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蒋月红
摘要: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时教育理论中重要问题,20世纪末,重新整合课程与教学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模拟电子技术是机电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内容晦涩难懂,本文在阐述了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与教学整合的基础上,阐述了具体教学模型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课程;教学;整合;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模拟电子技术》传统教学模式分析
1.1教学内容复杂,概念抽象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包括二极管及其基本电路,三极管及其基本放大电路以及差分放大器与多级放大器等。其中二极管、三极管的基本电路是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重点,但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以及具体运用等内容抽象,在工程应用中,当分析具体的电路时,学生一般难以快速识别图纸、分析性能。因此。这部分教学内容略显复杂,对学生学习掌握要求较高。
1.2教学方法不合理
模拟电子技术理论内容多、杂。课时少。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一般采取板书、PPT式的一灌到底教学方法。一堂课下来,学生写满厚厚的笔记。但理解不通透。由于课程编排的缘故,若学生一周上两次课,等第二次课时第一次课的内容往往有遗忘。而实训课在理论课结束一段时间后进行。学生缺少连贯的学习氛围。容易导致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失去兴趣。
1.3实践教学环节笼统,不合理
模拟电子技术在工程中应用丰富,但是由于课时编排较少,教学大纲中仅在中级工考核时电子排故实训中焊接OTL功率放大电路,声控开关电路。
2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2.1课程与教学的分离
课程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日益单一化,制度化,都以教科书,课程标准等形式出现,这样一种制度化的过程也是课程与教学分离的过程。将原本内在联系的世界分成对立、机械的两部分是课程与教学分离的实质。课程与教学分离的根源有:1)社会制度的等级对立性质;2)现代社会科学唯科学主义盛行和科学对世界的全面控制;3)技术理性。
2.2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课程与教学的统一起源于杜威的连续性原则,其主张“实践兴趣”为核心,即兴趣是课程与教学整合的主体,整合之后课堂不再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课这样单一的交流形式,而是转变成,教师与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共同再创作的一个动态过程。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也在不断地变革。不断的生成。
3《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与教学整合的方法
在课堂情境中,教师需对对课程内容进行现场“创作”。不同于纸质创作,这是一个动态的、未知的过程。通过有机整合,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空间。而课程与教学整合的方法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包括课程内容的整合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的整合方法。
3.1课程内容的整合: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增强学生可接受性
3.1.1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增强课程内容可读性
以章节为单位,《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对应的具体实训项目为载体,各项目分为理论部分、实训部分、学科融合部分知识点解析。
从理论的角度,以理论为基础,结合实物以及实验,让理论的内容更形象、更深动。例如常用半导体器件这一章节,理论课上以介绍常用二极管、三极管的原理、特性为主,同时选取普通二极管、发光二极管演示通电效果,录制视频上传在线教学平台。教师在讲解时可以利用这一资源。
从实践的角度,结合具体的知识点,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建立初步的课程应用框架。比如在多级放大电路这一章节中,项目内容为单稳态触发器的焊接,项目素材主要包括:图纸、焊接步骤、测试步骤、通电调试步骤几个内容,学生在实践中观察现象,从现象去分析电路图原理,教师结合学生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再将理论内容进行巩固、强化。
从相邻学科角度出发,通过研究、收集各分支学科知识,及时整理编入教材,适当介绍。比如多级放大电路这一章节,可以穿插《數字电子技术》的内容,由数电中555定时器同样可以构成非稳态触发器,结合数电里面的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科目之间的关联。比如在运算放大器这一章节中,可以插入《电路基础》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运算放大器在电压比较、峰值检测等方面的应用。
3.1.2增强学生的可接受性,提高课堂效率
课程整合除理实结合外,还要解决课程内容与学生接受性之间的矛盾。课程内容按照章节为单位,每个章节设置一个项目。项目的内容、趣味性以及实际应用都是课程整合的重点。
基于学生的需求,加强内容的选择。职业学校的宗旨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基于这一目标,《模拟电子技术》这一课程的项目内容选取以实用性、通俗易懂为主。通过项目主要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加强课程的趣味性。比如在综合应用这一章节中,设计焊接光感传感器,学生完成后亲自检测所焊传感器能否正常工作,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目标感、成就感。培养他们对课程的兴趣,是项目选取的关键。也是课程整合的重要部分。
