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周丽平 周芳
摘要:当前,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研发团队或初创公司以软件产品研发作为创业契机,但是在实际课程中很难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针对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引入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提出实践课程加强创新创业专项教育、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建立长期企业导师教学体系等方式方法,达到打造有系部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的目标。
关键词:软件工程;创新创业;企业导师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36-0178-02
1国内外研究现状
当前,在国家大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掌握核心技术”的政策下,软件行业大步迈向自主化、产业化。不仅体现在软件研发的思路,更是一种将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到其他各行各业中,创新性和创造性是软件产业发展的动力。迎合社会发展,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需要具备实践能力、创新性能力强的软件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各高等院校为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一种能培养创新创业的新工科的教育模式,实现高等院校软件专业人才与社会软件行业需求对接。创新创业教育在发达国家地区研究起步较早,尤其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都具备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政策支持和引导将创新创业的课程引入到高校的教育体系中[1]。国内的创新创业方面的专业教育起步较晚,形成了“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2]、“三螺旋理论”视角[3],将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专项发展联系起来[4]等大量研究成果,使得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在近几年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2创新创业现状剖析
计算机工程系的创新创业教育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适应了国家发展趋势,但也存在可改进内容,从个人角度分析并提出以下几点研究内容:
2.1创新创业与计算机专业教育尚未融合
以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为例,软件工程专业体系结构重点在于培养软件研发类工程师人才,所设置的核心课程包括Java、Java Web、网页制作、数据库等,还需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的课程实训工作,培养的定位是如何引导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软件从业人员。目前很多“互联网+”研发团队或初创公司以软件产品研发作为创业契机,但是在实际课程中很少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本专业的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相关技术,但缺乏对商业模式的敏感性、缺乏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挖掘能力、缺乏将专业技术能力转换为商业公司的能力。
2.2参赛项目缺乏转换为产品能力
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比赛的项目,大都仅仅提卅商业构思和商业策划模式,以文稿的形式参与,过程中研制原型产品。即使确立了商业模型和融资计划,也很难快速投入市场。注意力放在比赛拿奖,但没有建立转换为产品的意识,好的创意无法落实为实物,不能成为实体。
2.3过程中缺乏企业指导老师
在比赛过程初期,由于知识方面的欠缺,对商业流程的不了解,进度一般较慢。通过各种途径查阅资料,对项目方案以及流程加深理解,制作初期的项目计划书。在准备商业计划书时搜索各种资料,不断筛选,加以打磨形成自己的参赛素材,这是一个坚持的过程,考验团队成员的耐心和细致程度。在经过赛前培训后,明确项目的方向和目标,针对项目的问题,以及产品定位,有了更好的认识,在项目中以此作为核心要素进行重点处理。创新点从多维度、多视角进行探索,提出的创新点一定具备国家政策积极导向,能够结合学生专业特长,能够带来一定积极的社会影响力。在商业计划书中所引用的数据一定要真实通过客观存在数据进行分析。
在辩论阶段,成员需要调整心态,以应对多方面的质疑及门槛。受到经验、知识限制,以及资金的困境,对项目的实现造成了阻碍,大学生创业会面临众多未知难题。需要寻求外部的帮助,与企业合伙进行。
3创新创业课程建议
近几年,笔者参与了国家、省、学校等多项比赛,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参与比赛往往从初始的一筹莫展,经历思索、磨合、探寻的过程,使得目标逐渐明确、方案清晰。在课程设定中提出以下建议:
3.1实践课程加强创新创业专项教育
创新创业专项教育中,实践课程能够起到串联思想和付诸实践的重要纽带作用。从现阶段社会发展趋势来看,应当尽可能增加团体实践课程,培育团体协作能力。以团体实践课,促进学生团队管理、成员合作、技术互补、思想碰撞等能力提升。边学习、边实践,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相关专业的实践课程考核标准都以创新创业的竞赛模式完成考核,从考核中择优推选创新创业孵化的项目,提前完成产品孵化。
3.2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
现阶段开设的软件工程课程均具备实践性,并且能够支撑项目实施,比如Java Web编程、SSH架构、SSM框架、移动后端开发、手机APP开发等课程。教师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将学生以团队方式进行任务切分,以团队交付内容为目标,要求各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并设计创新性课题内容。通过每门课程的多次训练,到最后汇总到这些课程的课程设计环节,以模拟创新创业的模式,完成项目的培育孵化过程。学生通过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演练,可以加深每门课程到商业模式的演练,同时可以挖掘课程的创新点与实践性。比如在讲授Java语言中的斐波那契数列环节时,传统的讲解过程为使用数组和递归算法去完成该数列的输出。但是学生对该数列的具体实践应用环节并不清楚,通过查询资料分析,该数列可以应用于拍照、画图、电脑设计排版等方面。学生通过模拟训练,了解到可以将所学的知识算法应用于具体的工艺生产设计中,达到了锻炼分析、解决问题、理论应用于实际项目的目的。
3.3建立长期企业导师教学体系
学校正在实施“一课双师教学”的教育方式,系部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项目实训等过程,邀请了不同企业导师进入高校授课。该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学生受益、教学质量得到提升。企业导师工程经验、项目经历丰富,从实际工作角度补充学生欠缺的知识点,这也正是传统教学中难以达到的效果。从创新创业教育角度来看,企业导师的工作氛围处于市场竞争环境下,必然进行技术和产品创新、模式和理念创新,最终期待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全国发展形势下崭露头角。从企业导师汲取各类创新知识,是高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方式。学校与企业导师采用长期合作方式,能够优势互补,学生获得更多的工作岗位知识、拓宽视野,强化实践能力,增加创新渠道,提升创业成功率。
3.4推动创新创业孵化
成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教师根据课程分化的小组,最终评定成绩较优小组加入孵化团队。形成专业性较强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组织团队重点参加国家级创新创业比赛,同时推动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在校级比赛中踊跃参加,如“互联网+”“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跨考杯”等比赛,在各个赛事中各创业小组获得宝贵的创业知识和创业经验。
3.5激发自主学习创新创业
在系部教学中注重创新创业的多方面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通过专题座谈会、模拟创业、创新创业比赛等多种渠道锻炼学生创业意识。同时,重点关注有市场前景、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项目,积极培育和引导。对优秀团队提供创业指导、软硬件环境、商业化管理,甚至提供资金、办公地点、政府或企业合作渠道、社会资本等便利条件。以主力支持、侧面推动等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实现创新创业。
4总结
本文针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尚未融合、参赛项目缺乏转换为产品能力、过程中缺乏企业指导老师等问题,提出实践课程加强创新创业专项教育、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建立长期企业导师教学体系、推动创新创业孵化、激发自主学习创新创业等方式方法,达到打造有系部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谭见君,严勇.美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及其对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8(20):95-98.
[2]张等菊.“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蕴、策略及路径研究[J].高教探索,2016(10).
[3]余瀟潇,刘源浩.基于三螺旋的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37(5).
[4]毛杰.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6,24(9).
【通联编辑:光文玲】
收稿日期:2019-09-11
作者简介:周丽平(198 6-),女,四川南充人,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数据挖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