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走进阳春白雪的昆曲艺术

时间:2024-04-23

如果用阳春白雪来形容一门戏曲艺术,昆曲显然当之无愧。自从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红遍国内外以来,昆曲作为一种古典而时尚的艺术在我们周围悄然兴起。这其中虽不乏附庸风雅之辈——“昆曲中睡觉,做梦也觉高雅”——看懂昆曲在其次,“我也是看昆曲的”才重要的人们,但是作为一门诞生600多年的戏曲本身,这未尝不是好事。

然而,白先勇再有名,青春版《牡丹亭》也只能流行一时。昆曲的美妙、动人、赏心悦目,毕竟不能单靠一个人、一部戏就被大众接受。昆曲,仅仅因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就可见其高雅优美,同时更见其生存的危机。

近几年,在我们这座文化之都的北京城里,昆曲的名头渐响,观众也逐渐年轻化,昆曲本身也成为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们关注的一门戏曲艺术。然而,“路漫漫其修远兮”,昆曲的未来道路该如何走?这门高雅的艺术该如何发展?这仍然是我们应该也必须关注的问题。为此,我们走访了北方昆曲剧院(以下简称北昆)的院长杨凤一女士。

杨凤一院长,国家一级演员,首位获得佛罗伦萨国际妇女奖的亚洲女性,1994年度第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作为人大代表,在众人心目中,杨凤一是美丽端庄、坚强成熟的女性代表。她从小学京剧,工刀马旦,于1982年分配到北方昆曲剧院开始从事昆曲表演,并获得了卓越的佳绩。1998年,杨凤一开始担任副院长,2009年担任院长。从演到管,杨凤一实现了她艺术人生的蜕变。而她作为昆曲演员的成长经历,让她更能体会昆曲这门艺术的甜酸苦辣,了解普通昆曲演员的感受。作为一名优秀的从业者,她对于昆曲艺术饱含热情,在她担任院长的4年时间里,为北昆的发展、为昆曲的推广做出了良多贡献。

打开昆曲的艺术之门

昆曲是一门美的艺术,更是一门典雅厚重的艺术。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生存压力大,如何让现代人打开昆曲艺术这扇门呢?很多人认为昆曲很难懂,节奏太慢,对此,杨凤一院长说:“这种观点其实是对昆曲的误解。很多年轻人从来没有走进剧场观看过昆曲,就认定了他们无法接受昆曲,这是一种误区。从事实来看,80%的观众,走出剧场时,都会觉得昆曲的曲调很婉转好听。有很多观众原来喜欢的是其他剧种,看过昆曲后发现昆曲更适合他们的品位。为什么呢?因为昆曲可以带给个人很多益处。昆曲的文学底子比较厚重,它的音乐、它的身段、它的表演……在戏曲当中是最讲究的一门艺术。在看昆曲的时候,你能学到很多很美的词句,这是昆曲本身的重要特点。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接触文言文的东西太少了。受外来文化的冲击、白话文的影响,文化底蕴、文化素养缺失很多。看昆曲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个人的文化情操,增加文化的底蕴。”昆曲青春版《牡丹亭》为什么可以在大学生中引起轰动?很多大学生在看过《牡丹亭》后,都觉得这门艺术美得不得了,有的学生甚至说:“美得让人窒息,恨不得死在戏里不出来了。”美的东西能使人产生一种崇高的责任感,美的东西能引导人去追求正能量,提升个体的精神境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昆曲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美,这种美正是依靠着悠长的节奏表现出来的。生活节奏的快并不影响欣赏古典美学的慢。人们常说,对于美好的东西需要慢慢体会。欣赏昆曲正应如此。

对昆曲不了解的人该如何去剧场欣赏昆曲呢?杨凤一院长说:“如果从昆曲的文化底蕴、优美的音乐、细腻的表演这三个方面去剧场看昆曲,一定可以得到满意的答复。你会慢慢地喜欢上昆曲,然后可以从它的曲牌、它的程式化的表演、它的曲牌体的音乐、它的腔调,慢慢体会,越来越爱上这门艺术。”

拯救昆曲从出人出戏做起

多年以来,昆曲剧目和人才的大量流失,让昆曲的发展举步维艰。想成为一名昆曲演员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训练,可是从事这门艺术的收入却很低。唱流行歌曲的不需要严格训练,但收入却很高。很多人都愿意去当流行歌手,老的艺人没有接班人。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昆曲剧目可考的有3000多个,到“传”字辈演员还能演600多个,从那之后每一代大约减少1/3,流失十分严重。对此,北昆是如何做的呢?杨凤一说:“从我就任院长以来,北昆所做的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出人出戏和想办法改善演职人员的待遇,到现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改善演职人员的待遇方面,北昆培养出更多的新人,同时提供演员更多的演出机会。演员能够多演出,他的演出收入就能多一些,经济方面就能丰厚一点。在培养人才方面,在青年演员的培养方面,涌现出了一批二十五六岁左右的优秀年轻演员,他们在所有大戏中担任主演。在社会上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获得了很多的奖项。这都是北昆努力培养的结果。

“在出戏方面,我们经过了很多的尝试,比如试排一些现代戏,发现了一些问题。由于昆曲本身的特点,一些现代戏并不适合排成昆曲,我们在这方面走了一些弯路,当然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所有的现代戏都不能排。我认为还是以多排一些原创的、传统的、优秀的世界名著、中国古典名著的题材比较适合。现在的年轻人经常会说‘越是古典的越是时尚的,正说明这两者并不矛盾。我们将一些古典名著、优秀的传统戏曲重新整理、改编后推出,观众还是很喜欢的。北昆这些年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排剧上面也受到过挫折,花费了一些财力、物力,人力。但是我们在不断地总结教训经验当中,继续不停地向前走。2013年,是北昆大丰收的一年,之前的付出得到了认可。我们排过的很多剧目,得到了方方面面专家的认可,尤其是《红楼梦》这个剧目。《红楼梦》是北昆的原创剧目,是很好的典范。通过排演这部戏,我们总结了很多经验,更得到了媒体上、比赛上的大满贯——获得了文华大奖、精品工程奖、中国戏曲文学奖、中国戏剧节奖、中国艺术节奖、中国昆剧节奖,拍摄的电影获得金鸡奖。这些成绩说明,一个好的作品,它在得到观众认可的同时,也会得到专家的认可。”

充满希望的昆曲未来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昆曲定为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昆曲的发展出现了质的变化。从联合国到各级政府,对此都引起了一定的重视,昆曲人受益匪浅。为什么这么说呢?“这12年以来,明显地感到国家支持昆曲的力度大了,在创作过程当中、生活过程中明显地感觉到了各界的关心支持、市场观众的回归。尤其是2006年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将昆曲整个带动了起来。在中国乃至全球,让人们对昆曲有了刮目相看的认识。白先勇先生的《牡丹亭》把昆曲典雅、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它的美,展现给观众,尤其是给年轻人带来了另一种的文化风——传统文化的清风。因为白先勇先生主要在大学里推广,所以引起了很多年轻人的关注,将昆曲事业整个带动了起来。大家以前普遍不看好昆曲,觉得它没有市场。经过这十几年的实践,我个人认为,昆曲还是大有市场的。北昆这十多年来排出了很多经典的剧目,而且逐年进步着。尤其是从这4年以来,北昆做了前几十年的工作,尤其在出人出戏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在中学、大学做了一些普及的表演和讲课,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北昆已经做了十多年校园行,目前看来收到的效果非常好,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杨凤一院长充满自信地说。

(编辑·宋冰华)

ice7051@sina.com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