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李琭璐
马良坤工作照
天下唯至柔者至刚。
她被称为“承载希望的魔术师”。她的工作与“幸福”“希望”相关。身边人评价道:“她不仅是理论造诣极高的医生,同时是产妇最信赖的贴心人。”是为柔。
柔软背后,是她对专业的自信。数十载的坚韧磨砺,她让默默无闻的自己“蝶变”成赫赫有名的大专家。是为刚。
仲夏,室外燥热。北京协和医院3层,14诊室的门虚掩着。进出诊室的人各个一头汗,全都得冲到冷气下“冰镇”半分钟才能缓过神来。
“马大夫来了!”
刚一踏进妇产科诊室的大门,几位家属认出了马良坤,这是从医21年间再普通不过的清晨——
“马大夫,您说,我这个严重吗?这报告单上写着:多发甲状腺结节。”
“马大夫您看,我闺女24周+2,血糖高了一点儿,不要紧吧?”
每天,马大夫都耐心聆听,而后从容解答。
……
彼时,听到她从产房里传出来的声音。有时是热切的鼓励:“好极了!很棒!就这样!加油!”有时是严肃的勉励:“用力!别说自己不能生!我说你能生就能生!”分娩室的门突然打开,嘈杂的人声戛然而止。马大夫从门里探出头来:“XX家属!”几个人哗啦啦围上去。“给你们报个喜,女孩,6斤,可精神了,出来的时候就睁眼睛了!”她学着做了个鬼脸,一家人哄堂大笑。
——记得第一次产检,检查结果出来后,我迫不及待发给马大夫看。不一会儿,她回复:“是个好孩子。”短短几个字,让我有种想哭的感觉,掺杂着喜悦和感激。
——4年前,我生孩子的时候难产,临时顺转剖,马大夫帮我脱离了险境。现在我的孩子上幼儿园了。
孕妇眼中的热心大夫
——产检人特别多,没有与马大夫过多交谈,但很喜欢她细柔的声音,面带笑容的脸庞,专业娴熟的医术。3年后,我第二次怀孕,挂的是特需号,碰巧也是马大夫接诊。她祝贺我再次怀孕,给老大多一个伴,对孩子成长好。
——见到马大夫你就知道协和妇产不是吹出来的,医术高明,耐心细心。经常看到马大夫到中午一点多还在出诊,中午一直没休息,饭还没吃就赶去做产前培训。最难能可贵的是,马大夫永远都是那么和蔼耐心。
......
一则新闻下数条留言,字里行间流溢著发自内心的喜悦,恍若置身马良坤的“会客厅”。她的口碑,无论“线下”还是“线上”,都是极高的。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每天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患有疑难杂症的产妇。马良坤要求自己始终站在学术最前沿。她产检的很多孕妇,存在各种高危因素。
一位在北医生殖中心成功接受试管婴儿的女性,刚刚怀上双胞胎,因为棘手的多囊卵巢综合征及I型糖尿病,去了很多医院都不敢收。无奈之下来到马良坤这里。刚好有妊娠糖尿病多科协作的医生们,及孕期营养门诊保驾护航,帮助她在孕期处理血糖和妊娠的各种状况。学生们说,马老师接管的病人,一个比一个复杂。常常是,高危产妇辗转多家医院不收,来协和医院妇产科,几乎是她们的最后一招。
“其他医院的大夫看过后,都不太愿意收我。”准妈妈面露难色。
“那来我们医院生吧,我们愿意帮你顺利成为母亲。”马良坤眼神柔和,似乎与她分享着一个美丽的秘密。
她叫张颖,第一个孩子6个月时因为畸形引产,第二个孩子十周胎停。本可以马上与工作10年之久的上市公司签永久合同,却因为生育问题不得不放弃。6年前,张颖因出血在协和医院急诊室保胎,碰巧遇到马良坤。“态度好,会分析问题。孩子因为种种原因停止发育,马大夫还安慰我,怀孕本来就是顺其自然、优胜劣汰的过程。”第三次怀孕生产时,她又遭遇了胎儿缺氧等危急情况,还是马良坤当机立断,化解危机,让她娩出宝宝。
第二次做妈妈,她也是高龄产妇
马良坤印象中有一个产妇,顺产的时候遇到困难。在产房里,有人说,孩子个头太大,剪个侧切出来吧。马良坤不同意。“我说,孩子的胎心也挺好,产妇本人也会用力,干吗不给她这个机会呢?”为了保护会阴不被严重撕裂,医生需要指导产妇配合用力,用手控制胎头,让孩子缓慢地娩出。这位产妇最终得以免受侧切之苦。后来,她在一个产妇微信群里感慨:“我放弃了,我听见有人说给她剪个侧切出来得了。只有一个人没有放弃,那就是马大夫。”这件事让马良坤感慨良久:“你随意说的一句话,就能帮她,她能记一辈子。”
