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邓昀 程小辉
摘要:为进一步适应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与发展需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针对桂林理工大学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在课堂教学、课程考核方式、实践教学、教师教学水平、教学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面向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给出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块,并探讨了人才培养改革规划。该方案密切联系学校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提高学校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一些新思路。
关键词:人才培养;网络工程;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大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9-3044(2017)17-0154-03
网络工程专业是2001年由教育部设立的本科专业,这一专业的设立顺应了计算机网络科学的发展,成为了很多院校争相开设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一所学校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高质量网络工程人才的前提和基础,合理而有效地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高质量网络工程人才的保障。
1目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桂林理工大学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信息社会、网络时代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软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富创新”应用型高级人才。同时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多样化的需求,分流培养学术型人才。
笔者所在的桂林理工大学为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一所普通区属高校,经调研目前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主要存在如下的一些突出问题:
1)课堂教学仍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不足;
2)课程考核方法仍以期末考核为主,考核方法相对单一,缺少对学生学习过程和能力的科学评价,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实践教学仍以基础性实验为主,学生自主设计和综合实验项目偏少,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满足创新能力培养要求;
4)课程建设比较薄弱,课程特色不明显,课程资源不足,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
5)教师教学水平不平衡,特别是青年教师教学经验和技巧不足,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待提升;
6)缺乏有效的教学激励机制,教学效果好坏在分配制度中没有完全体现,教师对教学建设重视不够,教师参与教学建设积极性不高。
2面向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针对网络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开展面向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软件工程归为计算机大类,实施统一招生,前3学期实施大类培养,打通基础课;第4学期开始专业分流,接受专业课程教育。
2.1大类人才培养基本原则
2.1.1注重素质,全面发展的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科学建构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举,知识传承、应用和创新并举,形成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教学体系;通过构建优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及有效开展第二课堂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使学生具有适应现代科技革命和社会经济发展变化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基本素质。
2.1.2强化基础,分类培养的原则
推行大类招生,在入学的第一年或一年半打通基础课,构建统一的学科基础课平台;通过专业分流学生进入专业培养阶段,接受专业核心课程教育之后,根据学生自身发展规划进行多元培养分流,满足学生报考研究生、就业创业、跨学科学习等多样化需求,设置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选修课程模块,实施分类培养。
2.1.3突出能力,注重创新的原则
瞄准专业培养目标,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和安排各实践教学环节,将课内实验、课外实验、社会实践、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等各种实践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相互衔接、补充促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撰写科研论文等;提倡基于研究的教学和以探索为本的学习,增加和改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应用研究型课程体系;大力推进创新训练和竞赛活动,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2.1.4自主选择,个性发展的原则
树立学生主体观念,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减少专业总学分总学时,增加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时间;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和选择权,扩展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在培养方案中适度控制必修课程学分,增加选修课比例,丰富选修课程资源,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课,满足学生发展特长、个性化成长的需要。
2.2大类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模块
2.2.1课程体系框架
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素质拓展与创新等五大平台构成。课程体系框架如表1。
2.2.2课程分类与开设
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模块旨在传授学生公共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从业基本要求的训练及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等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通识教育模块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两个子模块。
2)大类(专业)基础课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软件工程组成计算机大类,4个专业应打通学科基础课程,设置能体现学科专业最基础、最核心的共同必修课程,可包括数学类、英语类、物理类、专业导论、C语言等。
3)专业课程
能体现网络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反映网络工程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办学特色的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采用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的专业方向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
