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马小琴,周恺,张钦礼,黄孝
(池州学院,安徽池州 247000)
2017 年6 月新工科建设“北京指南”指出:“在新工科建设与实践中形成一批示范成果,建设一批多主体共建共管的产业化学院[1]”。教育部2018 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实施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项目,以项目建设促进转型改革。建设一批行业企业共建共管的现代产业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2]”。2020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出台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经过4年左右时间,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重点是应用型高校,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关于开展首批现代产业学院申报与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现代产业学院是践行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4]”。由此可见,现代产业学院是培养新工科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新载体,也是应用型高校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政策引导下,各高校特别是应用型高校积极推动建设多方协同育人的现代产业学院。
池州学院作为省属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校紧抓新工科建设契机,积极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产业需求,开放办学,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协同育人机制。自2016 年学校入选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以来,与中科曙光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校企共建曙光大数据学院。截至2019 年9 月,校企联合培养“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学生300余人,初步形成了双编师资团队,联合开发多个行业应用,积累了一定的产业学院建设经验。为进一步实现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精准匹配,助力区域数字经济快速发展,2019年10月,依托学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成立大数据现代产业学院,整合多方资源探索服务于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精准匹配、跨域融合的人才培养新路径,努力将大数据现代产业学院打造成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创新创业等“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载体,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高效衔接。
围绕安徽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行动方案(2022—2024 年)》[5],紧密对接安徽大数据产业发展和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学生职业胜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构建“四维”协同育人机制。协同完善“四链融合”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共建大数据专业集群、共同优化“四位一体”的分层分类课程体系、共建师资双向流动机制、共同拓展“产学研”多元化平台及共建产业学院管理运行保障机制等六项主要举措,将大数据现代产业学院打造成“五位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共同体。
1)构建“四维”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四链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聚焦数字经济大背景下对大数据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建立“四维”协同育人机制。“四维”即校地企共建、校企共融、校内共培、校外共助的协同育人机制。其中,校地企共建的现有单位有学校、池州数据资源管理局、池州统计局和中科曙光、池州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校企共融是指学校与数据公司的深度融合;校内共培指校内多学科、交叉专业共同培养;校外共助指由校外领域专家共同协助。围绕大数据产业链“基础支撑-数据服务-数据融合应用”布局,设立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等理工结合、工工交叉的大数据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将校内教育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理论知识、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相融合,促进大数据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融合(如图1)。
图1“四链融合”大数据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围绕大数据全产业链,共建大数据专业集群
从大数据产业新业态出发,紧密围绕大数据产业的“基础支撑-数据服务-数据融合应用”的全产业链,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实行理工结合及工工交叉的方式,“四维”协同构建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大数据专业集群,促进专业的集群式发展。深入分析大数据全流程产业链对应的人才链要求,大数据人才需具备统计学、数学、计算机三大学科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同时还需具备分布式计算、数据挖掘、统计分析、大数据开发以及创新思维等综合应用创新能力。因此依托计算机、统计学、数学三大学科,以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为核心,改造现有的网络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统计学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构建大数据专业集群。根据大数据产业链上的岗位(群)要求,重新设定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以及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基于大数据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关键环节对大数据专业集群内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四维”协同重塑大数据专业集群内各专业的建设标准,优化课程体系,实现大数据教育链与大数据产业链的有机融合。
图2 大数据专业集群
3)优化“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在大数据人才培养“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基础上,以大数据产业复合型创新人才供给为要求,与龙头骨干企业共建“数理基础+工程技术+科技创新+职业素养”的“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整合多方资源,通过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探索大数据行业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以大数据为核心的理工结合、工工交叉、工文融合的专业特色。由大数据龙头骨干企业参与,依托学校大数据行业优势和技术资源,深挖大数据行业中的典型案例,构建匹配大数据行业需求且前沿的课程体系;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共建为抓手,为企业孵化多个创新科技团队,学生在项目实际需求推动下进行案例学习与实践创新。校企双方根据产业发展需求优化课程体系,组建研发团队建设新型一流课程、优质教材及教学资源库。目前已建成数据可视化技术、信息处理与大数据技术等一批大数据一流课程及Hadoop 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大数据导论等一批优质教材;依托学练一体化教学平台,聚集专业教学资源、企业优质真实案例资源,为学生提供持续更新的在线教学资源及在线教学实验环境,实现学生学习、练习、答疑、实训一站式服务,营造虚实协同的实习实训环境;校企共同开展大数据科技攻关及融合课程的资源开发,以技术创新成果反哺教育教学;同时创新评价方式,比如项目路演等,邀请领域专家参与课程考核评价。
