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工科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研究

时间:2024-05-04

陈亚琼

摘要:“互联网+”凭借自身的开放性,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标实现提供新选择。从新工科的发展背景下出发,目的是为工科院校的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优势,对新工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特点和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目前针对新工科大学生的“双创”环境并不理想,根本原因包括缺乏精品课程支撑和“双创”团队的素质不高。为此,从“互联网+”视角切入,让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价值得以凸显,不断为国家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贡献力量。

关键词:新工科;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18-0248-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1引言

“互联网+”让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也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标达成提供助力。新工科大学生肩负使命,是我国科技创新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高精尖技术人才需求量的攀升,针对高校工科大学生的培养也开始发生倾斜,创新创业能力的强化作为这一群体综合能力的具体反映,工科院校要发挥自身作用,积极推进“互联网+”与双创教育的融合,探寻新空间和新思路。

2新工科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特点分析

结合当前新工科院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情况,从“互联网+”的视角出发,就创新创业的特点进行分析,方便后续的研究展开,为优质工科大学生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2.1专业知识精尖化

从工科院校的自身特点出发,发现工科专业本身的专业性、科技性、应用性较强,特别是一些高校的优势工科,无论是科研环境还是师资力量都有显著优势,基础雄厚,发展迅猛。在新工科院校建设的大背景下,工科院校的发展特色鲜明,即便是和综合性的高校相比也并不逊色。对于工科院校的大学生而言,这一群体在高中阶段的理工科学习基础良好,在进入到工科院校之后则接触到更专业化的成长空间,知识储备、动手能力、实践技巧都得到强有力的推动,工匠精神和意志品质得到强化,知识的精尖化发展,明确了双创教育的基本方向[1]。

2.2创新创业优势化

在“十三五”的攻坚阶段,创新渠道的战略目标开始向高校倾斜,高校要发挥自身的人才培养价值,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融入学校的发展当中,积极对工科院校的大学生开展双创教育,透出学科的自身价值与独特优势,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空间与环境。创新创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工科院校的积极政策、创新活动和基础平台等方面,新工科院校已经将关注点倾斜到双创教育层面,并在积极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便捷优势来推动双创教育的创新实践,为学生成长提供必要支持[2]。

2.3 扶持政策重点化

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视角出发,政府部门对该目标的重视程度较高,并结合地方实际积极推动该目标的达成,高校作为参与主体,开展双创教育至关重要。作为优质工科人才的培养摇篮,高校要在政策扶持的基础上,摸索创新创业的发展空间,尝试从“互联网+”视角出发,为双创教育实践指明方向[3]。

3新工科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现状

新工科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的构建,虽然有其自身鲜明特点,但也出现了一定的现实问题,影响“互联网+”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的价值呈现。对问题的归纳与总结,方便围绕“互联网+”探索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途径。结合实际情况的调查,发现问题如下。

3.1 缺乏精品课程支撑

从大部分工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发现大部分学校都开设了相关课程,用以来增强人才的综合素养,对创新创业有充分认知。但结合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调查,发现内容单一问题普遍存在,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进一步细化,发现创新创业教育依旧是围绕工科内容展开,对于其他知识类型的重视度不足,导致工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虽然特色鲜明,但与市场对于工科人才的基本需要还有一定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精品课程很难搭建。从课程内容出发,宏观上工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为主,微观上指导学生掌握创业知识、技能与方法。但不可否认的问题是,目前工科院校的大学生创业能力有限,创新意识不高[4]。精品课程要发挥支撑作用,目前缺乏精品课程支撑的问题存在,并不利于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长远发展。

3.2 “双创”师资团队的综合素质偏低

新工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对师资团队有着严格的要求。学校提高对双创教育的重视程度,师资团队的建设能够帮助双创教育有效推行,让双创教育的价值凸显出来,在根本上为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发现新工科院校的双创师资团队的综合水平有限,所能够提供的教育内容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之间还存在显著矛盾。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便捷性,成为当前的难点所在。与此同时,高校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空间,除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团队之外,学生各类社团的组织和创设团队的创建,都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直接反映。但目前工科院校的创新创业团队的建设普遍面临困难,缺少资源支持和专业指导,导致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创业空间受到影响,对学校的双创教育的推进造成阻碍[5]。

