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宋 杰,于 裕,骆起峰
(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合肥230039)(*通信作者电子邮箱yyu_ah@163.com)
边缘检测是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中的一个基本问题,目标是从自然图像中提取对象边界和感知上突出的边缘,从而保留图像的要点并忽略不重要的细节。它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低层次的技术,各种高层次的任务[1-2]从边缘检测的发展中受益匪浅,如对象检测[3]、对象建议[4]和图像分割[5]。
早期的边缘检测利用图像的一阶和二阶梯度信息的原理来检测边缘。如:Sobel[6]算子、Canny[7]算子。这些算法尽管实时性较好,但抗干扰性差,不能有效克服噪声影响,定位方面欠佳。早期的边缘检测器是人工设计的,用于发现强度和颜色上的不连续性。Martin等[8]发现将亮度、颜色和纹理的变化转化为特征,并训练分类器将这些特征信息组合起来,可以显著提高性能。最近的工作探索基于学习的边缘检测方法。Dollár等[9]使用随机决策森林来表示局部图像斑块中的结构,输入颜色和梯度特征,结构化森林输出高质量的边缘信息。然而,上述方法都是基于手工设计,成本高,设计繁琐,实用性不强,且对于语义上有意义的边缘检测来说,手工特征表示高级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
此外,近年来有一种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的发展浪潮,强调自动分层特征学习的重要性,极大地提高了边缘检测的性能。Ganin 等[10]提出将CNN 与近邻搜索结合起来,用CNN 算出图像中每个斑块的特征,然后在字典里面进行检索,查找与其相似的边缘,最后把这些相似的边缘信息集成起来,输出最终的结果。Xie等[11]提出了第一个端到端的边缘检测模型HED(Holistically-Nested Edge Detection),该网络基于全卷积网络(Fully Convolutional Network,FCN)[12]架构,采用多尺度和多层级的特征学习方式,在VGG16(Visual Geometry Group)[13]网络的基础上显著提高了边缘检测的成绩。Liu 等[14]在HED 模型基础上提出RCF(Richer Convolutional Features for edge detection),使用了更丰富的卷积特征,并提出了一个更鲁棒的损失函数,提升了检测性能。
在边缘检测领域,像HED 和RCF 这类经典的模型,虽然在边缘处理领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都是基于VGG16 传统卷积(Convolution,conv)结构,不能提取图像的全局特征,且采用了过多的下采样,影响测试集的泛化能力。另外,在网络的较低阶段产生的特征图往往太过于杂乱,包含过多无关重点的细节纹理,虽然网络在最后做了一层融合,用于融合多尺度特征,但是简单地将5 个stage 使用1×1 的卷积层融合,会丢失一些多尺度信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跨层融合特征的边缘检测(Cross-layer Fusion Feature for edge detection,CFF)模型。该模型在VGG 主干网络中引入了CBAM(Convolutional Block Attention Module)注意力机制[15],并采用Zhang[16]提出的让卷积网络具有移位不变性的方法,增强网络的特征提取能力。另外在主干网络的第5个stage中使用扩张卷积技术(dilation,dil)[17]增加网络的感受野,以提取更多的语义信息。针对每个阶段产生的特征信息,使用了一种类似特征金字塔[18]的方式充分融合多尺度特征,使得低层也能够关注高层的全局特征,并对每个阶段进行监督学习,最后再对这些多尺度特征使用1×1的卷积层融合,生成最终的边缘图。在伯克利分割数据集(Berkeley Segmentation Data Set,BSDS500)[19]和PASCAL VOC Context[20]数据集上训练。在测试时,使用图像金字塔技术进一步提高边缘的质量,实验结果表明,CFF 模型能够有效地解决边缘图像线条模糊的问题。
