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最近应台中艺术家合唱团邀约,我前往台中市参加一场总主题为“唱台中的歌,唱咱台中ê歌”的作品发表会和演唱会。歌曲都是择取诗人咏台中地景、建筑的诗作谱写成曲。以此作曲,可谓意料之中,台中自古就有“文化城”的美誉,至今仍保存不少古迹和历史建筑。
台中的深厚底蕴与其开垦史密切相关。台中,意即“台湾的中部地带”,清朝时虽不如“一府(台南)二鹿(鹿港)三艋舺(今台北万华区)”那般开发得繁荣,但也颇具规模,形成了大里杙(今大里区)、犁头店(今南屯区)、四张犁(今北屯区)这三大聚落。
其中,南屯区的犁头店,又堪称台中最早被开发的区域。早年间,为了满足先民的垦荒需求,南屯区开满了犁头、锄头、铁耙等农业耕作的打铁店。街区由此得名。台中人称这里为“台中第一街”,足以想象此地的旧日盛景。据街上的老人回忆,直到上世纪40年代,短短一条街上就有30多家打铁店,生意兴旺,客人络绎不绝。
而犁头店的兴盛,不能不提到一个人——福建漳州人张国。张国是当年施琅的部将,担任台湾北路营参将。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他带了一批福建人到台中盆地,请垦犁头店的土地。张国自为业主,坐收租谷,称此处为“张镇庄”,就是所谓的“官庄”,意思是由文武官员主导招垦的田园。张镇庄的开垦自然而然带动了周边区域,诸如犁头店一带的发展。
以犁头店为圆点,台中的垦拓范围不断扩大。清雍正年间,汉人合资开垦今大里、太平、乌日及台中南区等南部区域。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官府在东部的大墩设立了营汛,守卫一方安宁。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沿着大墩溪流域,当时已发展出热闹的市街。在此期间,由广东人所开拓的大里迅速发展成台中盆地最富庶的地方。
后来,台湾先后爆发林爽文之乱和戴潮春事件,台中地区作为事件中心,一度遭受重创。戴潮春事件也是清代台湾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民变。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因官府镇压取缔天地会,天地会首领戴潮春在现今的大墩地区起事。起事者多为当地有影响力的人,因此,直到次年年末,林文察、丁日健等将领率福建军队相继赴台后,形势才得以扭转。这之后不久,戴潮春便被擒杀。
黄克全参加台中艺术家合唱团新歌发表会。(台中艺术家合唱团/摄)
20世纪初,雾峰林氏家族成员在庭园里合影。
雾峰林家宅邸是全台湾保存最完整、最精致的古建筑群。
在这次作战中立下大功的林文察,是左宗棠任命的兼署理福建水师提督,也正是我后文所要讲述的台中雾峰林家的第五代传人。“台湾十大民宅”名单内,台中一地占了四座,而雾峰林家宅邸是全台湾保存最完整、最精致的古建筑群。
林家园林与宅邸建筑群包含顶厝、下厝与莱园三大部分,从南到北宽300米,总面积达1.1万多平方米。台湾传统建筑研究学者李干朗称赞,雾峰林宅就像台湾清代传统建筑的百科全书,更是一部由木砖瓦石写就的史书。值得一提的是,雾峰林家所有建筑正房一律坐东朝西,林家后人曾表示,这是根据祖训而建——朝向大陆,以此告诫后人不要忘记祖宗和故乡。
雾峰林家先祖林石来自福建省平和县。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林石随族亲一起渡台,在大里杙务农。日后,其子迁徙到阿罩雾庄(今台中雾峰区)定居。到了第三代林甲寅这一辈,林家因为专营樟脑而获暴利,经营范围扩张到阿罩雾圳和乌溪以北地區,成为一方巨富。林家从第四代之后分为两大家:一支以林甲寅长子林定邦为始祖,世代以武将居多;另一支则以林甲寅次子林奠国为始祖,世代出文人。
