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互联网+思政教育”:新时期研究生管理的新思路

时间:2024-05-04

摘要:近年来,研究生的数量与日俱增,在带来优质人才储备量提升的同时,也使得研究生的管理工作面临严峻挑战。新时期,如何做好研究生的管理工作,则需要把握“互联网+”带来的便捷优势,探索思政教育新模式。本研究以此为核心,从当前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弊端着手,明确互联网+思政教育对研究生管理的有效性,并提出管理策略,为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探索新方案。

关键词:“互联网+”;新时期;研究生管理;思政教育;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34-0132-02

1 概述

新时期学校思政教育工作备受关注,也带动了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围绕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和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如何运用“互联网+”带来的便捷优势,丰富思政教育模式,成为研究的主要议题。新时期研究生管理的新思路,要把握重点,顺应新时代的新思想,抢占网络主阵地,让思政教育工作“活”起来,研究生管理工作“高效”起来[1]。

2 新时期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弊端分析

新时期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已然成为高校要关注的焦点问题。处理好思政教育与研究生需求之间的关系,对研究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意义。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新时期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单向灌输“说教”模式的针对性不强

做好研究生管理,思政教育本身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从新时期的实际情况出发,思政教育还面临着一个相对尴尬的局面,主要表现为思政教育依旧在以单向灌输“说教”的模式为主,造成研究生对思政教育出现厌烦情绪,缺乏必要的互动和沟通,成为摆在新时期研究生思政教育面前的难题,也是教师要去妥善解决的问题。由此可见,研究生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存在问题,主要是针对性不强,无法满足研究生的基本需求,造成研究生的管理效率低下[2]。

2.2 纯粹知识性内容的累积难以有效转化

受制于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思政教育工作多依赖于教材和相关教育书籍。虽然这样“死记硬背”的方式较为枯燥、单一,但能够实现一定知识量的积累,在不断的内化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3]。但要注意,新时期纯粹性的知识内容的累积,所能够发挥出的作用十分有限,如何以多元的方式优化思政教育环境,打破传统以理论知识为核心的内容,成为要考虑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单纯的理论知识内容,很难实现知识的有效转化,研究生的管理工作会出现断档情况。

2.3 被动的任务执行方式终归纸上谈兵

思政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关乎研究生的德行与综合素养,想要在短期内达成目标很难实现。但在今天,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依旧存在着“纸上谈兵”的情况,虽然在以“立德树人”为主要目标,但照搬的模式依旧是本科生的思政教育模式,研究生在被动执行中,很难深层次的感知思政教育的价值和管理方案的优化[4]。

3“互联网+思政教育”对新时期研究生管理的价值

思政教育关系到新时期研究生管理的有效性,对研究的品行和道德都有着直接影响。互联网+背景下,为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的模式,即“互联网+思政教育”,该模式的形成,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便捷优势,打开思政教育的大门,拓宽思政教育的工作空间,为研究生管理提供保障。

3.1 传播渠道多样性

“互联网+”背景下,思政教育模式不再是单纯的说教、枯燥的模式及内容,而是朝着多元化的方向演进和发展。如当前很多高校都已经开设了网络公众账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并开始尝试去利用这些平台开展思政教育等相关工作,推送与新时代新思想相关的内容,具体如先进的个人事迹、模范标兵、党建活动等一系列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能够有效完成对信息的筛选。并且研究生可以通过平台完成互动与交流,使得思政工作的开展更便捷。传播渠道的多样性,为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新载体”[5]。

3.2 资源内容丰富性

传统的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依托的核心主要是以理论课堂和理论教材为主,内容方面较为单一,难以适应研究生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资源内容的支撑作用不明显,限制了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互联网+”背景下,资源共享成为新时代的新特点,如何发挥出资源的有效性,要借助平台的信息传播便捷性,使得研究生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新知识和新能量。通过资源共享,思政教育的价值将被充分展现出来,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互联网+思政教育”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凭借内容的丰富性,将对研究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影响[6]。

3.3 交流过程便捷性

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核心主题包括思政教育課程、研究生和思政教育的主体,加强这三者之间的沟通有效性,才能够发挥出思政教育的效果。在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当中,这三者之间的联系程度不高,造成沟通不畅,很难就某一个思政教育的要点展开细致、深度的剖析。而如今在信息交流环境逐渐得到优化的今天,借助互联网的便捷特征,辅导员可以做好对于研究生的有效管理,并在沟通中了解研究生的实际需求,为思政教育拓展新思路和新模式,最终达到“因材施教”的目标和要求。

