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

时间:2024-04-23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上下纷纷利用多种形式、载体,轰轰烈烈地庆祝伟大祖国华诞,以表达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祝福。在所有这些活动形式当中,最受瞩目和利用频率最高的当数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今天我要讲述的,就是“百度”上查找不到的、关于我和两位艺术家——《我和我的祖国》的词曲作者秦咏诚、张藜之间鲜为人知的故事。

1991年秦咏诚复信手稿

秦咏诚为我谱曲

秦咏诚这个名字,早在20世纪60年代,已在全国家喻户晓。

1991年我在油田工作期间,在《中国石油报》上见到一则征集“首届全国石油行业歌曲征集评选”活动的通知。我非常激动,很快就写出了歌词,叫《石油工人之歌》,感觉自己写的这首歌词还算可以。但组委会要求,所征集的作品必须是一首完整的歌曲。那时,我还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青年,一个作曲的人都不认识,叫谁谱曲呢?想来想去,我想起了大作曲家秦咏诚教授,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唱他谱写的《我为祖国献石油》。可我马上又犯难了——大名鼎鼎的作曲家,能给我这个无名小卒谱曲吗?眼看截稿时间就要到了,我的心里有点发慌。

经过激烈复杂的思想斗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我,最终还是怀着忐忑的心情,决定请秦咏诚教授为我的这首歌谱曲。当时时间很紧迫,只差几天就截稿了,再加上还要给作曲家留出创作谱曲的时间,写信函邮寄肯定来不及了。那时还没有微信、邮件等,我也不知道秦咏诚教授的联系电话,我就用电报把歌词给秦咏诚教授传了过去。我带着《石油工人之歌》的歌词手稿,骑上自行车,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到5公里以外的小县城邮局。

我到邮局时已经快下班了,我急忙扔下自行车,气喘吁吁地冲进营业厅,迅速向工作人员索要电报纸。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身穿草绿色工作服的女工作人员瞟了我一眼,甩出来一张电报纸。我接过一看,填写内容的地方只有几行空格,要填写我那么多的歌词哪够啊?我头都没有抬,立即说“不够!请再多给我几张!”那时,是以发送内容的字数来收取电报费用的,价格比较昂贵,而我整整用了四五张电报纸。

为了以最简短的语言把事情说清楚,并打动大作曲家为我谱曲,我反复思考了很久。最终我在电报最前面写上:“您一曲《我为祖国献石油》引我走上石油创业路,今天您还能为我谱一曲吗?”接下来,我就把《石油工人之歌》歌词认认真真地抄写在电报纸上,还反反复复地对照检查了好几遍。在最后,我写道,如果可以,请把作品直接投寄给征歌组委会,并填写上征歌截稿时间、组委会的联系方式和地址。這张电报内容超多,整整花了我小半个月的工资。我又认真检查了一遍电报内容,规规矩矩地把这一摞电报纸递给营业员,并仔细地向她解释,请求她尽快把电报发出去。营业员看我认真的态度,笑着答应了我的请求。那一刻,我焦躁、激动的心立即踏实了下来。走出营业厅,我兴高采烈地翻身骑上自行车,乐悠悠地回到了单位。

作者周钇(左)与作曲家秦咏诚合影

没过几天,我收到了沈阳音乐学院寄来的一封挂号信。打开一看,是秦咏诚教授的亲笔回信,并附上歌曲《石油工人之歌》完整作品。秦咏诚教授复信道,周乙同志,史无前例长篇歌词电报,看出你的赤诚之心,激发我将歌曲写完,寄上请处理。歌曲是深情的,演唱要有韵味,最后也用原曲,有出其不意之成。总之,我工作很忙,抽时间把它写完,自以为还可以,供评选用吧!落选也无妨!我已将歌同时寄给征歌副刊部。祝好!