林文察即林定邦的长子,日后从军,在闽、浙一带征战,获福建陆路提督功名。林文察的弟弟林文明随军,官拜副将。雾峰的乡勇、佃户,先后数千人参加林家兄弟二人统领的部队,以团结善战而著称,为守土卫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林文察的子孙后代,也都秉承了林家的血脉个性和行武精神。林文察之子林朝栋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法军侵扰台湾基隆。林朝栋率领雾峰乡勇2000余人北上,帮助刘铭传坚守狮球岭,其后又在五堵击败登陆的法军。甲午中日战争后,台湾被迫割让给日本,日军攻陷基隆,向台北进军,当时只有林朝栋组织抗日义军,率师北援。后见大势已去,他才迫不得已奉诏举家内渡大陆,誓言双脚不踏上日本统治下的台湾一步。
林家的另一支,是雾峰林家另一大族,其后人也是赫赫有名。林奠国的孙子林献堂,在日据五十年(1895年—1945年)间,成为领导台湾知识分子从事文化抗日运动的领袖人物。林献堂在日据初期,以15岁幼龄,奉祖母罗太夫人之命,带着全家40多口人回泉州避难,17岁时再率全家返台。经此一难,林献堂深知被殖民之痛,立志摆脱日本的统治。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林献堂在日本奈良旅舍中偶遇梁启超,两人因为听不懂对方的方言,便以笔谈。梁启超写道:“本是同根,今成异国,沧桑之感谅有同情……”林献堂向梁启超求教:“我们处在异族统治之下,政治受差别,经济受榨取,法律不平等,最可痛者,尤无过于愚民教育,处境如斯,不知如何而可?”
梁启超将自己的看法告诉了林献堂,他认为今后30年,台湾一省都难以脱离日本,因此抗日者不可轻举妄动,不妨设法结识日本中央军政显要,以牵制在台的总督府,缓和对台的控制。从此以后,林献堂便一直依此方法抗日。1911年,梁启超曾到林家莱园做客,写下许多“莱园杂咏”诗词,使得雾峰林家莱园更加蜚声中外。
“台湾十大民宅”之一摘星山庄。(摘星山庄馆长孙敬婷/摄)
摘星山庄的第一进,入口上方有一“文魁”匾。
“台湾十大民宅”中的另一座代表性宅院——台中摘星山庄,始建者也姓林。修建摘星山庄的清昭勇将军林其中,当年即追随林文察赴福建,太平天国一役又随军入浙,屡建奇功。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戴潮春之乱时,林其中随林文察返台助剿,之后解甲归乡,在今日的潭子区兴建摘星山庄以安享余年。
摘星山庄从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开始起建,直到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才完工,修建了近十年之久。摘星山庄主要由前埕、前厅、正厅、左右护龙、左右外护龙等空间组成。门厅之前是一座半月形的风水宝池和一片竹林,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风水观念的重视。在主体建筑的东南处,还有一座独立的门楼,门楣上有门匾一方,采用交趾陶烧工艺,镶深蓝色字“摘星山庄”。
主体建筑则大体上分为两进。第一进是整栋建筑中最精美的部分。入口上方有一“文魁”匾,在中门左右有“八仙带骑”“加冠锦上花”“琴棋书画”等交趾陶墙堵。另外室内雕饰繁复的抬梁结构和彩绘,将大木结构的机能与装饰的美感发挥得淋漓尽致。第二进正厅内供奉林氏祖先神位。
摘星山庄的外墙砖色红润优美,质地坚硬铿然,墙面各式榫接及阴线雕饰,分布之多,组合之美,堪称全台传统建筑之冠。而利用“红砖丁顺工法”砌成的山墙面与山门,构成错落有致的变化。实地参观此处,无不心驰神往,发思古之幽情。临别前,我伫立檐下许久,且赋诗一首,以表赞叹及存念:
你昂首望天
且欲伸手摘星
不意自己终竟成为一颗星
熠熠地
在超越自然意义的月晕中
象征的一栋屋宇
而后是款步
世纪的款步
穿过一千枚眼瞳
也许是藍色的眼瞳
穿过圆形、方形及菱形
直线的坚持,虚线的委婉
造地上的星图
也许并没隐藏着什么奥间
也许只是为谁的回眸一笑
在雨中娉婷的圆伞盖下
象征的一道彩虹
其中有泪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