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黄茜茜
北京孔庙是元、明、清三朝皇帝尊奉孔子、举行祭孔典礼的地方,大成门内外所立的御制螭首龟趺碑,均配有碑亭。形制多为长方形,碑额篆字,正文与题名楷书,满汉合璧。碑文内容记述兴建修缮孔庙、尊孔、祭孔的政治礼仪活动及清代帝王平定边疆叛乱的史实。从这些帝王与名家书丹御制碑中,我们可以一窥清代御制碑书法的风貌。
清代帝王注重通过碑石垂训万民,宣扬治国理念及政治思想。提倡端正、规范的书风以便与当时的政治文化需求相适应,清代帝王书法的总体特征是雍容雅正,尽显皇家威仪。虽然自书体来看,篆隶楷行均有,但总体风格较为统一,笔法严谨端雅,法度谨严,是董书的书卷气之下,师欧、师赵、师柳的微妙变化。
平定朔漠告成太学碑
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即清圣祖,“康熙”是他的年号。康熙皇帝从师于沈荃,沈荃则是取法于董其昌。受沈荃的影响,康熙皇帝的书法具有精致飘逸、中和雅正的章法布局,讲求法度,楷法匀净、工稳,中规中矩的特点。《书林纪事》中赞扬康熙皇帝“圣祖好学工书,尤爱董其昌笔”。在康熙皇帝的推动下,满朝形成了学董书的潮流。
立于北京孔庙的第一通“告成太学碑”是康熙四十三年的《平定朔漠告成太学碑》。碑文讲述康熙皇帝在接受儒家思想的前提下,为自己武力征战朔漠作了解释。康熙御书碑屹立于天下文庙这个特殊的文化空间,借助此途径对皇权书法审美进行社会化传播。
平定青海告成太学碑
爱新觉罗·胤禛,即清世宗,从存世墨迹来看,雍正受其父影响,书法取法于赵孟頫和董其昌,其擅长楷书、行书,书风雅致遒劲,畅朗娴熟。《木叶厱法书记》载:“世宗宸翰规模晋唐,奄有众美,其用破尘居士小玺者,则在潜邸时书也。”雍正三年撰文并书《平定青海告成太学碑》,满汉合璧。用笔游刃有余,文雅遒劲。
御制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
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即乾隆皇帝。崇尚儒学,又好题写文词,深受赵孟頫书风的影响,书法风格圆润雅致、结体匀整,但风格并不突出。乾隆的书学观念对“馆阁体”书法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其御书碑书法是其书学主张的证明。《书林藻鉴》评乾隆:“每至一处,必作诗纪胜,御书刻石,其书圆润秀发,盖仿松雪。”
清朝政府平定准噶尔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时期,对恢复青海、新疆、西藏、蒙古地区的行政管理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是乾隆皇帝继述祖宗未竟之志的盛举。《御制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镌刻于乾隆二十年(1755)阳历六月,主要记载了康熙平定准噶尔贵族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武装叛乱的概况及乾隆二十年(1755)平定达瓦齐的史实。前文后赋,详细记录了平准战事的缘起、经过、结果。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告成
太学碑
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即道光皇帝。道光皇帝楷书学颜真卿,点画厚重,端正规矩,行书习董其昌,沿袭帖派风格,遒美圆劲。《木叶厱法书记》载:“宣宗正书学柳公权劲直端凝,至有法度”。道光九年(1829)御书《平定回疆剿擒逆裔告成太学碑》,墨迹中可看出其师法柳书的功底。碑文为阴刻楷书32列,首题“御制平定回疆剿擒逆裔告成太学碑文”,额篆书“御制”两字。文中所载的時间、地点,为后人分析清军的布阵、行军提供了直接证据。
梁诗正与
《御制平定金川告成太学碑》
《御制平定金川告成太学碑》碑身阴阳两面除文字部分之外均有高浮雕的行龙纹饰,碑体侧面均浮雕升龙祥云。碑身有字部分高348cm、宽158cm。碑阳镌刻满汉两种文字,汉文在右、满文在左。汉文采用左书格式,阴刻楷书20列,首题:“御制平定金川告成太学碑文”,清高宗弘历撰文、梁诗正书丹,刻石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四月一日。
梁诗正,浙江钱塘人,雍正八年进士及第,授编修。仕途上,平步青云,为官谨慎小心,忠君爱国,累官至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傅,虽官居高位,仍淡泊名利,以俭养德,去世后进入贤良祠。梁诗正出生于书香门第,父辈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其日后在文学和书法上取得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梁诗正书法深得乾隆皇帝赏识。他的书法先学柳公权,后学文征明、赵孟頫,晚年又师颜真卿、李北海。曾参加《秘殿珠林》《石渠宝笈》《三希堂法帖》的编纂工作。书法面貌受儒家思想影响,尽显平和简静,不激不厉的“中和”之美。此碑书法圆融厚重,点画精到,对于梁诗正的传世作品更是一种补充。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