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李榴榴
摘 要:21世纪以来,随着新一代技术如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应用的日益成熟,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的初步形成,互联网以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逐渐与教育融合。在教育发展新理念—“互联网+教育”环境下,以微视频为主要形式,讲授某一知识点并促进教与学相结合的一种新颖教学模式—微课诞生了,其激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和灵活性。在“互联网+教育”视野下,通过结合微课的特点以及微课建设中的典型问题,文章提出了构建微课的必要性,且更深层次地探究如何构建微课,并对未来微课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微课;微课建设
如今,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互联网2.0、微时代的来临,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互联网+经济、互联网+政治、互联网+文化等。其中,“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给我国传统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课堂教学中涌现出了一种以“短、小、精、活”为特性的新兴的教学模式,其能拓宽学生视野,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学生学习水平。然而,如何理解“互联网+教育”这一新理念,在“互联网+教育”视野下更好地建设微课,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丰富教师教学实践,是摆在教育教学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1 教育发展新理念:“互联网+教育”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发展,各行业都深受互联网的影响进行产业变革,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互联网+教育”理念的出现推动着教育向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对于“互联网+教育”的理解,不同人士各持己见。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互联网+教育”简要概括为智慧教育。王磊等[1]将“互联网+教育”界定为“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的新型教育形态,是建立在现代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基础上的教育,它以学习者为主体,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之间主要运用多种媒体和多种交互手段进行系统教育和通信联系”。陈丽等[2]认为,“互联网+教育”不是在线教育,而是一种变革的思路,是要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创新教育的组织模式、服务模式、教学模式等,进而构建数字时代的新型教育生态体系。笔者认为“互联网+教育”是一种教育发展新常态,互联网+教师、互联网+学习、互联网+课程、互联网+学校构成了其基本要素。“互联网+教育”并非是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简单运用,也不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颠覆,而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其是基于学习者的认知方式,以教育为本质,以互联网为一个信息传输平台,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促进教育活动达到最优化的过程。
“互联网+教育”的来临,为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带来了机遇。微课教学模式兴起正是“互联网+教育”下的产物,其所主张的以学生为主、知识的内化、移动学习的理念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如今,由于教育工作者存在对微课认识不足,微课设计和制作水平落后等问题,因而,在中学微课建设中,要将“互联网+教育”理念内化于教师教学实践中,立足于学生学习特点和发展规律,加快微课教学的系统化、技术化、多元化发展的步伐,营造学生“乐学”“思学”“好学”的学习家园。
2 “互联网+教育”视野下微课的建设
在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微课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和变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微课具有短小精悍、内容具体、情境真实、反馈性强的特点。但是,在我国微课建设中存在着配套资源匮乏、微课课程设计困难、微课应用单一等问题,因而,微课建设势在必行。
2.1 系统化的微课设计
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微课设计要做到网络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立足于学生学习的特点,秉持着互动式沟通交流学习的理念。另外,一个优质的微课视频的设计制作,离不开其内容设计的新颖性、教学过程设计的合理性。
2.1.1 微课内容设计
在“互联网+教育”的理念下,微课不是简单的“课本搬家”,教师应把隐性知识和情感元素有效的融入微课的设计中。
借助网络技术这一新媒体呈现的微课内容要趣味性和可视性并存。在传统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上,教师只顾把大纲所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用板书或PPT的方式向学生直铺评述地灌输。教师枯燥乏味、无互动的讲解,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而,利用信息化教学的微课,教师在微课内容设计上,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用视频、动画、图片仿真等形式,使抽象原理形象化、枯燥知識具体化。
2.1.2 微课教学过程设计
(1)讲解过程创新。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教师在讲授知识点时,不能“一气呵成”照念教学的内容,应该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教师可以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深入细微的剖析、精致严谨的课堂结构等进行讲解。另外教师可以使用“微讲台”数码手写笔,通过在图片、视频、图形等对象上书写和标记疑难点注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2)结尾阶段总结反思。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下,一节优质的微课,对其的总结和反思是必不可少的。一些教师在微课教学过程中,设计结尾时存在未对教学内容总结和反思的现象。在微课结尾阶段,教师要用鲜艳的颜色、醒目的字体或动图、表格的形式对所讲解的内容进行简明扼要的总结和反思。
2.2 技术化的微课制作
优质的微课视频离不开微课的技术化、智能化,所以微课在制作中应体现“互联网+教育”理念。
2.2.1 视频录制
与传统的课堂实录不同,微课的录制具有简短、容量小的特点。尤其是在互联网技术快速更新的时代,微课录制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制作手段先进化。(1)录制方式多样化。对于大多数中学教师,在上课时会采用PPT演示并配合黑板进行讲解,利用录屏软件ViewletCam,camtais stuio软件可以同步的录制教师讲解的PPT画面内容和音频。另外,利用手机、数码相机、DV等摄像设备录制时,一定要保证画质清晰、画面背景简洁大方、禁止出现雪花、黑屏,适当呈现教师身影。(2)视频录制时要做到听觉、视觉、感觉三要素的交融。听觉包括教师在录制微课时声音亲切自然、吐字清晰、口语化和音频的背景音乐、特效。视觉是指微课所呈现的画面,在录制时画面背景颜色最好不要超过两种,教师可以不出现但画面尽量呈现教学内容。感觉是微课视频录制中教师情感元素的表达,强调面对面交流。(3)在微课录制方面,应提供标注(手写输入)和清除标注的功能,支持离线录制,便于保存的微课录制软件。endprint