RCF[14]模型在HED[11]的基础上,优化了网络的结构。RCF 网络使用了更丰富的卷积特征,分别每个stage 进行监督学习,提高了模型的收敛速度。最后对各层的多尺度特征使用1×1 卷积层融合,并监督学习。RCF 相比HED 网络,利用了VGG16 所有卷积层提取的特征信息,并且提出了一个更鲁棒的损失函数,使得检测结果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本文基于RCF 网络,提出了一种跨层级融合多尺度特征的CFF 模型,结构如图1 所示。在下面小节中,将介绍各个模块的改进。
1.2.1 主干网络
如图1所示,使用VGG16作为CFF模型的主干网络,并去掉了全连接层,采用全卷积网络框架。在主干网络中引入了CBAM 注意力机制[15],并将下采样技术[16]应用到主干网络的前3 个stage。在 第4 个stage 之后使用2×2 的最大池化(Maxpool),步长设为1,使得第5个stage的特征图分辨率保持不变,保留图像的细节信息。因此网络只有3 次下采样操作,分辨率降低1/8。另外,为了解决去除下采样操作后感受野被限制的问题,在第5 个stage 的卷积操作中使用了扩张卷积技术[17],扩张参数设为2,保证网络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模型的感受野。
图1 CFF网络结构Fig.1 Structure of CFF network
1.2.2 基于CBAM注意力的主干网络
CFF 模型在主干网络中引入了CBAM[15]注意力模块。另一个相关工作是SENet(Squeeze-and-Excitation Networks)[21],网络根据loss 去学习特征权重,使得有效的特征图权重大,无效或效果小的特征图权重小的方式训练模型,以达到更好的结果。然而SENet 的不足之处只考虑到不同通道的像素的重要性,忽略了不同位置的重要性。而CBAM 模型比SENet 多了空间注意力机制,这个空间注意力模块能够学习到每个特征图不同位置的重要性。CBAM模块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CBAM模块结构Fig.2 Module structure of CBAM
CBAM 模块可以分为通道注意力模块(图3)和空间注意力模块(图4)。细致来说,在通道注意力模块中,使用平均池化和最大池化对输入的特征图F在空间维度上进行压缩,得到两个不同的空间描述符,分别表示平均池化特征和最大池化特征,然后将两个描述符发送到多层感知器(Multi-Layer Perceptron,MLP)中,将MLP 输出的特征进行基于element-wise 的加和操作,再经过sigmoid 激活操作,生成以生成通道关注图Mc。最后将Mc与F相乘得到具有通道关注的特征图F'。
在空间注意力模块中Stage1,首先对F'沿着通道维度应用平均池化和最大池化操作,得到,然后将这两个特征连接起来,并通过标准卷积层进行卷积,再经过sigmoid激活生成空间关注图Ms。最后将空间关注图Ms与F'相乘得到具有注意力机制的特征图F''。
图3 通道注意力模块Fig.3 Channel attention module
图4 空间注意力模块Fig.4 Spatial attention module
考虑到网络参数的问题,只在网络的部分卷积层添加了CBAM 注意力机制,如图1中所示。在加入CBAM 模块之后,网络能够学习到不同特征图和不同位置像素点的重要性,从而增强模型的特征提取能力。
1.2.3 最大池化
现代卷积网络并不是移位不变的,是因为常用的下采样方法,如Maxpool、strided-Conv 和Avgpool 忽略了采样定理,所以小的输入移位或平移会导致输出发生剧烈变化。为解决这一问题,Zhang[16]提出了一种模糊采样方法(BlurPool)。
如图5 所示,最大池化的第一步是先计算区域的最大值,然后进行下采样。而BlurPool 则将抗锯齿操作嵌入到中间,通过引入模糊核来平滑输入信号,使得平移后的结果与未平移的结果相近。
以一维信号为例,如图6,当输入信号是[0,0,1,1,0,0,1,1],传统最大池化会得到[0,1,0,1],若将输入信号移位1步,最大池化会得到[1,1,1,1],两个结果变化较大,锯齿化明显。而MaxBlurPool 操作先将输入信号做步长为1 的求最大值操作得到[0,1,1,1,0,1,1,1],再对两端补位得到[1,0,1,1,1,0,1,1,1,0],然后引入模糊核kernel=[1,2,1],将模糊核与信号做点积运算,并除以模糊核的和值,得到[0.5,0.75,1,0.75,0.5,0.75,1,0.75],再做下采样后得到[0.5,1,0.5,1]。同样,若将输入信号移位1 步之后,最后将会得到[0.75,0.75,0.75,0.75],结果相对来说比传统最大池化更平滑。需要注意的是,文献[16]提供了多个模糊核,且使用模糊核时需要手动选择。