4 新时期研究生“互联网+思政教育”管理的开展思路

新时期研究生“互联网+思政教育”管理的开展思路,要有这明确的政治立场与方向、弘扬时代的主旋律、依托平台完成主阵地的建设并建立互动机制,最终形成一个系统的框架,为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条件。

4.1 确定明确的政治立场与方向

思政教育工作在新时期备受关注,特别是针对高、精、尖人才开展的思政教育工作,更是重中之重,也是新时期人才发展的根本保障。***总书记曾对思政教育工作做出过明确的指示,如何把握思政教育工作的核心,确定明确的政治立场与政治方向,则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要点。例如,近期开展的“学习筑梦”的活动,旨在弘扬红色文化与红色精神。在该时期,延大研究生工作部微信平台则开通了“筑梦路上”板块,定期推送以主流思想为核心的内容,让研究生可以了解什么是中国特色,正确认识自身使命和历史责任。对于研究生思政教育的主体,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的精准把控至关重要。

4.2 弘扬时代主旋律

“互联网+”背景下,网络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网络本身带给人们生活和学习的便捷,但也造成了信息的传播可控性出现问题,不良信息内容,极容易对当代的研究生产生消极的影响,一旦判断力缺失,将造成这一群体迷失方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有效性,努力成为弘扬时代主旋律的基础平台,使得研究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得以健康成长。具体是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对网络的核心价值进行具体明确,并从根源上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对网络资源的妥善运用,弘扬时代主旋律,利用更多正能量的事迹来开展思政教育,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说,对于当代研究生而言,管理的有效性展现,对网络资源和信息的有效控制显得十分关键,弘扬时代主旋律,使得研究生成为新时代的接班人[7]。

4.3 依托平台实现主阵地建设

作为研究生管理和思政教育的主要平台,学校要发挥出主阵地的优势,依托特色网站建设,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能够依托平台的优势,实现主阵地的建设和打造。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高校要借助网络平台的便捷性,通过问卷发放的形式,及时的获得当代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健康状况、关注热点问题等多方面的内容,从而做到“知己知彼”,针对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教育,为思政教育的开展有效性、针对性提供坚实的保障。如2016年,延边大学研究生工作部则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开设了校内的微信公众号,并在其中设立了不同的功能平台,分别有咨询服务、校园文化和专题园地等,并定期为研究生推送思政相关的信息内容,使得研究生的工作、学习都得到有效的支持,依托平台极大地丰富了思政教育的空间,新旧模式的更迭,带给研究生以良好的学习体验,打破传统“说教式”思政教育模式的弊端。

4.4 建立互动机制

想要做好思政教育工作,则需要因势利导、按部就班。特别是在“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的探索中,更需要稳步推进。导师在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中,要承担起自身的职责,明确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以这样的方式优化思政教育模式,与研究生建立一种良好的互动机制,通过社交平台等,保持与研究生的实时沟通。并就时事政治,与学生开展激烈的讨论,既能够激活研究生对于政治内容的关注度,更能够树立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互动机制的建设,必将发挥出有效性,使得研究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道德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

综上所述,高校传统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很难满足新时期的新要求,要借助“互联网+”带来的便捷性,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和研究生的成才规律,积极的抢占网络的主阵地,用以开展思政教育相关工作,确保思政教育工作“活”起来。

参考文献:

[1]胡艺凡.高校研究生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合模式探析[J].智库时代,2019(29):106-107.

[2]杨戴竹.通过思政教育推动研究生文化自信的思考[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9,36(6):44-46.

[3]杜佳麗.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对新时代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影响[J].中国农村教育,2019(14):20.

[4]卢婧.浅析研究生思政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J].教育现代化,2019,6(37):229-231.

[5]秦玉娜.互联网对于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意义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7):40-41.

[6]岳新峰.大数据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3):96-97.

[7]孟祥韵.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与研究生思政工作机制创新[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7):77-78.

【通联编辑:梁书】

收稿日期:2019 -10 -12

作者简介:杨洁(1987-),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思想政治教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