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院校Python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

时间:2024-05-04

殷玲玲

摘要:基于当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不断深入,这使得Python语言课程得到了一定完善,高职院校为全面调动学习者学习主动性、激发其学习热情,充分引入了多种教学方法,全面优化了课程体系,迎合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本次研究首先阐述了Python语言课程教学现状,而后提出了Python语言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策略,最后提出了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实践。希望此次分析可以切实激发学生学习Python语言课程的兴趣,进而提升高职院校Python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Python语言;混合式教学;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2)19-0169-03

Python语言属于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该语言形式简洁、高效,容易学会,在现代社会人工智能、大数据开发、自动化运维等方面广泛应用。为培养出更多的优质计算机专业人才,很多高职院校将Python语言课程设置在了计算机类专业入门语言。通过此课程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计算机编程思维的形成,进而逐步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为学生日后步入工作岗位提供了良好基础。由此可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Python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Python语言课程教学现状

1.1 缺乏对学生主体特征的重视

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整体文化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缺少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由于其本身社会实践少,所以,并不了解企事业岗位,未来社会人才需求等内容,就业观还未形成。此外,一些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对Python语言课程的学习不够重视,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而另外一些学生本身学习能力强,又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性,可以教师课堂教学进度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所以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不能得到满足。Python语言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并未切合学生主体特征,在课堂教学计划、教学阶段性成果反思等方面还不够完善,严重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1]。

1.2 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

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将Python课程作为程序设计的入门语言课程,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语言,可在课程设计上,并未全面地考虑学生刚接触的诸多因素,课程开设时间短,教授的知识缺乏连贯性,导致学生还未全面了解Python语言课程,已经完成了入门学习。此外,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侧重于理论知识讲解,对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匮乏。致使学生所学知识很难应用到实践中,这对其日后学习其他知识带去很大影响。

2 Python语言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策略

2.1 优化课程体系

Python课程体系的优化,需要建立在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基础上,而后充分与行业、企业、社会人才需求等方面进行对接,明确通过Python课程的培养目标,即促使学生掌握扎实的Python编程基础知识,确定好这一整体主线后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计中,为了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提升开发小型项目的能力,教师所讲的知识点要做到清晰、明确,知识点之间要相互衔接,进而帮助学生初步构建知识体系,这为日后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打好基础。其中线上资源,主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基础性、简单的理论知识,而重点、难点知识则要在课堂教学中解决,引入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等方式,循序渐进,借助有效的项目实战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性,提升学生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2]。

2.2 创建个性化学习资源

Python课程中涵盖了大量的知识点,其中一些知识点较为抽象、难懂,学生学习起来会遇到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全面整合教学资源,构建开放性课程,充分利用动画、情境等方式,制作知识点视频以及课件,降低知识点理解难度,以此来激发学生Python语言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此种开放式教学资源,实现了个性化学习,有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随地地学习。此外,为进一步提升學生解决问题能力,可以通过丰富题库、作业、考试等内容,而后在线上设计一些在线讨论、答疑等形式,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此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了解、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优化后期教学方案,提升教学效果。

2.3 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线上线下混合式主要就是依托于互联网,实现校内在线开放课程,充分迎合了“互联网+教育”。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Python课程的开展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降低知识难度,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Python语言课程教学,主要以班级为单位,这样有利于开展项目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构建翻转课堂。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改变以往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如问题式、讨论式、引导式等,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内化,实现个性化学习。

例如,采用翻转课堂形式,教师可以建设校本Python语言课程资源,而后根据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资源,实现“学习前置”,引导学生利用资源进行课前预习,并通过合理设置课前引导问题,帮助学生明确课前学习方向、目标[3]。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问题,对此,让学生做好记录,并及时反馈给教师,为教师后期讲解提供参考。而后,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任务驱动教学法,将学生合理分组,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应当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启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通过课上学生进行编程实践的过程,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难点、重点问题,此种混合式教学,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效率,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认知。

2.4 完善教学质量评价

从高职院校以往教学质量评价看,教师是评价主体,并且评价方式主要以考核为主,方式非常单一,并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综合学习能力。而采用多种方法的混合教学模式,有助于构建出一种立体化、多元化、过程化的较为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实现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评价学生,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一方面,在线上教学平台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内容布置作业,在这些作业题目中要涵盖Python课程的知识点,同时,要按照难易程度进行合理划分,还要注意题型的丰富性,如单选、多选、判断、填空、程序编写等。学生线上完成知识点学习后,自主进行课后作业,或者做一些针对知识点的测试题,而后提交,教师给出反馈。此种教学评价不仅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多方面的限制,同时,也使得教师教学工作更具高效性。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中,无论是任务驱动教学还是项目式教学,教师都要随时记录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合作意识等情况,将其纳入日常表现评定中,为后续综合评价提供参考。

3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程实践

“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了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的出现与应用,更是提高了Python语言课程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Python语言课程在实际实践中,教师可以充分引入本校“智慧职教云课堂”这一混合式教学平台,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创新Python语言课程教学形式,丰富内容,在革新教学的同时,也充分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升质量。

3.1 实施案例

基于智慧职教云课堂下的Python语言教学,主要实践过程中包含三个阶段:课前知识预习、课中知识内化,课后加强巩固。以“字典”这一节知识为例,在该智慧职教云课堂平台上的Python编程基础课程,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线上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利用课前时间,自主化学习。主要的学习目標就是,初步了解字典具体的应用场景,明确字典的概念、创建、访问方法等,可以有效利用字典处理成对数据。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汇总出现的问题,而后带到课堂上,教师集中讲解字典处理数据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任务驱动”,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完成“通讯录管理系统”案例,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字典对数据的处理。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而后一同制定出实践方案,相互协作完成案例。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同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先在组内互评,而后小组间进行互评,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的评价,借此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增强沟通表达能力。在课后,教师可以与学生在智慧职教云课堂平台上在线讨论,为学生答疑解惑,进一步扩充知识,进而起到巩固学习的目的,提升学生知识掌握能力。

3.2 实施效果

本次教学实践中,通过智慧职教云课堂平台数据显示,98%的学生都可以按照线上平台教学流程完成学习任务。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得Python语言编程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为进一步获取到学生对此种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反馈,教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方式,反馈显示,大多数学生都非常喜爱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应用了智慧职教云课堂平台,发挥了互联网的优势,极大地丰富了课程学习资源,这对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起到重要作用,此种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真正意义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对Python语言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对学生日后学习产生了积极影响[4]。

通过实践,足以证明了改革后的Python语言课程,更好地满足了学生学习需求,与此同时,也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而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师生交流有了增进,学生在兴趣驱使下,增强了学习Python语言的主动性。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教学模式,也进一步优化了学生学习模式,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能力方面都有所提升。可见,在高职院校Python课程教学改革中,应当积极推广并应用多种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同时,也助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顺利进行。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时期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出现与应用,对计算机语言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多,高职院校需要抓住机遇,积极改革Python课堂,构建出符合人才培养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全新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入“任务驱动”“项目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计算机知识,提升程序设计思维,掌握具体方法,并能够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成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闫绍惠,张金达.“课程思政”背景下《python编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数码世界,2020(11):169-171.

[2] 杨纪争,任越美,赵莹.“课程思政”理念下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探究——以《Python程序设计》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24):108-109,111.

[3] 闫绍惠,王新文,李战军.“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Python语言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2(2):50-53.

[4] 梁晶,陈中元,张永宏,等.基于Python语言的“网络攻防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5):48-50.

收稿日期:2022-04-05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示范课项目(课程:大数据语言基础(Python)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