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许强 檀明
摘要:产教融合是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通过系统研究产教融合的模式,分析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从顶层设计开始,制定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与企业合作开展特色实践教学,探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有效的产教融合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转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17-0184-03
Abstract: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local universities to transform into application universities, and is also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meet the needs of application talents. Through systematically studying the mode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and analy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reality,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training program and curriculum system should be set up from the top level to meet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and society, the characteristic practice teaching should be carried out cooperating with enterprises, and to explore an effective mode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the training of application talents.
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Transformation;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Talent Training; Practical Teaching
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将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把办学定位转到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 2015年1月22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当前,具备条件的地方本科院校积极推进“应用型”转型发展,主动开展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促进高校的内涵发展和合作发展,逐步成为当下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常态。
1 产教融合的理念与模式
1.1 产教融合的理念
传统意义上产教融合通常是指生产与教育的一体化,在生产实境中教学,在教学中生产,生产和教学密不可分,水乳交融[1],例如德国的“双元制”和美国的“学习工场”模式都属于这一类。而在中国当前的高等教育发展中,产教融合一般包括三个主体:高校、企(行)业和政府,其类型更加丰富、层次更加多样。产教融合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主动与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相融合,与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相融合,从而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
产教融合的三主体特征决定了这种融合一定是多元化主体合作共赢,这种共赢也是产教融合得以实行的重要动力。政府、企业和院校都是产教融合的主体,政府的功能是通过制定政策,为企业与院校之间的合作提供制度上的依据和保障,优化校企合作的外部环境。企业的功能在于制定人才标准,参与人才培养,与院校共办专业,共建基地,共同研发。院校的功能在于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将学校的办学、管理和人才培养环节融合于产业链、公共服务链和价值创造链。产教融合能够提升受教育者与企业岗位的契合度,并降低社会获得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成本,使政府、企业和院校在这一过程中同时受益[2]。
1.2 产教融合的模式
柳友荣等在文献“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3]中提出产教融合的四种模式,分别为产教融合研发模式、产教融合共建模式、项目牵引模式、人才培养与交流模式,其中每个模式下又细分为三个指标内容。四种模式从不同视角反映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进行产教融合的途径, 但彼此之间并不孤立,而是一种相互影响、互为促进的关系。在这些指标内容中,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直接相关的有三种,分别是产教融合共建模式下的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培养与交流模式下的校内大学生在“企业课堂”学习、实习以及企业人员在高校任教。其他指标因素虽然也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例如共同参与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但都属于间接影响。
2 產教融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分析
现在高校的产教融合现状是高校积极主动争取,政府相关部门表态支持,企业行业表态参与,但是由于缺乏顶层的政策制度,没有稳固的利益联结体系,产教融合只能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难以持续[4]。目前产教融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2.1 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缺失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由以“985”“211”为代表的研究型大学、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和以高职为代表的职业院校组成,划分成三个层次。研究型大学在排名、办学经费、影响力、教育质量、学术产出、社会服务、生源、声誉等方面长期处于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心,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新兴产业方面的产教融合基本上被其掌控;同时,职业院校长期直接面向社会职业培养人才,非常重视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毕业生多是具有一技之长的技工或某一领域的工程师,产教融合开展得较好。可见,研究型大学对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人才供给的垄断,同职业院校对产业中低端人才的覆盖,一道对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和产教融合形成了挤占[5]。同时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还想“更进一步”,成为有影响力的地方重点大学甚至是研究型大学,为此在学校发展战略、经费投放策略、教师考核机制等方面向研究型大学“靠拢”。这种定位的缺失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造成了极大的困惑和制约。
2.2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缺乏
由于自身定位缺失和能力的不足,当前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在产教融合上仅仅停留在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等很浅的层面上,缺乏顶层设计,没有形成长远而有效的合作机制,缺乏完整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其具体表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缺少企业的参与,不能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相匹配;课程体系照搬研究型大学课程体系,与学校自身定位不匹配;实践教学体系仅仅停留在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层面,与企业实际项目的系统性要求不匹配。从而造成大量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知识落伍等现象,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有较大差距。
