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如今的北戏成为一所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为根本任务的艺术人才培养园地。目前有京剧、昆曲、评剧、河北梆子、北京曲剧、龙江剧、皮影戏等7个剧种教学,今年还会有贵州花灯戏班入校,明年将开办木偶班。在北戏学习的孩子们有一个非常好的艺术实践平台——北戏少儿戏剧场,这里是孩子们艺术之梦开始的地方。
曲艺是北戏于2016年独立建系的艺术专业系部。曲艺系的评书专业教学始于2014年。为了给曲艺的老师和学生搭建艺术实践平台,在北京市文化局陈冬局长等领导的关怀下,北戏领导高瞻远瞩,于2014年6月1日建立了北戏书馆。一年半后的2016年1月11日,又与平谷区文委联合举办“北戏书馆平谷分馆”。学校开办书馆,在全国尚属首例,学院也为书馆的正常运营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包括平谷区文委和平谷文化馆也付出不少的精力和财力。但是书馆的收获却是巨大的。首先,如今的北戲书馆和平谷分馆已然成为两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张怡老师带着学生们先后演出了《红楼梦》《康熙微服私访》《包公案》等优秀作品,每场演出都座无虚席,丰富了区域内社会文化生活和社会文化建设。其次,锻炼了教师和学生。从课堂教学到书馆演出,北戏曲艺系学生的培养有一条科学的路径,充分体现了曲艺教学的规律,抓住了表演人才培养的本质。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艺术能力与修养都得到了稳步提升,践行了艺术职业教育的精神宗旨。第三,传播了评书艺术,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学院坚定不移的政治正确的办学方向,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基地。有力地建设了评书艺术的生态环境。培养了观众,特别是评书观众年少群体的涌入,为这门古老的艺术带来了无限生机。
廖维老师是北戏少儿戏剧场的项目负责人。廖老师介绍,一直以来,少儿戏剧场都是学生舞台实践、技艺学习的重要平台,甚至老师也从少儿戏剧场的舞台上,检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成果和业务水平。
北戏少儿戏剧场在2013年开办,到了2014年北戏书馆应运而生。北戏书馆每周六晚7点开场说书,周周如此。在说书之余,偶尔会有一些鼓曲、单弦等曲艺表演。
作为学院演艺中心业务部的主任,廖维老师与她的部门人员,始终为北戏书馆做好服务工作。他们为北戏书馆的演出保驾护航,完成舞台演出之外观众看不见的工作,如设计、印制书馆宣传单页、演出节目单,提供创作、服装、劳务等项目经费等。
平谷书馆日常演出
在工作之余,因工作之便,廖维老师也是北戏书馆的忠实观众。她说,北戏书馆的观众都特别可爱,都是铁杆“粉丝”。观众几乎是每场必到,而且因为常来听书,他们的座位也都已经固定下来了。对书馆演出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位学生第一次登台献艺,开场念定场诗,因为太紧张打了三次磕巴儿,观众却报以鼓励的掌声,对小演员们的成长充满包容之心。
四年来,廖老师见证了北戏书馆的成长,评书人才的诞生。她说,如今曲艺系的学生们初登舞台失误也大大减少了,他们越来越成熟。北戏书馆为北戏的曲艺系学生们创建了一个珍贵的艺术实践平台。职业学院的艺术专业学生就是要通过舞台的历练,才能在毕业后成为合格的职业演员。目前,曲艺系的专业老师们已经带出了一批具备评书技艺的学生,这批学生走向社会后,定会为评书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崔利老师负责北戏少儿戏剧场的运营工作,例如北戏书馆在少儿戏剧场演出,剧场向书馆提供设备、道具、场地等等。听崔老师介绍,北戏书馆一路走来4年的时间,演出场地的变换见证了书馆的成长。
“我们主要是根据观众的需求,为书馆提供不同的场地。”崔老师介绍。书馆成立伊始,知名度不高,鲜有观众前来听书,北戏书馆仅在少儿戏剧场的2层,一个不太标准的中厅开演。那时无论是场地还是设施都很简陋,而且观众也坐不满。但随着北戏书馆师生的积极宣传推广,加上观众回家后的交口称赞、口口相传,在崔老师的印象里,仅过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这间能容纳五六十人的中厅就坐不下了。
之后北戏书馆的演出场地换到少儿戏剧场4层一个能容纳100多人的舞蹈排练厅里。但没过多久,这个排练厅竟然也坐不下纷至沓来的观众。最终,书馆的演出场地改在4层的多功能厅。这个多功能厅笔者恰巧去过几次,能容纳200余人,据崔老师说,书馆演出时,厅里座无虚席。在演出的过程中,她对评书艺术的魅力也有了新的认识。很多观众是因为原本没在现场听过评书,好奇心驱动,或因为票价便宜来书馆看个热闹。但评书艺术扣人心弦的故事性,以及说书人独特的现场互动感,让许多观众“路转粉儿”(路人变“粉丝”)。观众里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听书,有的小孩比较淘气,但说书一开始,就能聚精会神、纹丝不动地听书一个半小时。
崔老师说,这些听书的小朋友,将来说不定会成为说书的演员。北戏书馆的社会意义特别大,书馆不仅扩大了北戏少儿戏剧场的影响力,关键是起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这种传承包括了院内曲艺系学生技艺的传承,同时还包括了观众的代代相传。
目前,北戏是唯一一家在曲艺系中开设评书表演专业的院校,就在此次采访的3周前,首届评书专业的学生登上了北戏书馆的舞台。在评书专业开办之初的教学研讨会上,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曾大为感慨地说:“真的没想到北戏会专门设置评书专业!”
