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继承文化遗产方兴未艾

时间:2024-04-23

贾丽霞

2012非遗成果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数千年文化积淀下,中国有太多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所承载的精神,仍然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们不仅仅属于中国,更是全世界的瑰宝。时光远去,中国沧桑砥砺,前行未断。保护与传承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我们这一代人神圣的使命。

从胶州秧歌看新时代下文化遗产传承之路

在文化遗产中,民间艺术占有重要地位。说到底,所有的文化艺术几乎都是从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可否认的是,全国各地许多民间艺术确已失传或濒临失传。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的审美以及观念的变化,有些民间艺术缺少了生存的土壤,它们的“生态系统”正在遭到破坏——支持这些艺术生存与发展的条件、环境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它们渐渐地在历史的舞台上销声匿迹了。抓紧保护这类面临着生存困境的民间艺术,迫在眉睫。就拿山东胶州秧歌来说,“老腔”已经只有几位老艺人会唱,小戏秧歌(小戏秧歌是胶州秧歌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也大多失传。这些无不令人扼腕叹惜——如果它们能够保存下来,将是一笔多么宝贵的文化财富啊!

京西太平鼓代表性传承人高洪伟与民间老艺人李来琴

近几年来相关部门一直在举办胶州秧歌节、中国秧歌节,元宵节时也会进行胶州秧歌的展演,促进了原生态胶州秧歌的保护和继承。值得一提的是,胶州秧歌已被列为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教材。经过多年的教学及实践的积累,胶州秧歌,尤其是胶州秧歌女性角色的动作,在新时代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现在的胶州人在继承胶州秧歌时,往往也会受到“学院派”胶州秧歌的影响。虽然这种影响不能简单地作出价值判断,但这种“反哺”在传承胶州秧歌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门头沟太平鼓的前世今生

活跃于北京门头沟地区的太平鼓,也属于秧歌的一种。它表现形式鲜活、生动,深受群众喜爱,是门头沟群众文化活动的典型代表。在北京地区的秧歌大赛或广场舞比赛中,草根艺术——门头沟太平鼓独树一帜,受到来自各行各业观者的肯定和赞扬。

京西太平鼓也称迎年鼓,是流行于门头沟区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京西太平鼓自明代起在北京流传,清初在京城内外极为盛行。清末,太平鼓传入门头沟地区。因太平鼓有“太平安乐”之意,故每年旧历腊月初一至来年二月初二,民间男女请鼓匠将太平鼓装饰一新,在庭院街巷嬉逗玩耍,以表达对“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期盼。

太平鼓集竞技性、趣味性和即兴表演于一体,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象征。它的特点是边打边舞、鼓舞结合。鼓手的动律是人舞鼓、鼓缠人,人鼓合一。老艺人们认为,太平鼓耍得好与坏,要看鼓的动态和身体的姿势。由于过去妇女缠足,于是使女性太平鼓基本动律以“扭劲”和“颤劲”为主,而男子太平鼓的动律特点则是“扇劲”和“艮劲”。

2011文化遺产日

京西太平鼓的传承和发展

门头沟太平鼓的保护、挖掘和传承,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现代社会的文化形式多样,时代特点鲜明,符合当代人的文化需求和审美,所以很多年轻人不愿意接受和传承像太平鼓这样的“老玩意儿”,觉得它们太土,不亮丽。在城市化进程中,场地的缺失也成为了影响太平鼓传承和发展的一大问题——太平鼓的传承出现了瓶颈。让人欣慰和兴奋的是,在门头沟区文委等相关部门和热心人士的关爱、呵护下,有识之士整合多方面的力量,寻找重振太平鼓的途径。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太平鼓终于走上了艺术的殿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笔者初次接触太平鼓是在1989年。当时第十一届亚运会即将开幕,笔者还在读高二,作为演员参演了以太平鼓为主题的团体操,并取得了非常好的反响。1991年,笔者通过考试进入门头沟文化馆工作,开始专门从事舞蹈的教学和演出工作。2003年,因要为学校编排太平鼓舞蹈节目参加北京市舞蹈比赛,笔者萌生了寻找太平鼓民间艺人,并将太平鼓发扬和规范的想法。

