影响民营博物馆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傅公钺说,对于民营博物馆未来的发展“要走的路还很长,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编辑 宋冰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