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王聪
摘要:传统的人才培养忽视学生的差异性,弱化了学生对专业的自我选择性,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知识结构趋同,专业思维方式相近,更像“生产线”产品,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尝试构建以学生自主选择为导向,在专业选择、知识体系建构、专业方向发展、专业能力运动等方面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能动性和兴趣,从而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自选择机制;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28-0160-02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精神引领下,近三年来,每天平均有4万个以上市场主体注册登记,相当于每年新增1000多万个。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答中外记者问时说道:“‘双创不仅带动了大量就业,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它也是一场改革,因为它抓住了人这个生产力当中最重要的因素,让人的聪明才智和活力充分展现出来,让大家有改变命运、获得纵向上升的平等机会。”而创新活动必须依托于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作为未来经济发展、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在校大学生将肩负这一重任,推动国家向着“创新型国家”转变。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当前所面临的迫切任务就是急需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国家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人力资源。
1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1.1 传统应试教育造成学生创新意识缺乏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唯分数论,分数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指挥棒,而这样的结果造成学生其他能力得不到培养,更为严重的是造成学生唯权威论,受家长、老师的权威不容挑战的现实环境影响,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思维发展的空间受到了严格限制,随着其年龄的增大,这种影响对其影响越深,造成学生的创新意识缺乏。
1.2 人才培养缺乏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支持不够
由于严格遵照人才培养方案来进行人才培养,我们避免不了“大一统”的现象,即:学生按照统一的模板进行培养,就如生产流程和工艺进行被动的“批量加工”。因此,在课程学习期间,都缺乏学生自我设计和自我选择的机会,其最终的结果将导致培养的学生不管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视野,甚至专业思维方式上都高度趋同,个性化严重不足,造成培养的人才必然是单一化的思维模式,缺乏创新的广度和维度。
1.3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缺失
目前,大学生在创造认知上存在一定的盲区,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个性化、发散性的思维欠缺,更多的是惯性的认同,缺少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勇气。或容易随波逐流,很少有坚持己见,发表不同看法,故对于创新创业停留在浅层次的认知上,无法深入和主动适应。
2 自选择机制的大学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考虑到创新意识培育的渐进性,及个人的自选原则,针对高校传统人才培养路径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革,创新培养模式,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抓手,以渐进式培养为手段,以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前提,构建自选择机制的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实现途径。
1) 通识教育+专业选择教育模式
对于大部分填报大学志愿的学生而言,更多的体现的是家长对于社会上热门专业的热捧,自身对于专业缺乏了解,更缺乏认同,对未来职业的规划不清晰,没有目标性。因此,按照传统方式招生的做法不利于学生正确选择专业,甚至会限制他们的创造力培养和创新潜力的发挥。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目前国内部分大学采取“按大类招生”的做法,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实施通识教育培养,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专业导航和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了解各专业的特点,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发现对专业的认同点,明晰未来职业的方向,能清晰职业规划,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按照各自的意愿选择自己认同的专业,即实现“分專业”,这一方式将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于专业的认知,并将自己的兴趣、职业规划与自身理想最大程度的耦合,从而使学生能在自己喜欢的专业领域里快乐、自主地汲取知识,这将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于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 构建自主学习的知识结构
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精简“必修”课程体系,丰富“选修”课程模块,并加大选修课程学分的比例,即在确保专业核心课程够用、专业拓展课程适应的前提下,给学生更多的专业课程选修的范围,让其能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合适的课程进行学习,从而为其个性化发展打下基础。为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可以采取学分互认、微课、慕课教学平台等方式,进一步拓宽专业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帮助他们构建自选机制的专业知识体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自主意识,克服传统培养模式下同一专业学生知识结构趋同的问题,为培养异质性、创新型专业人才奠定初步基础。
3) 自主确定专业特长方向
做好前期专业调研,从而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好专业发展方向,让学生在后阶段学习中,能够根据各自的兴趣和专业认同方向来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同时,对于专业方向课程体系也参照上面提到的“必修”和“选修”方式进行。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更加关注专业视野的进一步开阔,同时注重该方向前沿信息、热点信息、热门技术的探究。而在课程学习方式上这可以专题讲座、学术研讨、实地调研、研究设计等为主开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教学地点则可根据需要设在教室、实验室、工厂或校外实践基地。学生则根据自身特点,兴趣爱好来自选择专业方向,引导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领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并在这一专业方向继续深入钻研专业问题。通过这一方式的培养,在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自主选择的专业方向上逐步形成较为明显的具有个性化的专业特长。同时,这种方式客观上能有效解决同一专业不同方向领域的分化,最终强化其个体在专业学习上的差异性,并一步步加大区分度,最终培养出“各具特色”的专业人才,这一点,对于未来走入社会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endprint
4) 自主选择创新实践的方式
创新绝对不是纸上谈兵,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也积极增加了各类这方面的竞赛,因此,有效利用好这些竞赛,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还应该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增设创新实践环节,且作为“必修”环节。至于学分的获取,则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譬如发表文章、参加专业竞赛、技能比武、发明专利、实用新型技术等方式来折换学分。还可借助信息化手段,使用类似“创业之星”这类竞赛软件,组织学生进行校内大赛,活跃学生思维,开拓专业视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5) 兴趣协会营造创新思维的乐园
在团委组织下,鼓励学生创设协会社团,并提供场地和支持,让其形成规模,作为专业兴趣培养的孵化基地。给志同道合的学生,提供创新思维交流的乐园,让其在社团中生根发芽,彼此相互影响,互促互进,从而形成团队,形成合力,推动专业领域向纵深发展。同时,鼓励协会开展各类活动,如电器维修协会,可开展学雷锋义务维修活动,营销协会,开展校园以物易物活动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学以致用的文化环境,并让学生在活动中收获自信和成就,让其品味成功的乐趣,激发创新思维。
根据以上途径,构建成分成递进的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又能实现专业由浅入深的发展规律,特别是在设计时,以学生的自主选择为前提,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积累其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的同时,又深化了专业知识体系与结构,形成了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之路,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配套措施
1) 尝试招生制度改革
对专业的自主选择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切入点,为了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可考虑建立大类招生制度,推行新生第一年通识课程教育,并建立健全专业选择制度,为学生选择自选专业提供制度保障。
2) 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调整课时和学分比例,在能完成专业必修知识的前提下,提高选修比率,为学生自主选择提供途径。加大市场调研力度,合理设定专业方向,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发展方向,努力培养异构性的專业学生。
3) 丰富课程资源
为了实现学生的自选择需求,学校必须丰富课程资源。一方面鼓励在校老师开发新课程,丰富选修课门数,为学生提供所需课程资源。另一方面,积极依托信息化技术,引进教学资源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将优质教学资源引入学校,提供给学生学习使用。为其自选择发展提供资源。
4) 制度保障
基于自选择机制的学生创新能力路径实现,需要相关制度来提供保障。例如:学分互认,选课管理,学分认定等问题。
4 小结
本文从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详细分析了造成学生创新能力不强的成因,提出了“自选择机制的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并详细介绍了路径的实现过程,希望能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马广林,尹崇梅,房巧玲.新经济时代下传统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诊断[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3(1).
[2] 王竹泉.大类招生和市场细分背景下会计学专业柔性人才培养模式设计[J].中国会计研究与教育,2009(1) .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