我们首先找到了太平鼓的传承人。早年间,在门头沟很多村子都有人会表演太平鼓,比较有名的则是三家店村的韩淑琴。韩淑琴18岁的时候嫁给了三家店村老实巴交的高国江。擅长太平鼓的韩淑琴,没多久就让太平鼓在三家店村扎下了根。韩淑琴的儿子高殿起,也从妈妈那里得到了太平鼓的真传。可以这么说,太平鼓能在门头沟延续下来,高殿起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殿起在女子太平鼓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加大了动作的力度,鼓也加大了,形成了今天奔放大气、刚劲有力的男子大扇鼓的太平鼓。高殿起对太平鼓的独特见解,使他成为高派太平鼓的第二代传人。高殿起的儿子高洪伟,8岁就开始跟着爸爸学太平鼓,这一学就是40年。门头沟有这样的太平鼓传承人,是太平鼓的幸事。

打好基础后,我们进行了太平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工作。2005年笔者作为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与传承人高洪伟等人一起进行了申请2006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笔者和馆里另一位舞蹈老师以及新桥路中学的两个舞蹈老师,同高洪伟及另三人组成4男4女的一支8人的太平鼓队伍。为了申请非遗,我们将所有的动作进行重新规范,我们在一起学习、切磋,磨合了近一年,终于掌握了各种动作套路组合。经过专家论证,于2006年5月被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平鼓有了传承人,还要有载体,才能让它真正地红火起来。2006年非遗申请成功后,我们的太平鼓队不仅没有解散,还逐渐招收了喜爱太平鼓的舞蹈爱好者,将队伍慢慢地扩大,参加各种文艺演出和比赛。作为振兴太平鼓的载体,北京市门头沟区京西太平鼓民间艺术团(原门头沟区文化馆“太平鼓民间表演团”),于2005年4月正式成立,高洪伟担任艺术指导。

自成立以来,艺术团对于传承和弘扬民间文化,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十几年来,京西太平鼓民间艺术团逐渐壮大,至今已经有近50名团员了。艺术团采取了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了各项排练任务。由于京西太平鼓民间艺术团的团员们是由各行各业的人组成的,他们有农民、教师、工人、个体户等等,所以排练时间就很紧张。但是在排练过程中,团员们都克服了工作上和生活上的种种困难,毫无怨言地刻苦排练,牺牲了大部分节假日和休息时间。正是由于团员们不辞辛苦地连日加排、特殊集训,才能排练出一台台精彩的舞蹈。

多年来,全体队员合练,挖掘、抢救了许多即将失传的动作套路。艺术团还经常应邀参加一些全国性和地区性的大型公益活动。

2009年11月2日至11日,京西太平鼓民间表演团赴台湾进行了文化交流,并参加了“第十二届金台科技论坛开幕式”晚宴表演。先后在浅水渔人码头、清水镇、安平进行了京味文化展示演出,进一步使北京太平鼓民间舞蹈充分展现在宝岛台湾的民众眼前,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大陆传统的京味民俗,了解大陆丰富的京味民间文化艺术,进一步增进大陆与宝岛人民的友谊,同时为宣传北京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太平鼓艺术团还曾多次代表北京市参加美国、澳大利亚、韩国、捷克、丹麦等国际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参加华北五省(区市)大赛、全国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暨第十六届群星奖、CCTV舞蹈大赛、舞动北京群众舞蹈大赛等,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京西太平鼓民间艺术团已经成为京西的文化名片。

赴丹麦演出

京西太平鼓的前景展望

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太平鼓敲响了时代的鼓声,体现了时代的风貌。太平鼓进校园、进社区、进殿堂,使其从村庄里自娱自乐的舞蹈,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艺术团在北京市门头沟区第一幼儿园、门头沟区大峪第二小学、门头沟区新桥路中学、门头沟区少年宫等近十处教育机构开设太平鼓普及课程,现在已有600余名学生学会了太平鼓技艺。不仅如此,西城区、朝阳区等其他区还纷纷来邀请艺术团前去传授太平鼓技艺。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专业院校也邀请艺术团进校园开设讲座、进行表演。值得一提的是,太平鼓技艺已列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考级教材(高级教材),北京舞蹈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也把太平鼓列入拓展风格性教材。可以说,现在京西太平鼓已经初步成为了公认的民间艺术形式。

飞速发展的祖国日新月异,然而饱含民族情感、传统文化的血液依然流淌在我们的血管中,就像那既“土”且“俗”的门头沟太平鼓,唤醒的是人们对家乡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热爱。坚定文化自信,民間艺术就能发扬光大。在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我们不忘初心,永远在路上。

(编辑·张子乐)

kelemyt@126.com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