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的课程,与课程体系的其他部分(拓展性课程)形成有机的、内在的联系。专业核心课程可开设5~7门,如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字通信原理、互联网协议分析与设计、路由与交换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
专业选修课程模块:由任选课程模块和方向选修课程模块组成。专业任选课程模塊,旨在拓宽和加深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训练;方向课程模块则是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和毕业去向,如就业、考研以及跨学科发展等,分别设置相应的课程选修模块组,供学生选择,提出指导性的学习意见,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路径,实施分类培养。在分类培养阶段,针对学术研究方向的学生,可开设考研数学综合、考研专业基础、考研专业综合课程,理论基础加强课程、研究型课程以及一些本硕贯通课程;针对就业创业方向的学生,可开设丰富且针对性强的就业创业技能类课程。
41实践教学环节
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包括实验、各类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为真正实现分类培养目标,针对学术研究方向学生,着重进行科研创新方面训练,要在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科研实验,提高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比例,开展科研项目实训;针对就业创业方向学生,着重进行职业技能方面训练,设置与之相关的实践类课程,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向实践应用转化。除此之外,在专业实习和生产实习这两类集中性实践环节安排上要根据学术型和应用型培养目标不同而区别设置。
5)素质拓展与创新课程
素质拓展与创新课程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内课外有机结合,通过各种科技创新和素质拓展等实践活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可包含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安全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军事训练与讲座、第二课堂等课程。
3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规划
针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大类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桂林理工大学网络工程专业实际情况,提出以下人才培养改革规划有如下建议:
3.1分析社会需求,优化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国际化视野的高质量网络工程高级应用人才,网络工程本科学生的培养采用“3+1”的培养模式。大一、大二、大三在校内主要完成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学习,大四主要进行实习和毕业设计,这部分学习主要在校外的企业中进行。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有计划地将社会上认可的权威网络工程师技能证书的考试内容,如华为认证,纳入到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课程,使得学生在毕业时候不但获取本科学历,同时还能够考取或取得各种网络工程师证书,从而大大提高学生毕业后直接服务社会的能力和就业层次。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达到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教学目标,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实际工程经验和实际工程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而这恰恰是一般高校师资队伍所欠缺的。因此,必须鼓励专业教师具有到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和经历,同时获得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可以利用本专业与华为共同建立的“华为网络信息技术学院”,与华为泰克实验室、深圳讯方公司建立的校企合作平台,选派教师到华为或其授权培训机构学习,使教师获得华为“数据通信”、“网络安全”、“无线网络”、“存储”等课程的认证证书和认证讲师资格。
另一方面,积极与相关企业联系,使教师能够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中,同时聘请企业的专业工程师定期到学校开设讲座,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和企业文化教学,使学生能够紧跟当前社会发展和学科最新知识。与此同时,注重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使其与教研相互促进,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
3.3加强实验室建设
网络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有“计算机网络”、“互联网协议分析与设计”、“路由与交换技术”、“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移动通信与无线网络技术”、“网络工程设计”等网络类课程以及“C语言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网络系统开发与设计”等程序设计类课程,本专业目前已建有“路由交换”、“网络安全”、“计算机”实验室,已初步具备了核心课程的实验教学条件,但还无法完全满足,因此有必要加强实验室建设。
1)目前“路由交换”、“网络安全”实验室设备台套数不足,一次只能满足一个自然班的教学。而且2个实验室相对独立,即“路由交换”实验室缺少网络安全设备,“网络安全”实验室缺少数据通信设备,无法完成较综合的组网实验,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丰富2个实验室的设备;
2)本专业缺少“移动通信与无线网络技术”、“互联网协议分析与设计”、“网络存储”等核心课程的实验设备,因此有必要加强建设。
3.4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为了保障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专业应与华为泰克实验室、深圳讯方公司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择优选取通过考试的学生到公司实习,参与到具体的网络工程实际项目中,这样可以极大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
3.5加强学科竞赛建设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最佳途径。本专业已建设了“华为网院杯”全国大学生ICT技能大赛、“蓝桥杯”程序设计大赛、“互联网+”创业大赛,在往年的比赛中,本专业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目前本专业正在建设“ACM国际程序设计大赛”、“信息安全”设计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以进一步拓宽学科竞赛的范围,拓宽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途径。
4结论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综合工程,不仅要求人们解放思想,敢于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而且需要相关政策和制度的支撑,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更需要具有奉献精神、敢于探索、敢于实践的优秀教师队伍。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