“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助产士,帮助别人生产他们的思想。”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如是说。马良坤的母亲曾是一名教师,她从小就崇拜母亲,希望像她那样帮助人们。“我的母亲就像精神助产士,帮人成长。我追随她的步伐,要成为一名好医生。”而现在她的大女儿又要追随她的脚步,也希望成为一名医生。
战国时期,扁鹊三兄弟从医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我们产科医生,要把‘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都做好。对于没有问题的孕产妇,做好上医,预防她得各种妊娠疾病;对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做好中医,让她们的情况尽在掌控之中,避免出现大的麻烦;而对于产科大出血、难产以及其他危急重症情况,则要做好下医,尽全力挽救母子的生命。这其中,科普就是防患于未然的力量,大家不要小看它。”在一次科普讲座时,马良坤如此开场,让观众明白了科普的重要性。
二孩政策发布后,生育人数的增速一度让人吃惊。2016年,北京市产科床位一度供不应求。马良坤认为,二孩潮的一大特点在于高龄高危产妇的大量增加。
一次,马良坤被紧急召回医院会诊产后大出血。一边是生命垂危的产妇,一边是产妇妈妈沧桑的脸,马良坤连连叹息:“这位二胎妈妈患的是妊娠期糖尿病,羊水过多,她的产后出血完全可以预防和控制。” 这让马良坤扼腕叹息。
马良坤的一天,从早上7点多开始。这是夜班医生和白班医生交班的时间。她要听取夜班医生昨晚对病人情况的处置汇报,快速记录下来,针对其中一些特殊情况,她会在查房时做专门关怀——比如5床患者。这是一个准备第二天剖宫产的高龄产妇,有过生育史,但在生第一个孩子时得了一种罕见病症,会导致胎儿突然死亡,病情具有复发性。第一次生育时,尽管进行了监测和治疗,这位产妇仍然没能保住孩子,这次分娩对她来说更为紧张。再比如3床患者,妊娠期糖尿病,怀老大时长了70斤,怀老二时刚刚过了早孕期又长了30斤。
马良坤一直面带微笑,询问并安慰着5床患者,不厌其烦地解答着病人关于明天剖宫手术的担心和疑惑。她又转过头,对3床患者温柔之中不乏严厉口吻:“这个教训实在太大了,大人孩子都有生命危险,以后终生控制体重吧。”
2005年,马良坤赴拉萨开展援藏工作。“我是西藏第一个做腹腔镜子宫切除、第一个做阴道斜隔手术的医生,那里的吸引器不好,他们的索朗主任就用嘴去吸管子,让我们看到基层医生的不容易。”
作为援藏分队队长,除了日常工作,马良坤还在产科危重症、妇科化疗、宫外孕早期诊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她协助医院妇产科主任制定了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妇产科诊疗常规、确定妇产科未来五年发展规划、设计宫腔镜手术记录表格及知情同意书、完善阴道镜操作规范等工作。
这次经历,让她更加意识到在基层开展孕检知识科普的重要性。在协和医院妇产科,有一群孕产妇被叫作“小花被”,“就是从郊区、农村来的,抱着小花被,打着救护车来的孕妇,可能出现胎盘早剥、胎死腹中、产妇大出血等危重状况。她们缺乏基本知识,往往连最基本的产检都做不到。”
最近,她又致力于网络公开课、模拟教学、基于大数据应用的孕产妇健康服务平台研发工作。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来解决目前国内妇幼教育、科普、管理工作的不足。她运用“幸运妈咪APP”,在平台上进行北京市科委的“移动医疗用于妊娠期糖尿病规范化管理的临床应用模式研究”,以及北京市卫计委的“移动医疗用于孕产期健康管理的多中心前瞻性对照研究”,为“互联网+围产医学”提供科学的证据。
“只要你想成为一个妈妈,你就可以。”
“医者,不仅要医身,还要医心,要用心体会患者的疼痛和心中的隐秘。”马良坤认为。
工作中的马良坤