新生登臺,张怡老师在场外关注
从影视系教师张怡开办评书选修课,到北戏书馆的成立,再到实践反哺教学——曲艺系评书专业的开设。张怡与其他北戏人的用心经营,使得北戏成为评书艺术人才培养的新摇篮。
最早的一批北戏书馆的小演员,有留校的、有考入中国戏曲学院的,还有进河北梆子剧团工作的。最新的一批小演员,是曲艺系首届评书专业的学生。这批学生受到业内外的关注度非常高,因为他们是全国第一批院校模式培养的评书小演员,与传统江湖式师徒相传有多大不同?大家都想看个究竟。
在教授这批新入学的学生时,由于他们大多来自艺校,有一定的曲艺基础,因此入学后的学习速度很快。仅学三个月就登台表演,这三个月的学习强度可想而知。一些学生向老师直呼:“想不到学评书这么累!”而且学习速度也会因为遇到瓶颈慢下来,例如说长书不可能死记硬背,需要很强的组织语言的能力,不是朝夕之间能够提高的。不过孩子们努力了,就会有收获。
2018年3月,这批学生登台亮相,演出非常顺利,获得了观众的认可。一些资深的观众甚至看完就说:“某某学生真不错,一看将来就能成才。”
张老师谈到舞台实践的意义时说:“评书这门艺术,观众实际上是演出的一部分,所以必须得在舞台上学习,光在台下背熟了没用的。一个孩子说了100场书,他会有一个质的变化。”
除了北戏书馆这片舞台,张怡老师带着学生在平谷也开垦了一片评书的土壤。从2016年1月11日北戏书馆平谷分馆开说以来,两年下来一共说过了3套长书,共100多场。演出的时间是每周一的晚上,这可以说打破了曲艺行内的一句谚语——“每周一,买卖稀”——平谷区的很多朋友周末要回家探望父母,反而周一比较悠闲,因此平谷分馆周一开演的上座率很不错。
张怡老师在平谷书馆表演《红楼梦》
谈到观众,张怡老师也充满了无限的感慨,她说:“这四年以来,可以这样说,我们教出来的孩子登台表演,还从来没有失败过一次。其实不是我们教得有多好,是我们的观众好。孩子说的时候也有失误、纰漏,但观众总是报以特别包容的态度。所以到最后,孩子的自信心慢慢地就这么建立起来了。”
刘朝老师是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先生的大弟子,武警文工团的老演员,从事过8年的声乐、8年的舞蹈,干过曲艺,做过乐队,涉猎过话剧,用她自己的话讲:“在部队就需要具备‘十八般武艺。”因此刘朝老师在评书的声台行表方面深有心得,这助她在教学中得心应手。北戏能够邀请刘朝老师给评书专业的学生授课,北戏领导对评书专业的重视以及北戏师资力量的深厚均可见一斑。另一方面,我也在采访中深深感受到刘老师对评书好苗子的热爱,对评书艺术传承的热心。
当谈到进入院校教学生与以往师傅带徒弟式的传统教法有何不同,刘老师说,大专院校的教学是一种系统的教学,有系统的课件、课程,我们会根据学生的天赋、声台行表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因材施教。
刘朝老师和她的评书专业学生合影
2017届评书专业招收8名学生,刘老师给其中4人授课。在刘老师眼里,这些新入学的学生,基础并不扎实,很多地方需要从头学起。当然,这还不是教学中面临的最大的困难,刘老师深深地感到,如今孩子的吃苦能力大不如前,在文化多元的互联网时代,孩子面临的校外诱惑很多,这分散了他们许多的精力和时间。面对这个问题,刘老师总是让孩子树立一个清醒的意识:“本事学到手,谁也抢不走,将来你们考试、求职、求生存的时候全得靠自己的本事,家长老师任何人都帮不了你。”
在刘朝老师的严格教导下,学生们的进步非常明显,其中有两个学生已经在北戏书馆说长书了。虽然刘老师不能在周六亲临北戏书馆,但学生总会将登台演出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刘老师。例如说长书中的腕子活儿(即且听下回分解的“拴扣子”)和说短段的创作上的技巧,还有说长书怎么更好地把活口儿(即说书人只背故事的梗概,根据自己的舞台经验和知识背景自由发挥地说书)说好等。
