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尹世昌
12月初,意外地收到张杰邮友从“石猴街”临时邮局寄来的猴年明信片,让我喜出望外。因为,我不仅得到一份具有纪念性的邮品,且“石猴街”是我90年前的出生之地。
石猴街,位于原宣武区前门大栅栏地区,该街南北走向,南起三眼井胡同(后改为三井胡同),北至大耳朵胡同(后去掉“朵”为大耳胡同),中接汾州营(后改为汾州胡同),全长不过90米,宽4.5米。《北京宣武区地名志》一书中曾记载:早在明代即有了石猴胡同,清康熙年间改称“石猴街”。皆因在街北口有一石碑,碑上刻有“泰山石敢当”,碑上面嵌一块青石,刻有一只精灵灵的小猴骑在马上,非常神气,即所谓马上猴。石猴街由此而得名。
在石碑的西侧不远处,一所由四合院改成的学校名叫“培幼小学”,我就在这所小学校读书直到六年级毕业。那时我家住在三井胡同5号院,每天上、下学必经过石猴街。过去很少有大人送孩子上学,大都是哥哥带着妹妹,姐姐领着弟弟,仨一群俩一伙地结伴去上学,每次都能与石碑打个照面。小学伴们看见那活泼可爱萌萌哒的小猴子,都会情不自禁地上去摸一下。你摸摸,我摸摸,他摸摸,不厌其烦地摸来摸去,日久天长白猴变成了黑猴。
我离开“石猴街”差不多有半个多世纪了,如今见到“石猴街”三個字非常亲切。尽管石猴早已在上世纪80年代拆掉了,但胡同在、名字在,何不去走一走,寻找儿时的碎忆。于是带着明信片(邮友从石猴街临时邮局寄来)——如同揣着一幅“护身符”似的重走一次回故乡之路。我独自一人从海淀乘公交车先到前门大栅栏走北火扇街,进三井胡同中段再向北就是石猴街了。一路上走走停停、寻寻觅觅,虽然少年时的印记已经模模糊糊,但那些耳熟目详的胡同氛围与我心灵感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又闻到许久没有享受过的胡同味道和气息了,毕竟我是从胡同里长大的。
石猴街还是那个老样子,清静、安谧、整洁,两边居家各户大门和外墙虽经粉刷仍掩不住陈旧。门道好像小了,街道似乎窄了,但路面比较平整,封闭式的垃圾箱排列有序。街北口的小学校早已变成民居。这里再也听不到我们小时候那朗朗的读书声了——“天亮了,弟弟妹妹快起来……”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成为一年级小学生。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老住户去了,新住户又住进来了,出出进进,来来去去。比邻而居、朝夕相处,相互帮衬是老北京所有胡同的共同特色。从某种意义讲,它体现了一种平等、和睦、包容的“北京精神”。当然,它也在与时俱进。我东瞅瞅西看看饶有兴致,竟然在这又小又窄的“石猴街”里停放着三辆小轿车,两辆摩托车和一辆小面包,成了老胡同里的新景观。回想起我儿时的印记,只有人力车、排子车和自行车的时代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我是摸着石猴长大的,石猴街是我儿时美好的回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