基于社会环境要求和人文素材,加强课程的教育性。一直以来,《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生僻难懂是学生最直观的感受,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适当增加人文教育,比如让学生搜集“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由来”“模拟电子技术有关的社会热点”等。让这门课程更加多样化。
3.2教学模式的整合:以学生为主体,分层实施教学
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内容整合之后,项目中的理论部分、实训部分、学科融合部分结合具体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本文主要介绍三种教学模式:分组教学、一带一路式教学、点对点教学。
分组教学模式贯穿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按照每组3-4人,将全班分为若干组,理论课程中,课堂中的互动、课后收集资料都在小组中进行。实训课程中,教师以小组为单位,逐个进行演示、讲解、评分。
一带一路式教学,主要用在实训课程中,实训中,学生按照步骤进行,但是往往进度差距大,部分同学已经完成、另一部分还刚刚开始。此时教师不能兼顾。针对这种情况,采用一带一路式教学,小组内,设置组长,小组教学中,教师逐一讲解,所有步骤讲完之后,学生在操作时遇到各种故障,此时,教师集中对组长进行授课,由组长再去指导组员,若组员不明白,且组长也不能解决,则可举手向教师请教。这种方法,在保证了课堂效率的同时,也培养了一部分学生解决问题、协调问题的能力。
点对点教学,主要用在实训部分和学科融合部分,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实训中,一部分学生提前完成了项目,教师可酌情增加难度,让这部分学生在原作品的基础上添加新的元器件,观察效果。学科融合部分,教师布置课题,学生搜集资料,有疑问或想深入学习可一对一联系老师,获取信息。
4《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模型设计
4.1以基本放大电路为例教学设计内容体系
教学设计以“解放兴趣”为核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确定基本放大电路是《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基础课程,关注学生问题探究、问题解决、理论知识实际应用的能力。基本放大电路的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除了从知识的认知角度考虑外,应从能力、职业素养的角度去确定课程教学目标。2)学习者特征的分析。这一课程对应的学习者是中职三年级的学生,基本放大电路的课程学习需要中学基础物理知识。而职校学生普遍物理基础薄弱。职校生的认知、情感、社会等特征都会对学习过程产生影响。通过学习者特征分析,从而调整教学设计的难点。3)教學环境的选择。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环境由三部分组成:教室、机房、电子实训室。多元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从理论学习仿真测试、电路板焊接。完整的掌握这一课程。4)教学资源的设计。要求模拟电子技术中放大电路的教学设计必须包括:丰富的教学资源、完整的教学策略、丰富的互动活动以及完整的评价体系。5)教学情境的创设。课前的微课上传、作业布置、课中小组讨论、自评互评等丰富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2教学设计中学习活动的组织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其中学习活动包括教师活动设计和学生活动设计。教师活动以引导为基线,在任务引入阶段采取抛锚式教学策略,将模拟电子技术中非稳态触发器的功能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现象,从而进行思考实际制作电路板所需要的元器件、焊接方法、测试方法等。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进行任务布置。任务实施阶段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小组合作模式下,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先在小组内互相学习,教师进行分组答疑再集中答疑。学生活动包括:互助合作学习策略、基于资源利用的学习策略等。学生在任务分析和任务实施阶段,小组合作,主动猎取认知对象,进行信息交流处理等。在任务实施阶段采用交互式学习策略,小组进行头脑风暴,教师辅助等攻克课堂难点。整体教学结构如图1所示。
4.3教学效果评价
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由两部分组成,包括学生作品评分表、学生学习过程综合评价表。学生作品评分表由教师打分,综合评价表分为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分三项组成。具体内容采用“四维”能力考评,全面考查学生的差异性、个体陛。
四维能力考评包括:专业能力、个人能力、表达能力、社会能力四个部分。如图2所示,其中专业能力主要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工作质量和速度;个人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专注力、接受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主要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能力;社会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在小组内的配合程度,遵章守纪程度。四维能力的考查主要通过现场一个教师对一组学生的问答方式进行。这种方式,也能很好的反应学生的临场反应能力,对他们以后的工作面试也有帮助。
5总结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以“解放兴趣”为核心的课程整合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的学习环境,使得教学由一灌到底转变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交流。学生的主体性在课程整合中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对模拟电子技术这门课程产生学习兴趣,本次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很大的提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