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盛雪锋
摘 要:计算机课程课改从改课入手,创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构建乐学、善学、活学的多元课堂,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再认识、再组织、再归纳。融合建构学习理论,使学生养成自我建构的意识、自我建构的态度,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自我学习能力,同时促使教师拓展自身的知识空间,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增强课堂的驾驭能力。文章进行了多元课堂下的计算机建构学习研究。
关键词:建构学习;构建课堂;计算机课程 钟启泉认为,课堂教学总是存在着某种文化,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这种文化,就需改变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如独白式转变为对话式、记忆式转变为思维式、接受式转变为感受式。计算机课程改革应从小处着手,放眼大局,课改从改课开始。
1 构建课堂
课堂是教师教学、研究教育、拓展专业;学生学习、开阔眼界、见证成长的主阵地。构建和谐、合理的乐学、善学、活学、能动的学习课堂促使教师精进、学生成长己成为必然。1.1构建乐学的课堂
乐学是内心激情迸裂而出的探究渴求、是乐此不疲的心态折射出的孜孜不倦。正如先贤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哈佛大学的研究者通过70年的追踪调查发现快乐基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因而要构建计算机课程乐学课堂,首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师生关系融洽的基础上,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使其安心学习。其次,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衍生出快乐的情绪,把情绪带入课堂学习中,在不断的作用与反作用下,形成快乐的学习心态。再次,努力探寻学生个性,活跃学生情绪。个性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不同而己。探寻学生的不同个性,构筑起共同探知的桥梁,活跃学生情绪,调动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沉浸于乐学之中。最后,筑建兴趣的乐园。兴趣是最好的动力源泉,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发兴趣;巧设疑问,激发兴趣;直观解惑,增强兴趣。在乐学的课堂中,学生才有了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也为善学奠定了基础。
1.2构建善学的课堂
教育的根本目的并非教会知识,而是教会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与态度。善学就是积淀了学的能力,培养了态度。罗曼·罗兰有句名言:“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首先要树立发现学习的教育理念,点滴滋润、渗透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善学品质。其次,利用生活中,身边的可见可闻的实物、实事进行创设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中感知生活中的知识无处不在,用发现知识的思想,培育发现知识的眼睛。教会学生善于发现,善于学习。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归纳、总结己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和技巧。真正让学生善于发现知识,善于构建知识结构、善于巩固知识网络,善于总结归纳。
1.3构建活学的课堂
活学是感悟,是对知识结构的精准把握,是对知识网络的合理构建。正如陶行知先生说倡导的“活的教育”一样,要让活的学生感受活的知识,学会活的方法,懂得灵活运用。首先,教师需准备生动的知识,积极引导、循循善诱,调动学生学的欲望。其次,学生必须具备思辨的心智,用辩证的态度考虑问题,养成分析、综合的学习习惯。最后,活学最终还是服务活用,要让学生懂得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学会灵活应用,并以活用更好地促进活学。“活的教育”在计算机课程中更是具有指引作用,倡导活学活用己成为职业教育人的一种不懈追求。
构建乐学、善学、活学的课堂对学生而言只是一个平台、一种环境、一类体验。是为了体会学的快乐、感受学的愉悦、经历学的灵巧,为真正懂得学的意义,学的方法,成为一个有思想的学习者而奠基[1]。
2建构学习
计算机技术具有应用性强,发展快等特点。需要学生具有一定发现能力,探索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为此必须在学的课堂环境氛围中学会建构知识,建构学习。只有掌握自我知识建构才能使认知深入、升华,从而出现新的假设、新的理解、新的内涵,使自己在不断地建构学习中提炼、升华、成长。
2.1建立正确的建构学习知识观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同样的知识,不同的学习者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的理解是建立在自身的知识、经验、背景、环境的基础之上而衍生出的一系列的假设和肯定。因此无论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还是作为求知求學的学生而言都应不断地摄取知识,以丰富、重铸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框架,以新知验证旧知或以新知纠正旧知。教师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固化的内容传授给学生,不能以自身对知识的理解、解释强迫学生接受,更不得用教师权威让学生折服。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接受,只能由他自己来建构完成,以自己的经验、知识为背景,来分析接收知识的合理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新知识,而且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
2.2建立正确的建构学习观
当代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世界的理解、认识均由个体自身来诠释。个体自身的经验不相同或对经验的认识程度、理解方式不同,解释也就迥异。学习过程中,学习是由学生通过分析、检验、批判后自我构建而来,并非教师经过组织、罗列、呈现而简单地进行知识传递。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皮亚杰关于通过同化与顺应而实现的双向建构的理论认为,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学生在学习过程对概念的理解是丰富的、是有着经验背景的,从而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
学生在建构学习过程中,不能忽略原有的知识经验,积极主动地获取外部信息,并对获得的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处理、内化,通过新旧知识及经验间的反复对比,双向作用,形成学生的自身意义。
2.3建立正确的建构学习教学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不能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灌输,应将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教师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获得新的知识经验。教师已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者、权威代言者,不能忽略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思考。要關注、倾听他们对各类现象的看法,思索学生这类想法的由来,引导学生丰富自我的想象、假设、诠释或引导学生调整对已有现象的解释。在建构主义的框架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而应是引导者、帮助者、协作者、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学习的中心主体,是完善自我知识结构的认知建构者。教师要努力促成学生的独立学习[2]。
3 主体主导相结合
20世纪90年代之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了解、尝试。在践行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两点:(l)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结合。(2)建构主义的意义建构是建立在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基础之上的。
3.1主导一主体相结合 在传统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而且老师越主导,学生越被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既能发挥教师的教学引导作用,又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使教师从教学传授者逐渐演变成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能在恰当的时机,恰当的场合,恰当的问题上给学生提供建议、帮助。让学生用自我的经验、背景、知识去认识、鉴别、批判、接受、重组、归纳适合自己认知规律的知识、经验。可见,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体现得越充分,这也是主导一主体相结合的教育思想所要追求的理想境界。
3.2主观一客观相统一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一个分支,它的思想和认知基础和认知主义相同都是强调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即主客观相统一的认识论。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强调学生的主观意识,也要与外部刺激即客观相统一。学生在主观意识上要主动建构自身所需的知识,同时在客观上要有能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共鸣的外部刺激。如果一味地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我知识建构,而减少或忽略掉作为知识源泉的外部刺激,这会使教与学陷入只有学生,没有教师的片面的唯心的教学模式中。只有在二者同存共建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强烈的求知欲望,融洽的师生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更好地激励教师的教学热情,激发教师的教学研究,才能真正形成建构学习理论所倡导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的教与学相互渗透的理想教学环境[3]。
4结语
随着计算机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会有更多、更现实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应正确树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不断思考,不断践行,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在教学过程中不忽视学生学习的特殊性、努力创设符合学生的教学情境、注意把学校学习与实际生活以及学生原有经验紧密相联。情境创设而不照本宣科、引领课堂而不把持课堂、会话协作而不强行灌输,构建生态的多元课堂,让学生自主协作,实现知识、意义的自我建构,帮助形成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自我学习能力,同时拓展教师自身的知识空间,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增强课堂的驾驭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越.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惟存教育,2002 (3):175-177
[2]姚梅林,冯忠良,王健敏.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谢秉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06 (2):21-2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