对于学生演出后遗留的问题,刘老师都会一一作出有针对性的解答。她认为北戏书馆存在的意义太重要了。采访临末,她激动地说:“传承得有师资,得后继有人,而且两者之间还需要一个平台,一个后人锻炼的平台,一个艺术展示的平台。北戏书馆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平台。”
田珺起先是张怡老师的小粉丝,每周北戏书馆开场演出,她必到场听书。久而久之,她不仅迷上了到书馆听评书,而且有了做一位评书演员的想法。2015年田珺报考北戏,因为没有曲艺系评书专业,当时张怡老师是影视系的系主任,作为小粉丝,田珺直接报考了影视系表演专业。
田珺在大二时候开始和张怡老师学习评书,她说:“张老师平时特别忙,但她还会利用中午午休的时间听我说一遍书,给我提出意见。”
田珺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登台的日子。登台前的一个星期,她都没有睡好。逢人就说:我要是晕倒在台上怎么办?我要是说着根本没人听怎么办?田珺非常紧张,紧张到登台前妆都忘了化。她表演穿的大褂里的小褂和水裤还不大会穿,是张怡老师亲手给她穿的。穿的时候,张老师还嘱咐她:“别紧张,如果忘词了就蹚着往下说。”那些话让田珺感到既温暖又踏实。
学生田珺在北戏书馆表演《包公案》
田珺原本学过钢琴、声乐,学表演之后,她演过小品。但曾经的舞台经验并不能抹去登台说书的紧张感。她说,钢琴表演是手指记忆,上台直接弹就行;声乐有同台的伴奏,小品表演也有伴,唯独评书是孤零零一个人撑起表演,因此挺紧张。但是当田珺登上舞台说起书来,进入状态后,特别是她发现自己挺有观众缘,发现观众很爱听后,之前的种种顾虑一下就打消了。
2017年5月,田珺开始跟着张怡老师去平谷分馆说书。每周一下午两点开始准备,3点从学校出发,5点到达平谷文化馆,平谷分馆就设在这里。在一顿简单的晚餐后,师徒二人化妆登台开说。等到表演结束,田珺回家已经晚上11点了。而且她们说的是长篇评书,每周不能落空,不能换人。长篇评书一说就是一年多,从数九寒天到三伏酷暑,可以说风雨无阻、雷打不动。
如今,田珺已临近毕业。她说北戏书馆不仅让她在艺术水平上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而且跟着张怡老师说书,在待人接物、人情世故上也学习到了很多道理,这些社会实践是她在课堂上学不到的,这讓她将来走上社会工作岗位,能够有一个更好的适应能力。
向鑫石是北戏2017届曲艺系评书专业的大一新生。向鑫石从小就喜欢用收音机听评书、相声、快板。曲艺带来的欢乐深植于他幼小的心灵当中,因此他上了艺校高中,学习曲艺4年。在他打算报考大学时,听说北戏评书专业的张怡老师来作调研和推广,于是他就兴致勃勃地报考了北戏,最终成为首届评书专业学生中的一员。
开始学评书后,向鑫石发现,听书与说书完全是两回事。听书是完全享受说书人给自己营造的氛围、情景。但自己说的时候,除了需要记忆大量的文字内容,还要掌握好如何将书里的人物说得活灵活现,能够吸引观众。
学生向鑫石在北戏书馆表演《刘公案》
向鑫石登台说的第一本评书是《刘公案》,虽然只说了20分钟的开篇一小段,但他准备了两个月的时间。“我需要把书从头至尾过一遍,了解里面的人物,知道案子最后的结果我心里才有底。”向鑫石说道。当时向鑫石坐在舞台的桌子后面,自我心理压力营造的紧张感,让他觉得有一口气堵在嗓子眼儿。虽然他上高中时多次登台说相声,但说评书和说相声完全是两码事。好在念完定场诗后,台下的观众一片鼓励的回应,这让他多少放松了下来,逐渐进入了状态。
有了第一场的经验,观众对于书中人物或喜或厌的反馈,向鑫石在准备第二场书时就可以作出相应的调整,满足观众的胃口。
笔者很难相信截至采访之时,向鑫石才说了两场评书。他聊起评书的沉着与从容,让人感觉像是说书多年的演员。只能说舞台实践对于学生的意义非常之大,正如向鑫石所说:“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我只有登上舞台,观众才会告诉我,我做哪个风格的评书演员最合适。”
(编辑·韩旭)
hanxu716@126.com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