4 新工科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培养体系构建策略

4.1 从智能化视角导入,紧密围绕市场动向

从智能化的发展视角出发,尝试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便捷性,让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得以搭建,为新工科大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在该背景下,新工科大学生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储备的情况,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迈入到新时代。从市场环境来看,当前的“5G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快速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张,自然对于优质工科人才的需求量攀升,工科院校也纷纷开设相关专业。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工科院校在课程结构上的创新为优质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必要条件,但也要从智能化的角度切入,让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方向得到推动与转型升级,如针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而言,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可以引导这一群体利用软件编程完成App的开发,开启手机App的创业之路。结合市场的发展和热门行业,如智能取快递App、运动类App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大学生的创业选择[6]。而对于机械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可以投身到智能机器人的制造和研发上。大学生根据自身专业知识储备,学校提供支撑,开展对口的专项创业创新教育工作,打破传统的双创教育模式,让这一群体可以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结合热门产业的發展去探索创业创新的新渠道。工科院校搭建创新创业培养平台,激活大学生的主动性,让创新创业培养体系更具灵动特征。

4.2突出线上线下一体化,突出双创教学价值

对于新工科院校而言双创教育的价值不容小觑,但从课程方面的调查也发现双创教育的课程覆盖面有限,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的展开,无法体现双创教育的价值。为此,要尝试打造围绕双创教育的线上线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带来的广阔教育空间,让线上线下内容更完善。从线上的角度出发,工科院校的线上教学实践,要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满足学生的碎片化学习需求,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上的节约教育成本,让精品课程可以为学生服务,打造更多学习机会。例如,可以通过线上平台的开放性,组织和打造专業名师平台,让有关于创新创业的相关经验可以在平台充分展现,既方便工科大学生的使用,也为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支撑;“线下”的教学空间,要围绕创新创业培养的侧重点提供资源方面的支撑,让广大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资源,拓宽实践空间,激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紧密围绕市场需要去积累创业经验[7]。线上线下的一体化教学整合,主要是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层面的资源共享的过程,要发挥出资源整合的优势,为学生成长提供必要支持。

4.3以信息化为突破点,打造双创服务平台

新工科院校要在新时期找准定位,持续为双创教育的发展提供必要支持。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便捷渠道,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得到推动。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创设创新创业孵化园,以学校资源的支撑和资金的支持,使得创新创业孵化园可以孵化出更多的优质产品,为更多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的养成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还需要学校发挥出自身的主导作用,积极与周边的企业和单位达成战略合作,提供更多创业创新的空间和平台,让广大学生获得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以多元的服务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双创教育的服务平台的开发,是新时期创新创业的侧重点,及时的跟进服务,摸索创新方案,对人才的成长有重要意义[8]。

综上所述,新工科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把握明确的方向,让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凸显出来,使得大学生的成长空间得到拓展,为学生成长提供必要支持。“互联网+”视角下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的建设,可利用的资源较多,要抓住这一发展契机,培养更多对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优质人才,展现出新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价值。

参考文献:

[1] 卢敏欣.“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20(6):150-152.

[2] 曾雅楠.新时代高职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研究[D].赣州:江西理工大学,2020.

[3] 石华.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及培养路径研究——以驻保高校为例[D].保定:河北大学,2020.

[4] 肖为,李梓颖.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模式体系构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23):15-16,19.

[5] 毕然.“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实践[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31):153.

[6] 单柏,吴潮,程银波.基于“互联网+”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移动互联网专业教学模式研究[J].营销界,2019(43):272-273.

[7] 李章维.“互联网+”背景下在校学生创新创业体系构建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22(5):33-35.

[8] 梁华,王莎,唐佳.“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电子商务,2019(10):84-85.

【通联编辑:梁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