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区域分割局部主成分分析及其应用

时间:2024-05-04

张萍 朱卫坪 陈晓峰 郭靖 马培勇

摘要:局部主成分分析计算本征数维需要遍历样本,时间成本较高。文章提出一种改进算法ADLPCA,将样本空间分割为多个区域,通过计算分割区域的主元维数得到本征维数。在UCI数据集和流程工业能耗数据集上的试验表明,ADLPCA在计算效果与LPCA相媲美的情况下,可以显著地降低计算耗时。

关键词:区域分割;本征维数;局部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2)17-0078-03

流程工业在智能制造和工业4.0的推动下不断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发展[1]。工业的信息化,集散控制系统使用,实时数据采集,为流程工业提供了高维数,多尺度基础数据。从数据挖掘信息,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智能监控、分析、优化,成为流程工业的关键任务之一。流程工业大数据的维度比较高,比如一套常规化工生产线数据采集点从几千到十几万不等。数据维数超过20,就会引起“维数灾难”问题[2]。降维技术,是解决维数灾难的主要方向,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降维算法,如主成分分析、非负矩阵分解、因子分析、 奇异值分解、独立成分分析等[3]。

降维算法把高维数据投影到低维空间,必然会造成信息损失,因此降维研究的难点是寻找高维数据的本征维数,以减少信息损失,同时又避免保留过多维数导致冗余计算[4]。最早的本征维数算法是局部主成分分析LPCA(Local Principle Analysis)[5],该算法原理简洁、实现方便,成为目前使用最多的本征维数估算方法。研究人员基于局部主成分分析改进出更多的算法,如从数据集均值中心进行局部区域搜索[6],引入折棒分布(Broken Stick Distribution)维数估算准则[7],拓展到非线性场景[8]等,以解决更多细化场景的应用。

局部主成分分析存在一个突出问题:计算本征维数的过程需要遍历全部样本,这导致其存在缺点:在数据集上耗时较久,且样本密集区域对计算结果影响较大。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将样本划分成若干区域,用区域数据进行训练,可以得到更快的训练性能。比如,先用K-means聚类算法将样本集划分为多个区域,在子区域训练KNN分类器[9],用固定半径超球分割样本集,再用超球区域训练KNN分类器[10-11],基于网格样本密度进行区域划分实现流式数据聚类[12],根据划分的子区域特征数量阈值提高特征提取效率[13]。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区域分割的局部主成分分析算法ADLPCA(Area Division Loca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具体地,将数据集划分为若干子区域,然后计算每个子区域的局部主成分分析,最后加权计算本征维数,由此提升本征维数的计算效率,并降低数据密集区的权重影响。

1 局部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把高维数据投影到低维空间:给定一个数据集,先对数据集进行中心化,再计算数据集的协方差阵及其特征值,保留最大的若干特征值,并计算这些特征值对应的单位特征向量,把数据集投影到这些单位特征向量,即得到数据集在低维空间的坐标。

局部主成分分析,对每个样本的局部临域做主成分分析,获取局部邻域的主元维数,然后根据主元维数计算数据集的本征维数[14]。

设数据集[S={Xi}],其中[i∈{1,...,N}],[Xi∈Rc]。局部主成分分析算法步骤如下:

步骤1:设定主成分阈值比率[t],设定邻域参数[δ](如果是球形邻域,[δ]为球半径,如果是K近邻邻域,[δ]为样本近邻数)。

步骤2:[Xi]为样本,令[i=1],根据[δ]查找[Xi]的局部邻域内样本,设有[Ni]个样本,记为[Si={Xi1,...,XiNi}]。

步骤3:对[Si]进行中心化,计算其协方差阵以及所有特征值,把特征值从大到小排列,第一个特征值是最大的,设其为[λmax],然后用这些特征值除以最大特征值[λmax],转化成归一特征值:[λi1,...,λij,...,λiNi],其中[λi1=λmaxλmax=1]。

步骤4:求级差[Δλij=λij-λij+1],其中[j∈{1,...,Ni-1}],遍历[Δλij],把第一个大于阈值[λmaxt]的[Δλij]对应的[j]记为[di],是该样本局部邻域的主成分维数。

