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诗意的栖居——菊儿胡同

时间:2024-04-23

阵雨

去菊儿胡同,绝非仅仅冲着菊儿这个好听的名字,更重要的是那里窖藏着浓厚的胡同文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便是那里经过改造后百姓诗意的栖居了。

这条全长438米,宽6米的胡同,明朝时称局儿胡同,清乾隆年间称桔(橘)儿胡同,至宣统时,始称菊儿胡同。1965年北京整顿地名,菊儿胡同曾改称交道口南二条。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文化大革命中,菊儿胡同竟打上了大跃进路八条的烙印。

无论菊儿胡同的名字如何演变,然而这里沉淀的历史故事和京味文化是改变不了的。譬如胡同的3号、5号和7号,过去曾是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的宠臣荣禄的府邸。3号是祠堂,5号是住宅,7号是花园(荣禄后迁至东厂胡同后,7号便成了阿富汗大使馆)。据胡同的老人们讲,荣府,占据了菊儿胡同的“大半江山”。府内有花园,西侧矗立着小洋楼,东边则是豪华典雅的四合院。那气势和规模,无不证明着荣禄权倾朝野的地位。

从南锣鼓巷进入菊儿胡同游览,这里的陈年往事,久居的北京人都能说出来龙去脉。这里参访的外地人、外国人,也正是冲着菊儿胡同流淌的京味儿文化接踵而来。

时光悄然进入上世纪90年代初,来菊儿胡同的人,除了迷醉窖藏这里的京味文化之外,又渐渐迷恋上了菊儿胡同的新式建筑——矮层楼房四合院。就连胡同里的百姓都万万没想到,这道诞生在北京胡同里的独特风景,竟然惹得国内外游客纷纷前来。

这道独特的风景,便是位于菊儿胡同中部的41号院。

胡同的一位老人对我说,在明朝,41号院是一个朝廷大员的家庙,名曰弘德禅林。至清朝时还有香火。弘德禅林的开山和尚曾是皇帝的替僧。清末民初,这座寺庙逐渐衰败。日本占领北京期间,曾在此驻军。日本投降后,不断有百姓搬进去居住,渐渐地41号院便成了老百姓居住的大杂院。大殿、佛堂、厢房等全部被改成了住宅,院落最杂乱时,共住进过24户、80多口人,小厨房、小房间、小棚子等,把一座院子挤占得满满当当。

上世纪80年代末,政府决定对41号院进行住宅改造,为不对四合院造成大的破坏,政府特别聘请了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吴良镛主持设计。吴良镛教授运用“有机更新”的理论成功指导了胡同改造。重新修建的菊儿胡同按照“类四合院”模式进行设计,房子高度基本上是两三层,维持了原有的胡同、院落体系。同时兼收了单元楼和四合院的优点,既合理安排了每一户的室内空间,保障居民对现代生活的需要,又通过院落形成相对独立的邻里结构,提供居民交往的公共空间,在建筑美学上,典雅古朴,精美秀丽。

菊儿胡同的改造受到各方关注,更得到了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居民百姓的普遍好评。同时接连获得亚洲优秀建筑金奖(1992年)和联合国颁发的“世界人居奖”(1993年)等两项国际性大奖,并荣获了建设部住宅建设优秀设计奖、中国建筑学会创作奖、北京优秀科技开发创作奖、北京住宅设计特别奖、北京市群众喜爱的具有民族风格的新建筑奖等奖项。

一时间,菊儿胡同声名远播,大批国内外专家学者及游客纷纷兴致勃勃来到菊儿胡同游览。不少人亲眼目睹后,大为赞美改造后的建筑,不但宜居,且诗情画意。

那天,我来到41号院,虽值深秋季节,胡同全无绿意,却见新建筑古朴而时尚,白墙灰瓦、飞檐花窗中,呈现着皇家园林的大气和诗意,于是心里便油然想,想当年,开山和尚“替度”寺中,虽为皇上,却不知心里想没想着百姓?但无论如何,时至今朝,曾经的佛教圣地,竟成了百姓诗意的栖居。如此亦可曰:善哉!善哉!

是日下午三时,我从菊儿胡同向南锣鼓巷走去,耳边仿若钟鼓声在侧,我便又想,北京的胡同千条万条,很多的胡同需要保护,但胡同里的四合院又十分破旧。好一些的,被富商们买去显示品位地位去了,那些住在破旧四合院,生活并不富裕的百姓怎么办?我亦幻想,倘若能够都像菊儿胡同那样改造,以给百姓诗意的栖居,多好!

想着想着,便不知不觉走进胡同一家极具文化底蕴的小屋,轻轻叫上一壶茶,缓缓拿起一本书,静静听着环绕小屋的轻柔音乐。慢慢地,仿若进入北京胡同摇曳夜色和鼾声的梦里。

(编辑·韩 旭)

hanxu716@126.com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