在同事、朋友眼中,她是个热心肠。同科室的医生胡惠英,在出国进修前怀孕了。临行前,马良坤帮她制定饮食计划,并让她带上便携式胎心监测仪,叮嘱她控制体重。马良坤组织科里同事春游,二三十人,她会把每个人都照顾到。
“馬大夫从怀老二到生产,没有休息过一天。”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辑樊长苗说,“她不觉得累吗?因为在协和,没有办法停下来。她说:‘你不做,别人就要累着帮你做。”但马良坤有缓解压力的办法。坚持走路、做瑜伽已经成为她的习惯。她推荐孕妇做的,自己一定也能做到。在怀二孩时尤其如此。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主任邱玲记得,她与马良坤同去药监局做评审工作。间隙时,她看到马良坤靠在墙上蹲马步,并得意地说自己能坚持两分钟。
关于成长,马良坤选择“蝶变”:破茧,层层剥离。从懵懂的医学院学生,到知名三甲医院医生;从青涩的住院医生,到成熟干练的主任医师。短短21年,她的“蝶变”令人瞠目,甚至令很多年轻医生望“马”兴叹:“她那高度,我达不到,太难了。”
然而心有多不羁,世界便有多粗粝——她频繁出入抢救室,亲眼见过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胎死宫内,大人有生命危险的;也目睹过有饮食不均衡造成高脂血症,引发急性重症胰腺炎后,胎儿早产,妈妈和宝宝分别住进重症监护室的;更有一些有二胎妈妈,妊娠糖尿病不好好控制血糖,巨大儿羊水过多,产后大出血致使妈妈死亡的;也有贫穷的打工妹,患有狼疮,孕期不好好吃药,给自己和胎儿带来生命危险的……
“女人成为母亲的那一刻,大抵就是化茧成蝶,成就自我的一次蜕变。”马良坤感慨道,“我从2015年开始减重16斤,摘掉节育环,坚持健康饮食,坚持运动,做了新的人生规划。一年后母亲节那天,B超显示我又要做妈妈了。”彼时,马良坤面对着一位满脸愁容、已经胎停两次的准妈妈,轻声安慰。
若干年后,马良坤父母仍能回忆起女儿的大学时代:“女儿上大学攻读日语医学,英语都是靠自己一点一点学的。来到协和医院,白天工作,回到家和夜晚抢时间学习,很少在半夜12点前休息。”
作家阿城谈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他说,别的作家遇到事物,往往都绕过去了,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穿”过去了,这需要一种笨重又锋利的力量——实际上,这种力量就是逻辑,就是“真”,是“穷尽事理”。求“真”的魅力吸引马良坤来到北京协和医院。
“那年,北京协和医院从全国10所医学院里每所挑两三个人来实习,我那时是班里第一名,就被选上了。”经过多重考试及各科轮转,毕业前,经过与科室的双向选择,马良坤如愿留在妇产科。
如果对马良坤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女强人”层面,实在过于单薄了些——
“第二次怀孕,唐筛结果出来了,女儿的第一次筛查结果完全正常,我兴奋得手舞足蹈,赶快给老公打电话汇报。”
这是马良坤记录的人性。
“我挺着大肚子去急诊会诊,结果:胎死腹中。我强打精神鼓励这位孕妈妈,别灰心,我有个孕妈妈7次才怀上,坏运气不会总在一个人身上。”
这是马良坤记录的忧伤。
“豆豆出生了,休过产假我迅速回归工作。只能每天晚上喂奶,白天讲课、与专家交流。确实很累,我的办法就是忍忍,吃好睡好就歇过来了,而且有家里支持,爱人做饭。”
这是马良坤记录的苦中作乐。
“大女儿毛毛现在读高三,学习优秀。她想像我一样,当一名医生。”
这是马良坤记录的精神财富。
她给女儿豆豆写的那封信,寥寥数语,让人动容:“豆豆,妈妈是在母亲节那天知道你的到来的,现在还记得那份喜悦和惊喜。我暗暗地下决心,要继续努力,为你营造构建最安全健康的港湾。妈妈觉得自己的孕育经验和体会值得跟大家分享,让更多的家庭知道,让更多人受益。”
马良坤在走一条探寻真知的路,人声鼎沸却不无孤独。也许,你会随她同行。(文中病人名字为化名)
(编辑·韩旭)
hanxu716@126.com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