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周立前 文志强 王玲
摘要: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新经济形势对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计算机类专业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中加强计算机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建设,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该文从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建设目标和思路、建设方案以及主要举措三个方面着力提升教育中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突出人才培养特色,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提升。
关键词: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18-0191-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1 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1]。2015年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是继211工程和985工程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又一国家战略,是对创新型发展战略有力的支撑。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地方高校如何在计算机科学与技術专业一流本科建设中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对于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
2 建设思路与目标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9-2020)》精神,依托院士工作站、省重点实验室,遵循“兴趣引导、项目驱动、创新引领、自主实践、多方协同”的指导思想,立足“开放性、创新性、实效性、长期性”的工作思路,探索与企业深度融合的“金字塔”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长效创业保障机制,引入专业工程认证和企业用人标准制定校企联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案,围绕方案构建联合人才培养平台,具体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确定一个目标。中心建设必须遵循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发力点,转变教育观念、完善培养机制、更新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改革和完善激励师生机制等具体措施,激励教师积极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把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摆在核心的位置。
2)调动两重积极性。在中心建设过程中,通过建立导师制、完善教师和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激励制度,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鼓励教师积极吸纳优秀学生参与各项纵横科研课题,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学科竞赛、专题研究、科技制作与发明、撰写学术论文、申请软件著作权和专利,在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通过教师引导与学生主导相结合的机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兴趣,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
3)实施三段规划。突出人才培养的目标性、计划性和长效性。紧密跟踪计算机界最新发展技术开设不同兴趣学习方向供学生选择,对于每一个专业兴趣方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兴趣方向组学习目标,同时依据多年人才培养经验制定为期3年的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在考虑科学性、完整性的前提下,着重考虑培养方法的长效性,强调理论学习、突出实践锻炼、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
3 建设方案
中心将首先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新时期下的计算机类创新创业人才内涵,树立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建设原则,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然后通过改进和完善现有培养模式、教学方法、育人手段和相关保障机制,大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最后通过企业、校友和学校多方反馈评价继续修订中心的培养方案,具体建设方案如图1所示。
虽然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得到了一定的完善,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程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培养系统性差、专业指导教师匮乏等方面的不足。故引入国际流行的“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人才培养模式思路,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提倡创新教育、团队学习和项目引导,倡导在实践中进行人才培养,更符合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和我国大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具体来说包括该模式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3.1 加强综合素质教育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并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多种途径的考核方法比如讨论学习、社会实践、项目实践、学科竞赛等,通过多种方式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提升,逐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3.2以学生为中心
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作为教学改革的前沿,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提出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挖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实现中心的第二堂教育专业精细化,划分出不同的专业兴趣方向供学生自主选择,给予其充分想象的空间及创新的机会。在第二课堂每个兴趣方向按照以老带新、自主管理的方式运行,把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能力相结合,让学生自主挖掘创新创业潜能。
3.3注重因材施教
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探索以项目实践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方案,特色化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既可按每个兴趣方向制定的教学计划学习,也可由指导教师与学生协商拟定个性培养计划,或者参加指导老师的科研团队、研究生团队跟随学习;既可选择该中心项目库提供的研究项目,也可根据个人的研究兴趣自选项目,以个性化的方式开展科技创新创业实践。
3.4强化协同育人
依托学院校已有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大力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协同育人有效提升校内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资源不足,将教学课堂延伸到企业、将教学实践延伸到社会实践,让学生尽早地了解、适应职场;同时通过协同育人平台还可提升校内指导教师实践能力,完善校内创新创业教育的软件环境。
3.5面向可持续竞争力
21世纪经济全球化与人才竞争国际化正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助推下不断加剧,掌握新技术的创新人才备受世界各国的重视,为此培养学生可持续竞争力是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的核心问题。因此要逐步培养学生面对未来社会变化和竞争的适应能力、基于使命和技术的创新能力、推动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行动能力。
4 主要举措
4.1 改善设备设施
先进的实验设备是创新型创业教育的先决根本条件。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将着手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硬件条件建设:
第一,添置先进的计算机类创新创业训练所需设备。在硬件方面主要包括物联网开发模块、5G通信/开发模块以及智能机器人等设备,追踪业界最新技术发展方向不断完善硬件环境,以满足开展各类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的要求。
