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学校园电信网络诈骗成因及防范对策研究

时间:2024-05-04

郑筱甜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电信网络诈骗随之蔓延,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群体已然成为主要受害者之一。本文通过研究大学校园电信网络诈骗主要特征及常见手段,以及从大学生自身层面、高校安全教育和社会层面分析大学校园电信网络诈骗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对策,加强高校安全教育以及结合社会层面的犯罪治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    大学校园    大学生    电信网络诈骗    防范对策

引言:

近年来,大数据时代、电子支付和共享经济的兴起,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沟通的主要途径,导致大学校园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频发。受外界因素影响,居家上课、网络购物等生活工作的变化,诈骗分子更是不断更新升级诈骗手段,使受骗者不仅承担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猝死等严重后果。对此,2021年4月,习总书记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会议上做出重要指示,提出要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校园电信网络诈骗更是严重损害高校治理、危害学生利益、妨害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行为。

一、大学校园电信网络诈骗现状及特征分析

1.1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现状

电信网络诈骗是指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向受害者传递虚假信息,干扰受害者行为判断能力,而将个人财产转让给他人的过程。

根据2020年12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新形势下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研究报告(2020年)》(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从诈骗中的地区用户举报量占比情况来看,诈骗电话主要集中在云南、 广东等重点治理地区,其中呼出诈骗电话数量位居全国前五的地区分别为:云南、广东、湖南、河南、江苏;其中90后在受骗群体中比重最大接近三分之二,可以看出,诈骗分子的目标逐渐转向长期活跃在互联网上且防范风险意识较为薄弱的年轻大学生群体;从报告看出,2020年就有四百多名大学师生被骗,其中不仅有学生也有高校教师,而广东、江苏等沿海地带又是受骗高风险区域,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频发,主要是目前的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个人防范意识不足,隐私保护意识淡薄和缺乏法律知识所致。(数据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1.2大学校园电信网络诈骗主要特征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网络诈骗方式多达20余种,与传统的诈骗方式相比,具有更强的隐蔽性、成本低廉性、手段多样性、覆盖范围广不可控等特性,而大学校园互联网诈骗受校园环境和大学生群体因素的影响也形成了相应的特征,总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诈骗形式手段多样。校园诈骗主要有通过冒充学校工作人员进行电信诈骗,其主要借口欠学费、重修学分费用、各种考试费用等,向学生或者学生家长实施诈骗。利用家长的爱子心切以及学生单纯的弱点进行诈骗,成功率极高。

2.诈骗手法隐蔽欺骗性强。由于互联网本身具备一定的虚拟性,诈骗分子再通过海内外互联网服务器的层层包装和转化,使得电信网络诈骗具有更强的欺骗性和隐蔽性,从而更加肆无忌惮。

3.诈骗成功率高。大学生由于阅历浅薄、思想单纯、且又是使用网络社会主体,能熟練使用各种网络社交软件,很容易被诈骗分子利用,因此针对大学生的网络诈骗成功率高。

4.诈骗成本低危害性极高。校园电信诈骗案件成本低廉,通过电脑、手机等移动设备可以随时、随地可循环的多次进行诈骗,通常诈骗金额几千至几万元不等,受骗者众多且危害性极大。

1.3大学校园电信网络诈骗常见手段

通过对当前校园电信网络诈骗案例分析,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多种多样,其中针对大学生的最常见的是如下六种:

1.兼职刷单诈骗。诈骗分子通过各社交软件等渠道发布兼职信息,以高佣金、低工作量为噱头,骗取学生交付的保证金或垫付购物刷单费,在学生完成刷单任务后,诈骗分子以各种理由拒不付款甚至将学生拉黑。

2.盗取账号冒充熟人诈骗。诈骗分子利用各种技术手段盗取学生的通信账号向受骗者联系好友发送消息,谎称遇到紧急情况获取财物。

3.冒充公检法人员诈骗。诈骗分子冒充公安机关等司法机工作人员,通过精准拨打受骗者电话给受害人,声称受骗者涉嫌经济犯罪,要求配合司法机关调查,从而一步步诱骗受害者将钱转入到诈骗分子所提供到账户。

4.冒充网购客服类诈骗。诈骗分子通过以各种渠道获取学生购物的详细信息,冒充购物平台客服人员,以网购订单丢失,商品缺货等原因,告诉受骗者以微信、QQ等方式发送退款链接,诱导受骗者转账或虚假支付。

5.购买复习资料和培训课程。诈骗分子以各种渠道在校园里发放、张贴广告,声称是学长有各种复习资料或者低价报培训班,受骗者交完钱就被拉黑等。

6.网络交友诈骗。诈骗分子在网上伪造虚假身份信息,并与受骗者建立一定的信任基础后确定双方的交友关系,再寻找各种理由和方式实施诈骗。

1.4大学校园电信网络诈骗危害

从已发生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可以看出,校园电信网络诈骗涉案金额少则数千元多则上万元,这对毫无收入来源的大学生而言无疑是巨大的经济损失,对相对贫困的家庭来说更是沉重的打击。其次,大学生在遭遇电信网络诈骗后还会造成难以弥补的精神创伤,甚至有大学生因为接受不了受骗造成的损失,产生心理认知障碍并付出生命的代价。

