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智能+”视域下体育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的意蕴、症结与路径

时间:2024-05-04

王进忠

摘要:以“智能+”视域下体育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为切入点,探讨“智能+”视域下体育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症结所在,并创新提出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旨在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优势,借助互联网传播范围广、流行度高、渗透度大等特点,发挥其“溶盐于水”的助溶剂作用,让课程思政真正成为学生喜闻乐见、教师乐于开展、实施效果显著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以期为同类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和模式创新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智能+;计算机基础;体育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3)35-0175-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近些年,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先后发布“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指导文件,如:2018年《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若干意见》[1]和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这些文件为各高校特别是体育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践和教学模式改革注入新的活力,不断掀起高校各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的热潮,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课程思政建设教学案例和成果。

2019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智能+”的新命题,强调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赋能医疗、教育、政务服务及生活服务,促进传统产业焕发新的蓬勃生机[3]。因此,体育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如何融入“智能”元素,不断推进其思政建设的智能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社会效益。“智能+”视域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是指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将“人工智能”元素有效融入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设计及实践的各个方面,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当前,国内学者针对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不断涌现,主要聚焦课程思政的理论逻辑、价值意蕴、问题症结及推进路由等方面,而对于“智能+”视域下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较少涉猎。因此,本文针对“智能+”视域下体育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建设进行研究,首先阐述“智能+”对体育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蕴呈现,同时聚焦体育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症结所在,并创新提出体育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智能+”路径,实现体育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的“三全育人”目标,不仅有助于丰富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教育理论体系,也有助于提升体育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智能化水平。

1 “智能+”视域下体育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蕴呈现

1.1 为落实体育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技术支撑

课程思政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各项工作的深度融合,培养德智体美劳诸育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新时代复合型人才。体育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的本质是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的价值塑造,并遵循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不断强化“立德树人”在体育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中的育人根基与内生动力。体育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应立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三全育人”理念,不断优化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资源的配置,达到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思想政治素养的齐头并进。但是,由于课程思政建设方兴未艾且思政体系仍不健全,加之体育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相对繁杂,导致当前体育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实现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效挖掘,如何提升思政元素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机融合,如何实现任课教师思政意识和教学能力的提升等,仍是课程思政建设所面临的挑战,关乎体育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建设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成败。

为破解体育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建设困境,“智能+”为其提供了技术支撑。课程思政是以课程为载体,寓思政元素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三全育人”格局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政教育新生态。“智能+”强调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互联网新技术,革新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其焕发新的生机,这恰恰与课程思政的创新教育理念不谋而合。针对体育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各个环节,“智能+”视域下的各项技术可以给予更好关照。其中,人工智能可为教学对象的潜在特征进行精准画像,进而科学制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并对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进数据的海量存储,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挖掘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效果表现,这些都为体育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提供技术保障。

1.2 为构建体育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教育新生态提供新思路

体育院校是以体育学一级学科为主,涵盖多个二级学科的具有鲜明学科特征的院校,计算机基础是各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为实现各专业的育人培养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体育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建设不是简单贴上思政标签,更不能出现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现象,而要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技能的同时,又能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塑造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体育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课上课下、课内课外的无缝衔接,学校、教师、学生及家企社会的多方协同,构建多方参与、上下联动的教学新模式。

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主要强调教师与学生两大主体的重要作用,忽视学校和家企社会的有效参与,无法形成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新生態。“智能+”视域下,教育主体协同参与,教学过程同频共振,科学构建体育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新生态,打造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智慧化供给、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实时反馈、课前课后思政教学有效互动的思政教育新格局。

2 “智能+”视域下体育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症结所在

2.1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宽泛

精准的教学目标是保证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重中之重[4]。体育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主要侧重围绕计算机作为一项工具来解决专业领域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个维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主要归纳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家国情怀”等重要内容,但对于体育院校的学科特征来说,其目标指向仍然存在宽泛且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诚然,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完全遵循《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重要精神,但没有区分体育院校不同学科专业的内在特质,无法关照不同专业学生的思政价值引领和能力塑造。例如:体育院校的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等专业的课程思政目标与其他专业有着明显的不同,“科学伦理、生命价值”应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目标,体现该专业学生的学科特点和培养内涵。因此,如何精准设定体育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提升目标的适应性与个性化水平,这是课程思政建设推进过程中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2.2 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主题较零散

系统科学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是育人成才的内在需求,是实现体育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育人愿景的重要基础[5]。通过分析体育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主题零散问题仍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为思政教学主题不凝练、组织不科学、叙述不深入等现象。例如某体育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案例中,教师在每一章节的课程思政主题都包含科学精神、团结协作、职业道德和家国情怀等内容,这不仅导致相应的教学资源种类繁杂,也使思政教学体系结构零散,进而导致课程思政教学重点不突出,育人效果不理想。另外,关于“职业道德”主题的阐述过于宽泛,导致支撑的思政教学资源指向性不强,思政主题空洞零散,无法满足课程思政教学的育人效果。