4) 共建师资双向流动机制
为促进产业发展与人才技术进步,构建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教师教学双向互通的协同办学体系和合作机制,建立政校企专家、师资互聘的机制。学校与企业共同组建了由博士、教授、高级工程师等构成的二十余人的混合师资队伍,共同开展产学研合作。校内专任教师不定期地参加由企业组织的行业培训,目前有十余名专任教师参加了行业培训并获得相应证书,并持续保持教师队伍知识、技能的常态化更新。
5)拓展“产学研”多元化平台
紧抓安徽省数字经济优势,积极与地方政府和龙头企业对接,依托池州市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池州市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培育校企联合创新团队,努力打造校地企共建、产业共兴、氛围共创的高级别研发中心、创客实验室及大数据研究院。通过校企项目研发,促进学生从创意到产品,强化学生创新、设计、开发、管理和市场转化的综合能力;通过创客实验室促进课程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及毕业设计的孵化,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依托大数据研究院共建研发团队,共同对大数据产业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及项目联合研发,形成主要以学校研究开发为主,大数据龙头企业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研发体系,增强大数据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6)共建管理与运行保障机制
首先,成立由校政企多方代表组成的大数据现代产业学院管理委员会,负责对产业学院办学中有关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课程建设、“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重大问题进行审议、决策、检查、指导、咨询、监督和协调。管理委员会设立主任1人,副主任2人,委员若干人。管理委员会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会议。
其次,大数据现代产业学院依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成立大数据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委员会,设立院长1名,由产业学院所牵头的二级学院院长兼任;副院长1 名,由企业方人员担任;兼职管理人员1 名,由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计算机专任教师担任。大数据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委员会负责产业学院研究、规划建设、组织实施及日常管理工作。
最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我校未来开展的重点工作之一,学校对合作产生的校方费用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产业学院建设,以及合作企业的技术与资金支持,皆为产业学院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
池州学院大数据现代产业学院构建了“四维”协同育人机制,依托各级教科研服务平台,实现了校地企多方资源共享和大数据产教深度融合,取得了一定的专业建设成效。一是教育教学改革成效较明显。近三年获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立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 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6 项,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各1 个,建有7 门省级一流课程、1 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校企合作出版教材8部,其中省级一流教材1 部,校级优质教材2 部。二是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明显提升。近三年学院获批50余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120余次,其中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省级一等奖2项、“挑战杯”省级一等奖1项;学生积极参加行业认证与考证,有160余名同学通过工信部人工智能、大数据方面的职业资格考试,有10 余名同学通过了华为HCIE专家认证、60余名学生通过HCNA、HCNP认证、10 余名学生通过注册信息安全专业人员——渗透测试工程师CISP-PTE认证。三是毕业生就业质量及社会认可度高。根据麦可思-池州学院近五届毕业生跟踪情况调查,大数据专业集群相关专业一次就业率居学校前列,考研录取率9%左右,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超70%,学生的就业满意度达80%,用人单位满意度90%以上;从学生流向地区来看,近50%的学生留在安徽,江苏、上海与浙江分别占到18%、10%与7%,其中88%的学生工作在华东地区。用人单位对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认同度较高,对毕业生表现满意程度较高,对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生能力吻合度评价满意程度较高,对本专业毕业生在11条毕业要求上的达成度有较好的评价,认为毕业生有能力或者经过自学有能力胜任更高一级的工作。同时,大多数单位认为池州学院大数据毕业生应用能力较强,对用人单位的忠实程度高,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及扎实的专业技能基础,能够很快完成单位所交付的任务并获得很好的职业提升机会。
学院拥有1 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 个省级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客实验室、1个省级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紧密对接大数据行业、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实际需求,校企共建池州市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池州市人工智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池州市物联网技术研发中心等平台,校企共同投建总值为2 000 余万元大数据硬软件平台,拥有大数据超级平台核心系统等9个服务平台。近三年校企共享的知识产权授权20余项,软件著作权20余项;为30余家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科技服务,解决企业技术问题40余项,签订横向项目10余项,校企联合开发了3个行业应用项目。
学院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得到教育部发展规划建设中心、省教育厅的支持。VIP(垂直整合项目化)教学体系2021年成功入选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优秀案例,池州学院大数据现代产业学院项目获省教育厅立项,校企联合开发了校园一卡通大数据可视化、学籍认证、教工管理系统等相关项目,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围绕安徽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行动方案(2022—2024年)》,聚焦安徽大数据产业发展及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升学生职业胜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提出了“四维协同,六个共同”的池州学院大数据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策略。通过构建“四维”协同育人机制,协同完善“四链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建大数据专业集群、共同优化课程体系,共建师资双向流动机制、共同拓展产学研服务平台以及共同完善管理运行保障机制等六大举措培养高素质新工科人才,有效破解了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的不匹配问题。依托大数据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基础,继续深化产学研融合,持续分析大数据产业链全周期,动态调整大数据专业集群,紧密对接区域大数据岗位(群)要求,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拓展产学研服务平台及完善管理运行机制,站在跨领域协同、多学科交叉、跨界融合发展的大平台上提升大数据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成效,促进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