步骤5:令[i=i+1],如[i

步骤6:令[dδ=1Ndi]表示邻域参数为[δ]时的本征维数。

步骤7:减少[δ]值,返回步骤3,继续执行算法,直到[dδ]收敛到一个稳定数值,记为[d],为数据集的本征维数。

2 区域分割局部主成分分析

提出一种区域分割局部主成分分析算法Area Division Local Principle Analysis(ADLPCA):给定样本集,对每一个样本,查找其K个近邻样本;选择一个样本,把它和它的K个近邻样本组成一个子区域,然后将加入这个子区域的所有样本从样本集中删除;其他的样本也按照上述过程进行处理,直到形成所有的子区域;对所有的子区域做局部主元分析,计算主元维数;根据所有子区域的主元维数计算本征维数。算法详细步骤如下:

步骤1:设定近邻数K,主成分阈值比率[t],子区域样本数比率[r]

步骤2:设数据集[S={Xi}],其中[i∈{1,...,N}],[Xi∈Rc]。

步骤3:[i=1]

步骤4:在样本集[S]查找[Xi]的K个近邻样本,记这些近邻样本组成样本集[Bi]

步骤5:[i=i+1]

步骤6:如果[i

步骤7:[i=1]

步骤8:将[Xi]和[Bi]组成样本集[Ci],计算[Ci]和[S]交集[Di=Ci∩S],如果[Di]包含的样本数大于等于[rK],则[Di]记为一个有效的子区域,同时从[S]删除[Di]包含的全部样本。

步骤9:[i=i+1]

步骤10:如果[i

步骤11:记所有的子区域为[D={Di},i∈{1,M}],其中[M]为有效子区域的数量。

步骤12:i=1

步骤13:对子区域[Di],进行中心化,设子区域的样本数为[Ni],计算其协方差阵以及归一特征值[λi1,...,λij,...,λiNi],其中[λi1=1],记最大值为[λmax]。

步骤14:求归一特征值级差[Δλij=λij-λij+1],其中[j∈{1,...,Ni-1}],遍历[Δλij],把第一个大于阈值[λmaxt]的[Δλij]对应的[j]记为[di],是子区域的主成分维数[di]。

步骤15:[i=i+1]

步骤16:如果[i

步骤17:记[d={di}],[i∈{1,M}],计算[dK=1Mdi]是近邻数为K时的主成分维数。

步骤18:减少近邻数K,返回步骤4,继续执行算法。多次循环。直到[dK]收敛到一个数值记为[d],为数据集的本征维数。

3 实验数据与分析

试验数据来源于UCI[15]的4个数据集,分别是Banknote Authentication(Banknote),Breast Cancer Wisconsin Diagnostic(Wdbc),Iris,Page Blocks Classification(Pageblocks)。这些数据集的属性都是数值型。研究本征维数不需要使用类别信息,去除类别信息后,Iris为150个样本4个属性,Wdbc为569个样本30个属性,Banknote为1372个样本4个属性,Pageblocks为5473个样本11个属性。4个数据集的所有属性值均做归一化处理,以消除属性数值的不同取值范围对试验的影响,归一化方式如下:

数据预处理后,配置ADLPCA算法的参数。ADLPCA有三个参数:区域分割近邻参数K;主成分阈值比例[t];子区域样本数比率[r]。为充分研究K参数的影响,对所有数据集,按照样本总数的30%,29%,...,1%的比例递减取值,如果遇到K不为正整数的情况,则根据四舍五入的原则将其调整为正整数。主成分阈值比例[t]按照经验取0.05,也就是说,计算时,按照最大特征值的0.05倍为阈值。子区域样本数比率[r]按照经验值取0.6,进行区域分割的时候,[K]为当前轮次的近邻参数,如果候选区域的样本数小于[rK],则放弃该区域,选择下一个样本进行区域分割。用LPCA算法与ADLPCA做对比试验。LPCA有两个参数,近邻参数K;主成分阈值比率[t]。这两个参数的设定方式与ADLPCA是相同的。

实验采用计算机配置:CPU:Intel i7双核 2.80GHz;内存:16G;操作系统:Windows 10(64位)。

表1给出ADLPCA和LPCA的运行时间。从运行时间而言,ADLPCA耗时大约为LPCA的十分之一,说明ADLPCA在效率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原因在于ADLPCA只需要计算分割区域的局部主成分维数,LPCA需要遍历全部样本计算每个样本所在邻域的主成分维数。如Pagelocks数据集,在参数[K=129]时,分割区域数量是76个,只需计算76个分割区域的PCA,而LPCA需要计算5473个样本近邻区域PCA。