作者周钇(右)与词曲家张藜合影

刹那间,我高兴得心脏都快要蹦出来了。不久,油田电视台得知了这一消息,对我进行了采访。1991年12月,“首届全国石油行业歌曲征集评选”活动揭晓,我和秦咏诚院长共同创作的《石油工人之歌》,词、曲分别获得了创作奖。多年以后,秦咏诚院长还把这首歌曲收录进了他的《秦咏诚音乐作品选》一书,排列在全书比较靠前的位置,并赠送给我一本。

专抵沈阳采访秦咏诚

1992年5月,我开始从事文字和新闻工作,并连续两次获得全国石油系统好新闻年度一等奖。1994年我把新闻触角延伸到“名人专访”,采访了北京近20位与石油工业发展有关联的中国文化艺术界著名艺术家,如词界鼻祖乔羽,建国初期“四大指挥家”之一、中央乐团著名指挥家秋里,曾荣获多次国家表演最高奖的北京电影制片厂著名表演艺术家李仁堂等等。那时,我就有一个愿望,要对秦咏诚院长做一次专访。由于工作繁忙,这一愿望一直都没有达成。1995年元旦前夕,我决定利用元旦和周末共3天的假期,专程去一趟沈阳。

或许是因为过于兴奋和激动,采访秦咏诚院长的事情还闹了一点小波折。1995年元旦这天,我提前准备好了相机,径直跑到北京站买好了去沈阳的火车票。就在检票进站前半小时左右,我突然想起还没有事先给秦咏诚院长取得联系。眼看就要进站检票了,假如秦院长不在沈阳,我这一趟不是白跑了吗?我赶紧跑出火车站候车大厅,慌慌张张在车站广场找到一个公共电话亭,并联系上了他。当秦咏诚院长得知我是几年前合作创作《石油工人之歌》的词作者时,非常热情地欢迎我去沈阳。他询问了我当日坐车班次,反复叮嘱我到了沈阳不要出站,他派人进站接我。

踏进秦院长的家门,我的心情非常激动和忐忑。激动的是,我终于见到了亲自为我谱曲、非常使我崇拜的大艺术家了;忐忑的是,我事先并没有联系和沟通,实在有些冒昧失礼。但秦院长一点也没有在意这些。我刚踏进秦院长的家门,他就主动伸出一双大手,紧紧地握住我的手说,辛苦了!辛苦了!随即邀请我走进里面的餐厅——秦咏诚院长为我这个“无名小卒”接风洗尘!

那次是我第一次见到的秦咏诚院长本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已过花甲之年的秦咏诚精神矍铄、容光焕发。他谦逊、朴实、随意,对中国石油工业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怀。我的采访非常顺利和成功,还谈了很多“题外话”,他对我的工作和生活悉心关爱。当我提议要拍几张照片时,秦咏诚院长站起身,走到钢琴旁坐下,闭目几秒钟后,弹起了《我和我的祖国》和《我为祖国献石油》。那一刻,我看到了一位老艺术家对祖国无限深情的爱,看到了老人心里洋溢出来的赤子情怀!

在那个众所周知的年代,秦咏诚也有过坎坷,但他的音乐创作始终与祖国的命运和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与大爱联系在一起。上世纪60年代,正当我国“贫油”受前苏联卡脖子时期,作曲家创作了《我为祖国献石油》,激发了石油工业为国大干之志;上世纪70年代初,全国“工业学大庆”进入高潮,作曲家创作了《创业》电影音乐,对我国工业革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作曲家对祖国的这种赤诚之爱,与大环境下的石油工业密不可分,正如著名词作家郑南所说:“中国的石油事业,和一位科学家的名字连在一起,他就是李四光。中国的石油颂歌,和一位艺术家的名字连在一起,他就是秦咏诚。”

秦咏诚的音乐作品大手笔、大写意,既粗犷豪迈又优美抒情,激励和鞭策了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走上了石油创业之路。1993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专门为秦咏诚教授举办了隆重而热烈的“秦咏诚石油作品音乐会”,并授予他“石油工人作曲家”和“荣誉石油工人”称号,时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总经理王涛亲自为秦咏诚教授颁发大红证书,以表彰他为中国石油工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采访张藜写《石油花》