2.3 课程教师思政教学能力不足

课程思政建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6]。体育院校計算机基础课程教师作为思政教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其思政建设水平直接决定着该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高低。计算机基础作为体育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主要遵循基础理论与体育各领域应用相结合的思想,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梳理体育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相关研究发现,课程思政教师能力存在以下不足。首先,任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淡薄。囿于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建指导文件尚未出台,任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意识不足,认为课程的思政建设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导致设计的教学案例质量良莠不齐。其次,部分教师面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建设主题时,缺乏有机融合思政元素“溶盐于水”的能力,出现计算机基础课程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现象。

2.4 课程思政评价机制不健全

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评价机制是推进教育战略转型的关键环节和内在要求,对于激发主体动力、形成育人合力、营造良好氛围具有积极的意义[7]。体育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仍不完善,反映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仍不健全。目前,课程缺乏明晰的思政考核指标体系,缺乏精细的考核指标与激励措施,导致课程教师思政教学动力不足、投入有限。例如某体育高校针对教师思政建设考核多以领导和同行的主观评价为主,缺乏客观定量评价,无法达到课程思政建设的良性循环。同时,针对学生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也较粗糙,尽管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但评价中对于思政教学目标中的内容支撑度不够,评价中仍偏重课程的理论传授和计算机实践技能,忽视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和思政素质培养,大大阻碍了课程思政建设的“三全育人”效果。

3 “智能+”视域下体育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路径

3.1 精准设定体育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针对体育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目标宽泛的问题,精准设定一个导向清晰的思政教学目标十分必要。“智能+”视域下,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能够提供多维智慧化辅助。如构建体育教育专业的思政教学目标时,需要从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专业认证相关要求出发,并结合社会就业岗位的现实需要,在思政建设纲要的范畴下制定专业思政教学目标调研问卷。在教育专家、用人单位、任课教师及学生代表的多轮问卷基础上,采用数据挖掘、可视化技术、知识图谱来构建专业思政教学的核心目标体系,定量刻画目标中各部分的关联强度,为课程思政教学的后续开展提供依据。通过“智能+”的植入,最终确定体育教育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理想、师德规范、中华体育精神、团结协作精神”。

3.2 智能组构体育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主题

“智能+”时代具有尊重人性、跨界融合、重塑结构的时代特征,如何让融入思政之“盐”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之“汤”味道更加醇美自然,沁学生之心脾,育德行之无痕,需要科学合理使用“助溶剂”,促成思政元素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深度融合,这就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内在特征进行智能组构。体育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对象涉及全校所有学生,加之他们个人知识储备的局限,课程思政教育主题供给的针对性不高。“智能+”视域下,基于教育目标、学生特征、教育内容特点的差异化分析基础上,智能推荐个性化、分层次的思政教育主题,通过智能推荐算法按照学生的个性特征,采用其喜欢的形式适时推送给学生,既满足教育目标的需要,又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3.3 打造体育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智慧化App

针对课程思政教师教学能力不足问题,应提升其思政育人的主人翁意识,将“能力引领、价值塑造”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诉求。同时,打造体育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智慧化App,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及5G技术实现教师、管理者、学生及家企社会的多方参与,形成课程思政育人合力、大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另外,利用App便捷性、实时性、可互动的优势,灵活开展优质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培训和资源共享,并针对教师的不同学习特征,智能推送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不断建构教师思政育人的理论逻辑,进一步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使教师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先生”。而且,通过App的打卡获取学生不同时空的思想和行为状态,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潜在问题,并进行实时有效的干预,化解学生的消极情绪和思想困惑,切实有效提升面向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思政教育实施效果。

3.4 构建体育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智能化评价机制

如今,教育大数据已经伴随着课程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不仅包括课堂教师讲授和学生参与的音频视频资源,还包括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课下活动信息,以及教学管理者收集的相关数据。海量的数据资源为体育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教育大数据的深入挖掘,构建智能化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摆脱传统单一粗放式的评价模式,将评价贯穿于思政教育的全过程,确保评价的智能化、科学性、准确性。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抓取学生思政教学中的海量信息,挖掘学生们潜在的学习特征,从而了解学生的关注焦点、学习轨迹和行为模式等,再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实时获取学生的学习画像,为教师提供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客观呈现。同时,教师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反馈,明晰自身在思政情景创设、思政教学设计等教学环节中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优化思政教学方案,为进一步提升思政教學实效奠定坚实基础。

4 结束语

体育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发展背景下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是落实“三全育人”根本任务的应然之路。但由于体育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建设仍存在诸多症结,阻碍其思政育人的可持续推进。然而,随着“智能+”的逐步落实,体育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建设迎来了新的视角和契机,为其思政改革的不断深入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向。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EB/OL].(2018-04-26)[2023-04-07].http://www.gov.cn/xinwen/2018-04/26/content_5286036.htm.

[2]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15)[2023-04-07].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3] 新华社. 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EB/OL]. (2019-03-05)[2023-4-7].http://www.gov.cn/premier/2019-03/16/content_5374314.htm.

[4] 张洋,张泽一,魏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特性、实践样态与行动方略[J].体育文化导刊,2022(3):104-110.

[5] 董翠香,樊三明,高艳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确立的理论依据与结构体系建构[J].体育学刊,2021,28(1):7-13.

[6] 赵继伟.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目标与方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3):175-180,188.

[7] 崔正贤,马万利.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功能效用、问题症结与着力方向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2(11):82-89.

【通联编辑:王 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