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丁银军
摘要: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信息化教学成为高职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而微课是信息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该文通过分析“互联网+”背景下微课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旨在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互联网+;微课;计算机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28-0193-01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互联网+”已成为当代信息化发展的重点和热点,“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微”事物的不断出现,使人们步入了全新的“微”时代。同样现代教育领域也面临着“微”的同化,其中以微课为代表的全新教育方式被逐渐推广开来。本文将以计算机教学为例,分析在“互联网+”背景下微课在该课程中的应用。
1 “互联网+”背景下的微课及特征
1.1 微课
微课是一种新型教育教学资源,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主要包括了教学视频、教学点评及练习测试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辅助性教学资源,师生可以在线观看微课视频,也可以借助“互联网+”随时随地进行微课学习。
1.2 “微课”的主要特征
1) 教学时间短、内容少
微课的呈现形式比较简单,主要以我们常用教学中的教材重点、难点为主要内容,并结合实践中总结出的学生具体学习和进展情况,以视频、音频的形式进行演绎。传统“时长40-45分钟,内容繁琐、信息量大”的教学方式相比,微课是“时长5-8分钟,内容更加精简,主题更加突出”的课例片段。
2) 主题突出、内容具体
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需要突出的重点就是教学主题。每一次课堂教学,都会配备一个微课的教学视频。而课程视频的制作主题,应与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相吻合,强调在主体、目的、内容三方面的统一性、完整性,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自由、轻松且内容多元丰富的教学氛围及环境,进而不断提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学习主动性。
3) 资源容量小、目的性强
微課视频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且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师生可以登录网络,利用“互联网+”的概念,随时随地下载和查阅我们的微课视频,方便快捷、储存性强,尤其是老师的教案、课件等,学生都可以第一时间在网络进行再学习、再研究,可以更进一步提升教学的延展性和时效性。同时,网络也为老师提供了研究平台,他们借助网络可以迅速查阅教学资料,提高教研水平,为学生开发更有趣、有效的教学形式及内容。
微课教学目的性强,是以教学环节的重要知识点等为基础的教学内容。它为更多有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了更细致的选择,学生们会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情况,重点学习一些自己的知识难点、不足点,从而在计算机学习方面加快学习效率、加深学习记忆、提高学习成绩。
2 微课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2.1 微课的构思、设计与制作过程
微课的制作不同于课件,应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切实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首先,教学内容安排恰当、合理。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分为理论与技能两大方面,而微课通常是针对某一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展开的,因此制作课件时要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操作步骤,课程结束后归纳总结,并给学生布置学习单,告诉学生使用微课的技巧,鼓励学生在学习单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其次,微课教学应立足于教学目标、内容等相关内容及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实际需求进行优化设计,如微课中使用的语言是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知识点选择要精细,划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且将其分割成若干个小知识点;微课程要善于运用灵活多样化的提问策略,以促进学生学会独立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
再次,微课教学过程的录制要掌握好时间、录制环境、录制完后视频的存储容量等等。一是微课录制时间应根据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控制在5-8分钟,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二是录制微课视频存储容量不易过大,为方便学生借助“互联网+”下载微课教学资源。
最后,做好后期制作,确保微课质量。后期编辑是微课程精彩与否的关键,通过后期视频剪辑、整合等改善和抹去录制中的瑕疵,形成完整的微课程,也可以通过软件对声音和图像进行巧妙编辑,使整个画面更为协调,必要时添加一些音乐、动画效果及文字说明等,使微课更加美观,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满足学生个性的需要,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2.2 课堂教学中适时导入微课
根据教学环境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好切入点,适时导入微课程。一是要灵活运用,合理安排导入时机。如在讲授微机组装技术要求和操作要点前,将制作好的有关CPU、主板和电源等安装过程的微课程穿插导入到微机各部件组装操作过程中,便于学生模仿练习和掌握各个知识点的重点、难点。二是注重运用课堂学方式的多样化。视频教学的展示富有前瞻性、趣味性,但是如果一味的只是视频演绎,而不注重教学情境、学生学习情绪,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为了做好微课程,我们需要充分利用情景、问题、案例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学习主动性,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最后,为避免把课堂变成微课的展示,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控制好课堂节奏,适时给予提示,进行引导与点评。
2.3 借助“互联网+”展示微课
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建立微信群、QQ群、微课互动交流区等,并将事先制作好的微课分享到这些师生交流群中,一方面学生可以随时进行网上点播预习,巩固所学知识点,对遇到的难点及问题带回教室,或者直接与教师或者其他学习者在交流群中互动探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另一方面将微课上传至学校教学资源库,可以充实丰富教学资源,供其他教师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卓震强. 浅谈微课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具体应用[J]. 现代职业教育, 2016(23).
[2] 彭继顺. “互联网+”时代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应用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5(2).
[3] 赵超, 薛军, 董成稳. “互联网+”时代的微课[N]. 中国教育报, 2015(7).
[4] 胡同花. “互联网+”时代下的微课教学有效性探索——以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 电子世界, 2017(15).
[5] 贾红军, 徐博文. 高职微课教学资源的开发、设计与应用——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7(7).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