对于《我和我的祖国》词作者张藜的名字,我在最开始的时候,也是在电视上得知的。那时,全国各地的电视台热播的《篱笆·女人和狗》《古船·女人和网》等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都是张藜老师创作的,在城里乡村、大街小巷人人传唱。之后,又有牵动亿万民众的《亚洲雄风》,再一次强烈地震撼了人们的心灵。这首歌也是由张藜作词的。那个时期的张藜因为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歌词,成为了人们最为关注的公众人物之一。但是,我决定要采访他,却是由于张老师曾为石油企业创作出石油歌曲《石油花》——一首优美、抒情的行业歌曲。1995年7月23日,我到张藜位于北京的家里采访了他。

1991年7月,华北油田物探公司拍摄专题片《节能基地节能花》,请张藜创作歌词。张藜接到邀请后到油田体验生活,并走访参观了油田生产建设。张藜告诉我,他曾于1973年去过大庆油田萨尔图体验过8天的油田生活,这次在华北油田,他又看到了石油工人质朴勤劳、艰苦创业的精神,激起了他创作的热情,并很快投入到了创作的过程中。

寫行业歌曲,对于张藜来说不是第一次,然而这次他感到非常难写。一生写过无数歌颂祖国优秀作品的大词作家,对待歌词创作一贯严谨认真、精雕细刻。也许是感情投入越深,越难下笔的缘故吧,张藜说他在华北物探公司招待所琢磨了一夜没睡,竟因着急诱发了多年未犯的心脏病。犯病后的第二天一早,张藜被送进了华北油田物探公司卫生所。在卫生所等大夫的空当,张藜的创作灵感突然来了,他的脑海里迅速跳出了一串歌词。当日,他赶紧赶回北京,找到《歌曲》编辑部作曲家田晓耕作曲。没过几天,张藜带着歌曲《石油花》,再次来到华北油田。当年8月,中央电视台连续三次滚动播出了该专题片,受到有关方面和石油职工的好评。

这次采访结束后,在我离开张藜住所前,他送我两本书《歌诗之路》和《张藜歌诗评论集》。《歌诗之路》由著名诗人公木作序,集中收录了张藜一个时期的大部分作品和有关张藜创作情况介绍文章。《张藜歌诗评论集》则收入了词界泰斗乔羽,著名美学评论家周荫昌,音乐文化人晓光、金波、晨枫、李幼容、徐沛东、许镜清、金兆军等权威人士对他作品的评价文章。1987年,乔羽为张藜歌诗选集《相思潮》作序言。三年后的1990年12月,乔羽续写下篇,对他进行了高度的评价。乔羽在文章中说:“一个作者没有自己独有的语言,他的艺术天地中就丧失了自己独有的品格。一切文学作品都如此,歌词岂能例外!‘碾子是碾子缸是缸。爹是爹来娘是娘。张藜有了自己独有的语言,于是张藜便成为张藜。”

张藜一生创作过近100部电视剧歌词,15岁参加革命并发表小说,后来进了鲁艺文工团。他曾师承著名作家周立波、管桦等人。他的第一首歌词《建筑工人之歌》,经著名音乐家安波修改并发表。20世纪50年代,他的《拿出革命干劲来》等作品,就已在全国打响。之后,《鼓浪屿之波》《我和我的祖国》等再次成为音乐会的经典曲目。20世纪80年代,他的创作进入高峰,尤以电视连续剧歌词著称,其中《篱笆墙的影子》被列入“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

有趣的是,作曲家秦咏诚和词作家张藜两人有着诸多共同点。两人年龄相近,分别于1933年、1932年出生;2015年、2016年逝世;都是生长在大连,有着大海般宽阔的情怀。在我看来,《我和我的祖国》成为传世经典,是他们在同一信念下的心灵默契和艺术感应,是他们献给祖国最深沉的祝福。

(编辑·张子乐)

kelemyt@126.com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