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马玉英, 王晓红,韩晓敏
(泉城工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
泉城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旨在培养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生产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参加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可以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国际化工程师标准。新工科建设,以新经济、新产业为背景,增强创新意识,工程理念,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交叉融合,也以此为契机,推进本专业的工程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构建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与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评价体系,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这对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华盛顿协议》是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之一,1989年由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6个国家的工程教育认证机构发起,其宗旨是通过多边认可工程教育认证结果,实现工程学位互认,促进工程技术人员国际流动。我国自2016年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组织,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大突破,标志着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达到国际认可[1]。
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未来工程建设活动向复杂化、集成化发展,为支撑服务创新推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综合多个学科优势,将基础学科知识应用到工程问题,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培育新的工科领域,促进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工程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科学基础厚、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工程教育认证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依据,该认证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构成。通用标准规定了专业在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7个方面的要求[2]。
工程教育认证的关键是要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达到行业认可的目标要求,根据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进行合格性评价。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的课程体系、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等都围绕这一关键设置,并通过创设专业持续改进的调控机制以保证良好的教育质量和活力。以泉城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试点,参加工程教育认证可以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更加趋近与符合国际化的工程师标准。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是将行业、企业认可的指标体系纳入高等教育专业建设体系中,使行业、企业的用人标准通过认证指标渗透到学校教育过程中,促进高等职业院校调整培养目标、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极力推动“政府宏观调控、行业企业积极参与、高等职业教育自我调整”的专业建设模式[3]。
工程教育认证利于重塑高职教育教育专业建设理念,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为产业经济服务的能力。工程教育认证利于健全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评价标准,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过程的规范化。工程教育认证有利于完善高职教育的调控机制,提升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社会参与度。
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在本科教育试点中获得成功,而目前我国高职工程教育不仅内容缺乏统一标准,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待研究。本文以泉城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试点进行尝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贯彻“贯通性、可操作性、课程适度、可持续性、规范性”5项基本原则,通过分析各职业岗位能力发展阶段的差别与专业基础,明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为提升学生应用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工学结合、项目导向、素能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保证不同阶段人才培养过程互相贯通,衔接进行。
根据学院办学思路与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对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结合行业企业专家、毕业生、专任教师意见,坚持育人为本,定位于“培养电子信息行业一线有成长力的工程师和管理者”。
培养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电子信息技术、嵌入式系统开发、物联网技术等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具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嵌入式系统开发能力;具备合格的个人素质、职业素养和态度,展示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备团队协作及有效交流能力;在通信、电子、信息工程相关企业胜任电子信息技术、嵌入式系统应用与开发工作的、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生产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毕业要求由专业目标决定,是学生毕业时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要求,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结合工程认证“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要求本专业学生具备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电子系统开发与调试、嵌入式系统开发、物联网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电子设备分析和设计、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和应用、新系统开发和新技术应用能力。
基本知识要求从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工具知识、专业知识等方面进行细化分解;能力要求方面主要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素质要求方面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科学精神素养和工程素质理念。
在工程认证实施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将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联系在一起,并根据毕业要求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我们根据本专业建设规划制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可考核指标点,将具体毕业要求进行细化;同时根据该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制定可视化的毕业要求;根据毕业要求设定课程体系,制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要求时空矩阵图,将每门课程与相应的毕业要求考核点对应起来,并在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目标值中将具体课程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度具体化。
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可有效支撑毕业要求,并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进行行业企业调研和应用人才需求分析,确定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工作任务,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专业知识点与技能点,根据能力分解由简单到复杂,对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排序,构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选修课”的四大模块体系,每学期配合集中实践环节,突出专业基本技能、专业专项技能、专业综合技能培养[4]。
同时,增加创新创业教育与第二课堂教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第二课堂实践环节包含各类创新与创业活动、竞赛,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参加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等环节,旨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对于本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3+2”贯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本两个学段的课程体系按照一体化设计,由企业技术人员、学院教师、行业专家共同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将职业资格标准纳入教学内容,使教学活动与企业需求紧密衔接、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深度融合,教学内容先后顺序科学合理,适应企业岗位需求,保证了两个学段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体现了“分段、贯通”的基本原则。
工程教育认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表明教育质量评价更注重教育产出效果,所以,应在梳理现有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基础上,围绕学生,强调该专业必须具有持续改进机制,并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确立机制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组织人员以校领导、院领导、教务处领导、教学院长、学院教学副院长、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教研室主任等构成。
(2)构建持续改进的常态化教学环节评估体系。根据指定的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矩阵分布图,制定各环节明确的质量要求,包括评价依据、评价周期、评价结果及改进措施[5]。
(3)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主要是防止在教学环节中出现与该环节毕业要求不符的情况。监控内容主要是判断学生学习成效与教学环节预期的目标要求是否一致;评价内容主要有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计划安排、教育教学方式、教育教学效果等方面[6]。
(4)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多元化教学主体。包括教学活动实施者、教学活动参与者和教学活动管理者。目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工程实践经验、职业发展能力等都提出更高、更明确的要求。
(5)创建持续改进的教学成果反馈机制。以学生为中心,根据用人单位、社会评价机构等采用现场观摩、学生座谈、问卷调查、资料检查、督导反馈、教师访谈等方式,对学生的工程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综合性评价,用以指导专业的教育教学建设。
工程教育模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才,工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兼具工程技术和人文素养的创新型人才,而“新工科”着眼于互联网技术革命、新技术发展、制造业升级等时代特征,对工科学生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学业精深,又要兼具科学、人文、工程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进一步确定了新工科背景下,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向知识综合化、技术前沿化、专业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