大学校园电信网络诈骗不仅影响大学生的经济和精神损失,还会间接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信任危机。一方面对身边朋友的陌生电话不接或者挂断,甚至对来电显示是同学、朋友、老师的电话都担心是诈骗分子通过改号软件拨打过来电话,从而导致人际交往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网络诈骗分子冒充司法机关和国家机关行政人员实施诈骗,导致大学生对政府公信力信任度降低。

二、大学校园电信网络诈骗原因分析

2.1大学生自身层面

1.阅历浅薄,社会经验不足。大学生被称为“温室的花朵”,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里度过的,缺乏社会经验和阅历,容易轻信他人,让诈骗分子有机可乘。

2.法律意识薄弱。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前,大学生主要精力都在学习上,以至于学生对网络诈骗缺乏警惕意识。另外,学校对网络安全教育的方式单一,未能引起学生的重视,这些都为大学校园网络诈骗提供了可能性。

3.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强。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学生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强,在网络上随意泄露个人信息或在公共场合活动中随意透露自己的电话号码和身份证号等信息。

2.2高校安全教育方面

1.安全教育问题。高校大部分安全教育内容都是宿舍用电、人身安全等,很少有将电信网络诈骗囊括进去;安全教育的老师对新形势下的电信网络诈骗了解知识较少;且大多数高校基本是为了迎合上级部门检查而进行安全教育,形式局限于贴海报、班会等形式,没有结合网络时事热点。

2.技术监管缺失。电信网络诈骗主要是根据预先获取的受害者信息,伪造身份和信息骗取受害者信任。高校在自身网络安全方面存在隐患,导致黑客入侵学校学生信息服务器。

3.校园管理不到位。高校保卫等相关部门承担着保护学校安全和管理学生的责任。在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频发的现状下,校园和宿舍出入政策存在疏忽,诈骗分子容易混入校园实施诈骗。

2.3社会层面

1.个人信息随意贩卖。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个人信息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隐患,新闻报道过网上“黑市” 个人信息被贩卖牟取私利等现象,为诈骗分子提供了大量的犯罪资源。

2.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在网络时代,新的诈骗手段带来的问题,现有法律法规已经还不能完全规范和制止这些电信网络诈骗行为,给了不少诈骗分子可乘之机。

3.宣传教育不足。社会层面针对电信网络安全教育,目前没有规范的宣传,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可以加强对电信网络诈骗知识的宣传和学习。

三、大学校园电信网络诈骗对策研究

3.1学生自身方面

1.个人信息保护能力。大学生应时刻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在公共场所上网后要主动下机删除密码,只有在根源上杜绝了诈骗分子获取个人信息的途径,才能大大减少遭受电信网络诈骗几率。

2.加强金融和法律知识学习。大学生要正确认识电信网络诈骗,能识破简单的诈骗行为;不要投机贪便宜,自觉抵制诱惑;提高个人法律意识,一旦被骗,学生应正确处理和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不能选择息事宁人或是自认倒霉。

3.2高校方面

为了帮助大学生远离电信网络诈骗,高校應该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1.完善安全教育模式。学校加强对教师的反诈骗培训,并引导学生学习了解相关电信网络诈骗案例;利用现代互联网特点,开展多样化的安全教育模式。

2.加强学校保卫和学生信息管理。一方面高校保卫部门要完善学校和宿舍出入管理制度,加强校园安全巡逻,从源头上防范诈骗分子进入大学校园进行诈骗;另一方面要加强学校网络安全防护,杜绝学生个人信息泄露。

3.加强公安机关合作关系。学校应该加强与公安机关紧密合作,定期邀请公安人员到校讲解相关诈骗案例和作案手段,对已经发生的校园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一查到底,帮助学生将损失降到最低。

3.3社会方面

1.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建设,严厉打击各种盗取、贩卖个人信息的行为,规范个人信息在整个社会的合法使用流程。

2.完善现有法律制度。针对互联网时代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国家应该完善网络刑事立法,在司法上加强对电信网络诈骗的惩治。

3.加强社会宣传 。政府部门应加强防诈骗宣传教育力度,线上和线下同步展开宣传工作,面向学生不定期讲解电信网络诈骗防范对策,提高学生防范意识。

四、结束语

大学校园电信网络诈骗对大学生的伤害极其巨大,既影响财产安全,也危害身心健康。只有全社会对电信诈骗形成打击共识,建设立体牢固的防控网络。才能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远离校园电信网络诈骗。

参  考  文  献

[1]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新形势下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研究报告(2020年)》[R].中国信通院.2020(12):17-20.

[2]李君智. 辅导员视角下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探析[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20,41(06):81-84.

[3]顾正鑫,于威,王鑫,胡浪,左晨晔.基于大数据下的大学生网络诈骗探究[J].法制博览,2018(21):42-43.

[4]樊家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20,(46):117-11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