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林宜春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商丘 4761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巨大提升。但是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实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各种成本的上涨,经济转型与发展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大,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不断加强实业的发展。针对于此,国家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对于基层技术工人的需求量势必不断增加。但我们也要看到,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让社会正在变得更加浮躁和急功近利,不利于国家发展。***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工匠精神”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正是为了降低当前社会的浮躁,引导社会回归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强国强民的伟大愿望。高职计算机实训教学应该认识到“工匠精神”融入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各种措施保证其能落实到位,为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一种新思路[1]。
传统意义上的“工匠精神”是指手工业从业者对自身所从事工艺的不断完善与极致的追求。到了现代社会,“工匠精神”的内涵更为丰富,对产品品质孜孜不倦的追求,对企业生产技术或者管理模式不断地改造与创新,对行业先驱的尊崇和对授业恩师的感恩等,都构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工匠精神”。可以说,“工匠精神”是在对自我肯定的基础上而实现的再次升华,是一种对从事工作的完美追求,这也恰恰是大国复兴的必备基础。高职院校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将“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中。最终增强学生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为有效从事工作奠定基础[2]。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层次技能人才的重任,因此“工匠精神”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更具有特别的意义。它不仅是对学生培养的一种要求,更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的基础。而计算机专业作为一门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专业,更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和提高自己的实训操作技能。
客观来说,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较为枯燥,学生每天面对各种语言及编程程序,多数都是通过教师的理论讲解来完成,从对不同的职业院校调查走访情况来看,能够有效进行实训课程开展的学校较少,学生的实训操作技能普遍不高,这也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应用和生存技能。而现代社会作为信息化社会来说,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这就导致现实与要求之间产生了矛盾。而在“工匠精神”的培养要求下,学生必须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更好融入实训教学活动中,出色完成学习任务,有效提高学生的动作操作技能。
鉴于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实训教学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通常较高,但是受场地、条件、教师等因素的制约,很多实训教学并没能得到较好的开展,有些时候敷衍了事,不论是实训时间还是实训质量都不能得到保证,严重降低了实训教学应有的成果,也让人才培养的质量难以获得较大规模和程度的提升。而在“工匠精神”培养要求下,高职院校为了培养出符合这一要求的优秀学生,必须要合理安排场地、时间等条件,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实训中来,并完成自己所应该完成的工作量。如C++的语言编程,用来构建一个模拟动画,要求每名学生都必须独立动手完成,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动力,促进他们对“工匠精神”的认真理解,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业上来,提升专业技能水平。而这也直接促进了学校教学效果的提升,并提高了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的质量。
“工匠精神”的建立要从学生进入本专业就应该开始,而社会上的具体工作则为学生践行“工匠精神”提供了舞台。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进入社会后的工作能力,普遍会在学生上学期间即开始与社会企业的接触与合作,并将其作为学院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从效果上来说,过去学生虽然对本专业相关企业有所了解,但并不确定自己的未来工作方向,因此往往在进入社会之后流失率比较高,工作成功者比例不高,这与在校期间没有明确的精神追求有很大关系,而“工匠精神”要求的出现改变了学生的思路,开始认真思索自己的人生方向,并在教学实训中有了明确的目标,锻炼出了较为扎实的功底,在进入社会后往往能快速适应企业的需要,不论是对学校发展还是对学生个人发展来说,都是令人鼓舞的成就[3]。
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对计算机专业教学的顺利开展与效果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也有很明显的提升作用,直接提高了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其意义非常重大。但学校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地重视和开展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目前来看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校甚至还缺乏对这一问题的正确认识,为弥补这些不足,所以本文结合部分学校的教学成果,提出了如下几点职业院校计算机实训教学中的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策略[4-5]。
教学实训基地建设是有效增强校企合作的重要保障,学校要与行业保持发展上的同步,学生要模拟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都需要教学实训基地的支持,更有助于学生了解企业的实际工作条件,培养其“工匠精神”。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能意识到教学实训基地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建设上还应该将重视落到实处,如若资金不够充裕,可以与企业谋求合作,由企业帮助学校完成基地建设,企业也可以把一些较为简单的工作内容交给学生来做,并提供一定的报酬,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今社会网络经济日趋发达,软件开发、网页制作、广告设计、信息安全服务等性质的工作相较过去有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不同类型企业取得快速发展,这些企业也可能为学生提供工作岗位。因此,应该选择合适的企业作为校企合作对象,为学生实训提供基地。同时还要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机制,将实训基地打造成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平台,通过实训来培养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
学生的头脑因为还没有太多框架约束,往往比较灵活,因此在教学实训或者一些简单的工作岗位上常常能做出创新,此时学校应该保持关注,并对实际可行且符合企业需求的进行肯定和表扬,从而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可能会在该领域不断前进,甚至造就成为未来的大师,这恰恰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和实践。
实现高职计算机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从计算机产业发展的需求出发,合理设置专业,找准学生培养方向。又如,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范围较广,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就业和用人标准。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要将实训内容与职业标准紧密衔接。这样既能有效培养学生“工匠精神”,还能为学生从事今后的工作做好充分准备。此外,将高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让学生在实训中加强锻炼,最终有效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努力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
为确保“工匠精神”培养效果,将各种制度落实到位,建立监督管理机制是必要的。例如,建立实训管理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和落实。由任课老师和实训指导老师加强巡查和检验,负责监督和管理学生实习状况。还要完善实习生培养计划,发挥老员工对新学生“传帮带”的作用。加强实训指导队伍建设,采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发挥榜样的作用,有效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在实际上引导了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职业院校应该认清自身在社会发展中所肩负的巨大责任,看到“工匠精神”培养对高职院校和学生发展的巨大意义,认真培养学生建立起“工匠精神”,从而源源不断地为社会各行业提供优秀的技能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稳定而可靠的基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