2.2 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积极性不强
由于双方利益的不对等,在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往往处于主动地位,而高校则相对被动。大型企业和高端产业出于自身发展战略需要,会主动与研究型大学开展产教融合,而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面向的中小企业往往过多考虑实际经济效益,合作意愿并不强烈,积极性较低。加之在实际合作过程中,企业还需要考虑实习学生的安全保障问题、实习学生与企业的劳动争议问题以及担心培养的学生给别人做了“嫁衣”,因此宁愿通过人才市场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人员,而不愿意通过产教融合培养新人。
3 产教融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模式探索
为了解决目前产教融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高校从顶层进行设计,明确自身定位,构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中小企业对产教融合中成本投入的担心,高校应设计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工程应用水平,缩小校企之间的差距,加快学生融入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速度。下面以合肥学院为例,介绍软件工程专业近年来在产教融合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探索。
3.1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合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聘请来自企业的高管和高级工程师,共同组建“软件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方案制定经历三个主要步骤:企业调研、确定专业能力要求、构建课程体系。
1)企业调研:专业教研室先后调研了60余家IT企业,既包括本地企业,也包括临近省份企业,如江苏、上海、浙江;既包括大型企业,如科大讯飞、中软国际等,也包括中小型企业。通过广泛的企业调研,梳理出本专业学生毕业后所面向的岗位群,包括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员、架构设计师、软件设计师、程序员、测试员、数据库管理员等。
2)确定专业能力要求:对每个岗位需要的能力进行梳理,构成专业能力要求,例如项目经理需要开发过程控制、项目范围界定、计划制定、风险监控、资源分配、成本管理等能力;测试员需要测试计划制定、白盒测试、黑盒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等能力。
3)构建课程体系:将各个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继续分解成能力要素,然后找出能力要素所对应的知识点,并将相关知识点整合成课程,如图1所示以软件测试能力为例展示课程构建的流程。按此流程完成所有专业能力的分解和整合,从而构建出支撑专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3.2 开展认知实习
传统本科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毕业实习之前的校内学习阶段,基本与社会和企业脱节,只知道完成听课、笔记、实验和考试的课内学习任务,不了解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无法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提前做出规划。为此合肥学院提出在大二与大三之间的暑期,开展为期12周的认知实习。学生进入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专业对口企业,感受企业文化和企业环境,了解企业运作流程和实际工作场景,从而达到“认知社会、认知专业、认知自我”的目的,为后面两年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3.3 模拟企业场景的工程实训
本科生在毕业后往往只具备课本知识和有限的实践操作技能,进入工作或实习岗位后尚需要企业付出高昂的培训成本,且人员的开放性流动产生极大的成本回收的不确定性,这些都导致企业在接收学生实习和应届毕业生就业时的谨慎甚至是抵制。而学生仅靠课内学习,缺少与企业的融合,又无法掌握系统的工程实践能力,从而使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为此合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与企业合作,在大三下学期引入一个综合性实践环节:工程实训。
工程实训模拟企业开发场景,采用双导师制,即:企业工程师+校内教师,学生组建开发小组,利用8-14周的时间,在校内完成一个真实软件项目的开发实训。使学生具备完整的软件系统分析、设计、实现及测试能力;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领域知识;熟悉软件开发技术标准与规范,初步具备项目管理能力;掌握文献、信息、资料检索的一般方法;培养开拓创新精神、交流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初步具备规范的职业素养。从实际操作过程看,校方为参与指导学生的企业工程师发放一定课时费,企业也可以在指导过程中宣传自己,观察和挑选学生,储备所需人才。近年来陆续吸引了科大讯飞、科硕电子、久鼎科技等一批IT企业加入,受到企业和学生的欢迎。
3.4 企业实训
合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是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按照“卓越计划3+1”培养模式要求,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在大四上学期第10周开始进入企业,在真实生产环境和真实项目组中学习、实习和实训,将生产与教学融为一体。为了避免学生进入企业从事简单的“顶岗实习”工作,校方与企业共同组建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每个企业实际情况制定“企业实训阶段培养方案”,指导和规范学生在企业阶段的学习内容,如表1所示(以科大讯飞为例)。
4 应用情况分析与结论
通过产教融合和应用人才培养的改革和探索,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提升,近3年获得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奖项100余项。毕业生就业质量逐年提高,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从分析结果看,剔除考研考编的学生,95%以上进入企业工作,其中52%进入合作企业;92%的学生从事软件开发相关工作;64%的学生在合肥市就业,很好地体现了合肥学院“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
实施产教融合是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重要途径,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有力保障。由于现实存在的各种问题,地方本科院校开展产教融合面临层次较低、系统性不强的困境。为此,在争取政府和企业大力支持的同时,高校应主动“求变”,与行业企业展开紧密合作,从顶层设计开始,将企业和社会的需求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同时鼓励创新,结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开展各种有效的特色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促进产教融合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曹丹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J].天中学刊,2015(1).
[2] 邱晖,樊千.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动力机制及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2).
[3] 柳友荣,项桂娥,王剑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5).
[4] 陈锦山.地方本科院校产教融合转型发展的困境及对策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7(2).
[5] 陈星,張学敏.依附中超越: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