图1~图4分别给出了ADLPCA和LPCA的本征维数试验结果。横坐标为参数K从大到小的递减迭代序号,纵坐标为这些K值计算出来的局部主成分维数。从图中可以看出,ADLPCA的计算结果与LPCA的计算结果具有一致的趋势,可以得到几乎一致的本征维数。LPCA的曲线更为平滑,原因在于其计算是通过对全部样本的邻域主成分维数取均值实现的,样本数量比ADLPCA的分割区域数量大得多,因此其曲线必然更为平滑。高维数据集的本征维数显著更低,比如Wdbc数据集样本维数为30维,本征维数约为10.3维,Pageblocks数据集样本维数为11维,本征维数约为3.4维,表明高维数据嵌入在低维子空间上。低维数据集的本征维数跟样本维数较为接近,Iris数据集和Banknote数据集的样本维数均为4,本征维数也几乎接近4。

4 流程工业能耗数据降维分析

流程工业生产环节多、工艺复杂,智能制造和工业4.0为流程工业提供的基础数据。按照传统方式进行数据分析,会面临较高的成本。比如,对若干个环节进行组合分析,需要根据工艺以人工统计每个测点的工艺特性,又比如对电、燃气等能耗进行分析,需要确认不同计量仪表之间的总量和分量关系,然后再进行综合处理。实践表明,灵活组合测试数据,计算其本征维数,然后再根据本征维数进行降维,再做后续机器学习分析,是一种高性价比的方案。

以某化工厂的有功功率能耗分析为例,研究其本征数维问题。对该化工厂进行数据收集,统计到304个测点,测点形如“TLHG5C010100401ACP,I段进线有功功率”,“TLG3B020100601ACP,3P-24A贫甲醇泵有功功率”等。每个测点记录不同工艺环节的有功功率,所有测点每五秒记录一次读值,选取5000个数值,时长共计约7个小时,覆盖典型的工艺工况。对数据进行归一化预处理,生成304維数据集,每维有5000个数值。按照第4节的参数,用ADLPCA和LPCA对该数据集进行本征维数计算,计算结果如图5所示。ADLPCA运行时间7.63秒,LPCA运行时间68.40秒,ADLPCA具有较大的节时优势,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与LPCA近似的结果。有功功率数据集的本征维数约在2.3维左右,表明大部分测点记录的是彼此独立工艺环节的有功功率,然后再汇集到少数功率总表。

5 结论

针对局部主成分分析LPCA遍历样本导致的效率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区域分割的改进算法ADLPCA。试验结果以及在化工能耗数据处理上表明,ADLPCA在计算效果与LPCA相媲美的情况下,可以显著地降低计算耗时,同时也说明区域分割策略在本征维数计算上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柴天佑,刘强,丁进良,等.工业互联网驱动的流程工业智能优化制造新模式研究展望[J].中國科学:技术科学,2022,52(1):14-25.

[2] 薄树奎,李盛阳,朱重光.基于统计学的最近邻查询中维数灾难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6,32(21):6-8.

[3] 张煜东,霍元铠,吴乐南,等.降维技术与方法综述[J].四川兵工学报,2010,31(10):1-7.

[4] 宋怀波,何东健.面向精细农业的高维数据本征维数估计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0,40(S1):104-110.

[5] Bennett R.The intrinsic dimensionality of signal collections[J].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1969,15(5):517-525.

[6] Fukunaga K,Olsen D R.An algorithm for finding intrinsic dimensionality of data[J].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1971,C-20(2):176-183.

[7] Cangelosi R,Goriely A.Component retention i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ith application to cDNA microarray data[J].Biology Direct,2007,2:2.

[8] Chen C K,Andrews H C.Nonlinear intrinsic dimensionality computations[J].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1974,C-23(2):178-184.

[9] 胡元,石冰.基于区域划分的kNN文本快速分类算法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2,39(10):182-186.

[10] 赵忠帅,张公敬.改进的KNN快速分类算法[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7(4):39-43.

[11] 郝卫杰,王艳飞,胡敬伟,等.基于超球区域划分的改进KNN算法[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0(1):85-90.

[12] 于翔,印桂生,许宪东,等.一种基于区域划分的数据流子空间聚类方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4,51(1):88-95.

[13] 孙浩,王朋.一种基于区域划分的改进ORB算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20,46(9):1763-1769.

[14] 刘建.高维数据的本征维数估计方法研究[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

[15]UCI Machine Learning Rpository[DB] https://archive-beta.ics.uci.edu/ml/datasets.

收稿日期:2022-02-10

作者简介:张萍(1981—),女,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云计算、实时数据库、大数据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