第二,完善项目驱动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新创业实践的实施需要一个承载体,通过这个承载体可以更好地将创新创业训练的方案落到实处。继续完善项目驱动的创新创业实践支撑平台,不断将企业真实的项目经过标准化和模块化加入平台的项目库和案例库,完善校内人才培养的承载体。
第三,扩大创新创业教育专用场地。在持续建设校内专用创新创业教育专用场地的同时,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将与区域信息类企业、孵化园进行深度合作,为中心的创新创业活动争取更多的场地空间。
4.2 改进教学方法
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扩大,规模快速增长,对高校计算机类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作为培养高素质、高能力、具有持续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的实践教学的地位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已经逐步被高校认可。根据中心制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
4.2.1 健全课程体系
根据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实现线上学习和线下教学联动机制;通过在线学习、网络修学分、翻转课堂教学、教师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制度。
①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习过程
将创新教育纳入整个大学四年的课程教学体系,贯穿于学习全过程。将本科四年划分为四个学习阶段,将创新创业理念按梯度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在每个阶段采用“专业基础+创新理论+创新实践”方式教学,即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及创新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实训项目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实现创新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同时,将科技竞赛和创新活动纳入教学范畴。
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需求导向的专业调整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及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集全院之力打造社会企业创业品牌。建立覆盖全体学生的创业教育机制。通过与区域政府、兄弟高校共建创业教学团队及虚拟教研室,探索校校、校企、校地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成长路径,即创业者、合伙人、普通员工。
4.2.2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社会需求,将真实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实验实训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加强专业间合作,实行“通用+专业+职业”递进式实践性教学,同时在专业基础技能实践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
①搭建创新资源平台
探索建立跨院系、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机制,推进人才培养向融合型转变。搭建学生创新创业支持、服务、发布、统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信息化创新创业资源平台,将平台建设成为汇聚创新创业信息枢纽,充分发挥高校、学生、风险投资机构等参与创新创业信息交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②创建创新创业实训基地
以校内外场地为依托,服务于创业教育。依托校内实训室及实践基地,设立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为学生进行各类科研开发、完成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搭建平台;在校外建好校外实践教育等基地,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学习成长的空间,为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提供展示的舞台。
③开展创新创业竞赛活动
将赛练结合的思想贯穿于团队日常的实践教学与实践活动中,组织团队或个人参加ACM程序设计大赛、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程序设计作品大赛、“互联网+”大學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国家、省、校级的科技竞赛和创业竞赛活动,并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参与竞赛指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发挥学科竞赛活动的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作用,帮助学生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4.2.3 丰富课外活动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开展丰富的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外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潜能和创业激情。
①加强交流、参与科学研究模式
加强与区域内高校、企业合作与交流,通过组织学生赴外参加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拓展学生视野;中心教师承担了大量的科研项目,利用这一优势,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团队中来,参与完成项目开发和研究。教师实际项目研究与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融合过程,能让学生对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对专业有更系统的理解,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掌握研究的方法和程序,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②传承红色精神,助力精准扶贫模式
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努力将***的重要讲话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创新创业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决胜脱贫攻坚相结合,深入了解乡村产业发展情况,并就区域特色农产品种植销售等有关问题结合自身特色项目展开研究,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围绕精神扶贫,积极整合资源,利用高校师资优势,用实际行动投身脱贫攻坚,切实将合作意向转为扶贫实效。
③增强服务社会意识,开展公益教育模式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公益创业教育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和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必将发挥重要作用,中心努力探索出一条以公益活动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之路,增强了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在此基础上,将公益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二者融合机制,培养具有公益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既顺应学生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需要,又为公益创业储备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5 结语
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需要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地方高校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的建设,构建一套完善、切实可行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培养更多的计算机类高素质人才,同时为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建设及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1] 朱先彬.基于“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8(29):59-60.
[2] 别敦荣.一流本科教育的特征与实践走势[J].山东高等教育,2017,5(1):6-14.
[3] 黄福涛.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8):1-9.
【通联编辑:朱宝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