图5 抗锯齿的最大池化Fig.5 Anti-aliased max-pooling
图6 一维信号的抗锯齿操作Fig.6 Anti-aliasing operations for one-dimensional signals
CFF 模型在网络的前3 个阶段后使用该下采样技术[16],增强了模型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
1.2.4 多尺度特征提取
在深度学习中,通常存在两种方式让网络学习到多尺度特征:第一种方法是在神经网络的内部,在网络中以越来越大的感受野和下采样层的方式,这样每层学到的特征自然是多尺度的;第二种方法是通过调整输入图像的尺寸。
CFF 采用和RCF 网络相同的方式提取图像的多尺度特征。将主干的网络中的每一层侧输出通过1×1的卷积层进行特征压缩,并以stage为单位将所有侧输出相加。随后经过1×1的卷积层降维,输出一张单通道的特征图。1.2.5 特征金字塔融合模块
为了充分融合各层级的多尺度特征,CFF 模型采用特征金字塔的方式,通过将高层特征传递给低层,使得低层也能够关注全局特征。在充分融合多尺度特征的同时有效解决了低阶段生成的特征图中细节杂乱模糊的问题。
如图1中的特征融合模块(Feature Fusion Module,FFM),首先对高层的特征做上采样,然后与低层的特征连接,随后通过一层1×1 的卷积进行特征压缩。通过这种方式使得低层能够很好地融合高层特征。另外,为避免模型过度忽略低层特征包含的重要细节,借鉴了残差网络[22]的结构,在本模块中将原始特征图与输出特征图相加,并将结果作为FFM 的最终输出。在第4个stage中的FFM 结构如图7所示。其他层次中的结构类似。
图7 特征融合模块Fig.7 Feature fusion module
对于特征融合模块的输出:一方面作为前一阶段的融合模块的输入;另一方面使用反卷积(Deconvolution,deconv)操作实现上采样,使每一个stage 都输出一张边缘图,并且模型对每一个stage输出的边缘图都进行监督学习。
经过特征金字塔模块后,多尺度特征已经充分融合,所以模型只使用一个1×1 卷积层融合所有层级的多尺度特征,作为CFF模型最后的输出边缘图像,并进行监督学习。
边缘检测数据集通常由多个注释者来标记。对于每个图像,平均所有注释者的标记以生成边缘概率图,范围从0到1。其中:0 表示没有注释者在该像素上标记;1 表示所有注释者都在此像素处标记。将边缘概率高于η的像素视为正样本,将边缘概率等于0 的像素视为负样本;否则,如果像素被小于η的注释者标记,则该像素在语义上可能是有争议的边缘点,无论将其视为正样本还是负样本,都可能使网络混淆,所以模型忽略了这个类别中的像素。
由于边缘检测是对像素做分类,因此本模型使用交叉熵函数作为目标函数,与文献[14]相同,计算每个像素相对于像素标签的损失为:
其中:|Y+|和|Y-|分别代表正负样本的数量,超参数λ用来平衡正负样本数量差,Xi表示神经网络的激活值,yi表示标签图中像素点i是边缘点的概率值,W表示神经网络中可学习的参数。
网络中每个阶段输出的边缘图像之间差异较大,各阶段损失的量级可能不一致,且融合阶段的损失应该占主要地位。另外,在实验中发现,模型在训练至第20 个epoch时,前2 个阶段的特征图几乎不再包含任何细节纹理,猜想这可能是低层融合高层特征后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问题对最终的预测都是不利的。为了抑制这种现象,本文降低了网络中5 个阶段的损失比重,提高了融合阶段损失比重,以平衡各阶段损失和融合损失之间的关系。
将网络的5个stage的损失权重设置为Sside,最终融合层的损失权重为sfuse,因此总损失函数可写为:
其中:Sk表示第k个stage的损失权重,sfuse表示融合层的损失权重,代表第k个stage输出图片中的第i个像素点的激励值,代表融合模块输出的图片中的第i个像素点的激励值,|I|代表每张图片像素点的总数,K代表主干网络中stage的数量。
为了进一步提高边缘的质量,在测试时采用了图像金字塔技术。具体来说,在测试时调整图像的大小来构建一个图像金字塔,每个图像分别输入到已经训练好的单尺度检测器中;然后,使用双线性插值将所有得到的边缘概率图调整为原始图像的大小;最后,对这些结果进行加权平均,得到最终的预测边缘图。本模型使用了3个不同的尺度,分别为0.5、1.0和1.5。