2.2.2 后期制作
在后期制作和剪辑时,首先,在字幕方面,教师在后期的制作上应该增添一些字幕(片头、结尾、解说词)、图标、符号和文字说明对重要知识点加以强调,促进微课的生动形象性。其次,在特效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适当地进行视频合成(转场)、画面美观(滤镜)和音效处理。然后,在合成输出方面。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前半节,因而原则上微课视频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输出的格式为流媒体(.wmn,.rm,.flv)或压缩为MP4。最后,微课的制作具有实用性,视频的呈现内容和画面的设计,应适应不同类型学生、不同地区教师、不同学校等群体的需要。
2.3 多元化的微课建设
在“互联网+教育”理念下,优质的微课设计和制作固然重要,但是微课制作的终极目的是使教师和学生共享微课资源,因而,加强微课资源平台的建设和完善配套资源是不可或缺的。
2.3.1 完善微课平台
在形式上,在微课多样化网络应用平台的建设上,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组织构建,统一规划,开发与微课网络应用平台与之配套的移动客户端APP;在微信、微博、移动设备等遍地开花的互联网时代,学校部门可以加强微信公众号的建设,开发微信公众号的子功能,推送优质的微课视频,从而形成手机和电脑资源共享模式,使学生移动学习成为可能。
在功能上,尽管我国微课网站在模块上不仅具有、微课作品、教师培训成果的展示,而且包含提供学生学习的课程、题库、试听等模块。但是,与国外微课网站相比如可汗学院[3]、TED—Ed[4]等,在学生的专题测试、评价反馈,教师的微课模块、教学设计等方面存在不足。国内微课资源平台可以借鉴国外相对系统完善的微课平台,如可汗学院微课网站中的知识地图、测试准备、专题测试等模块,TED-Ed的个性化课程、在线课程等模块,增添课程地图、畅游知识、学习游戏化、问答服务等模块。同时,微课平台应该提供简单操作页面和快捷检索机制,采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生推送材料。
在评价模式上,“互联网+教育”理念下的微课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评价方式,提倡建立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因而,在微课平台建设中应构建多元主体微点评模式,完善微课评价系统,注重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采取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师生评价、师师评价、专家团队评价等方式。
2.3.2 组建微课资源库
学校应该制定微课资源库建设的整体规划,精心组织,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通过组织培训、对外考察和交流的形式,强化教师教育技术专题培训,建立奖励机制,鼓励教师制作微课,把微课纳入到课堂实践教学中去。
在组建微课资源库时,要加强看得见微课资源(微课件、微教学设计、微课视频等情境化资源)与看不见资源(微讨论、微练习、微反思、微讨论等互动交流资源)的交互建设,组建精品微课课程,共享微课资源,以便满足教师使用,学生观看微课视频、下载讨论、移动学习的需要。
3 “互联网+教育”视野下對微课建设的展望
在移动设备和网络越来越普及的信息化社会,微课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教学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化和自主化学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微课也存在着知识碎片化,缺乏系统性、结构性和逻辑性等问题。随着“互联网+教育”的不断融合,未来微课的建设更要推陈出新,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特点,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使微课设计更加科学化、微课制作更加技术化、微课资源更加共享化,从而促进微课在课程中的推广应用。然而,这一目标的达成,还需要各相关部门和教师积极配合。
3.1 协同开发微课资源,建立合作共享机制
在互联网+背景下,随着大数据和云平台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促进了微课资源共享化、信息化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存在微课资源重复、部分网站中微课视频乱收费、微课资源缺乏共享等问题[5]。
对此,第一、国家应该发挥组织者和管理者的作用,不断完善微课平台的建设,建立资源通道和数据库。因此,可以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学、政、企”协同开发机制,共同打造区域性或全国性的微课程共建、共享平台[6]。第二、学校组建一支课程策划教学、技术实现、界面设计综合的微课开发优秀团队,制作一批精品课程和优秀微课作品。同时,加强校本微课资源的开发,通过举办校内外微课大赛的方式,使优秀的微课视频推广到微课网络平台上,建立校本微课资源、区域微课资源、网络课程学习资源立体化的共享机制,打造微课资源共同体。
3.2 营造对话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
在“互联网+教育”下,微课与教学融合的未来前景,不是教学资源冷冰冰地呈现、僵硬固定化的教学模式,也不是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而是微课为学生营造对话、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在未来微课的建设中,微课在教学中应用时,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姿态,教学是对话的过程,教师应该从由权威者向学生的朋友角色转变,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知识的引导者,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情感因素,师生共同探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营造对话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主动、快乐、轻松地学习,从“被迫学”转变为“主动学”。
3.3 建立及时反馈机制
“互联网+教育”视野下,未来微课的发展,应建立及时反馈机制。微课开发人员应开发微课平台信息反馈的子菜单,以便于学生利用微课资源进行学习测验后,可以得知自己的成绩检验报告单,从而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率。一方面,教师在微课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们手持手机、ipad等工具,借助无线网络,随时对自己困惑或感兴趣的问题向课件发表弹幕,形成弹幕教学[7],以便于教师及时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调解教学进度,并对学生提出的困惑进行解答。另一方面,教师在运用微课教学后,应虚心听取其他教师和学生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建议,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及时进行课堂测试,并借助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情况给予分析和相应的学习答案,建立教师和学生相关联的反馈机制。
[参考文献]
[1]王磊,周冀.无边界:“互联网+教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陈丽,林世员,郑勤华.“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3-10.
[3]可汗学院[EB/OL].(2016-03-19)[2017-08-10].http://www.khanacademy.org/.
[4]TED官网[EB/OL].(2016-03-19)[2017-08-10].http://ed.ted.com/.
[5]陈琳,王运武.面向智慧教育的微课设计研究[J].教育研究,2015(3):127-130.
[6]禹丽锋.区域数字教育资源生态化的共建共享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9):37-43.
[7]戴晓华,陈琳.我国中小学微课发展现状及其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9):78-83.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