BSDS500[19]数据集和PASCAL VOC Context[20]数据集是边缘检测中广泛使用的数据集。BSDS500 数据集由200 张训练图像,100 张验证图像和200 张测试图像组成,每个图像由4到9 个注释者标记。为了防止模型出现过拟合现象,对BSDS500 的训练集和验证集共计300 张图片进行旋转、扩大、剪裁等操作,进行数据集增强。最后将BSDS500 的增强数据集与PASCAL VOC Context数据集混合作为训练数据。
CFF 网络基于Python3 编写,使用pytorch 1.0.1 深度学习框架,以及其他一些库。在一台ubuntu服务器上进行实验,硬件包括E5-2678 v3 2.50 GHz 的CPU 和1 块NVIDIA Tesla K40C的显卡,显存12 GB。
模型通过随机梯度下降算法训练30 个epoch,batch size设为1,基准学习率learning rate 设为1E-6,为不同卷积层指定不同的学习率,momentum 设置为0.9,weight decay 设置为0.000 2。在训练时,不使用任何预训练模型,网络参数使用Gaussian分布初始化。
给定边缘概率图,需要阈值来产生边缘图像,设置此阈值有两种选择:第一个是最佳数据集规模(Optimal Dataset Scale,ODS),它对数据集中的所有图像采用固定阈值;第二种是最佳图像比例(Optimal Image Scale,OIS),它为每个图像选择最佳阈值。通常使用ODS 和OIS 作为边缘检测模型的指标。
将非最大抑制技术[9]应用于模型输出的边缘图像以获得用于评估的细化边缘图像,并用Edge Box[4]工具包进行评估,图8 显示了评估结果。RCF 网络的边缘检测相对于人类已经取得了更好的结果,而CFF模型优化了RCF网络的短板,其多尺度策略将ODS评分提高到了0.818。
图8 BSDS500评估结果Fig.8 Evaluation results on BSDS500
将CFF 与其他相关算法进行了比较,结果如表1 所示。从表中的各项指标可以看出,CFF 模型的ODS 和OIS 分别比RCF模型提高了0.7个百分点和0.9个百分点。
表1 CFF模型和其他算法的比较Tab.1 Comparison between CFF model and other algorithms
CFF 与RCF 网络输出的边缘图像的对比结果如图9 所示。通过对比可以看出,RCF 模型产生边缘图像中有一些线条比较模糊,而CFF 模型能够清晰地将图像中的边缘检测出来,且对一些细节模糊的问题处理得较好。
图9 CFF与RCF结果对比Fig.9 Comparison of the results of CFF and RCF
为进一步展示CFF 模型的优化细节,在图10中给出了CFF模型在各个阶段输出的边缘图像与RCF网络的对比。在图中每一列从上到下分别为阶段1~5 生成的边缘图像,可以看出RCF 网络的各个阶段对一些无关的细节处理能力较差,每个阶段中都包含了一些模糊的线条。而CFF模型通过跨层融合不同层次的特征,使得模型在低层能够关注一些全局的轮廓信息,帮助多尺度特征充分融合。从图中可以看出,CFF输出的边缘图像相较于RCF 只包含了很少的无关细节,尤其是在第1,2阶段,没有过多的杂乱纹理。
图10 CFF与RCF各阶段输出图像的对比Fig.10 Comparison of output images of CFF and RCF at each stage
在本节中,对CFF 模型的内部结构进行性能分析。如表2所示,在主干网络中引入CBAM注意力模块和抗锯齿的下采样技术后,模型的ODS 分数提高了0.4%,OIS 提高了0.5%,证明了本模型的主干网络提取的特征信息更加丰富有效。另外,通过跨层融合不同阶段的输出特征,ODS 和OIS 都进一步提高了0.2%,说明通过将高层特征传递给低层后,能够充分融合多尺度特征。为了平衡各阶段损失之间的关系,抑制低层细节丢失的问题,通过设置不同阶段的损失权重后,模型的ODS和OIS分别提高了0.1%和0.2%。
表2 各模块改进效果的比较Tab.2 Comparison of improvement effect of different modules
本文基于RCF 网络,提出了一种关注全局的边缘检测网络。CFF 模型在VGG16 主干网络中加入CBAM 模块,并采用具有平移不变性的下采样技术,提高了网络的特征提取能力。去除部分下采样层,防止图像分辨率过低,影响模型精度。并在第5 个stage 采用空洞卷积技术提升网络的感受野。另外,模型采用了一种由深到浅的特征融合方式,使得网络能够更加注重全局信息,并在计算损失时,给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损失权重以平衡各阶段损失,防止模型过度忽略低层的细节。实验表明,CFF模型能够生成更清晰的边缘图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