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晓楼
虽说时间已过去了三个月,可一提到中国画在世界艺术之林的影响,众人依旧对画坛大家周韶华先生的作品在俄罗斯国度引起的轰动而津津乐道。
彼时,已入仲秋。“天人交响——周韶华作品展”作为2014年中俄文化年唯一的美术展览项目成功在俄罗斯国立东方艺术博物馆开幕,为期一个月,引来众多市民和游客的注目观赏。此次展览共展出周韶华先生的47幅中国画杰作,分为“大河上下”、“天地风情”、“高原壮歌”、“戏曲人物”四个篇章,涵盖了艺术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2014年整个的艺术创作历程。
开幕式上,俄罗斯艺术科学院主席佐拉布·采列捷利诚恳热情地评价说,周韶华先生的画展让我们看到了他几十年来坚持不懈的艺术探索,他的作品充分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带给我们全新的视觉体验,让人可以感受到诗歌、音乐以及更多美好的事物。
我一直认为,周韶华先生的作品蕴含着天地大美,其心里怀着满满的人间大爱。这位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荣获功勋的和平战士,把钢枪换成画笔,立志于复兴民族文化,三十多年以来,孜孜不倦。“我不想东一枪,西一炮,要打就打带有战略意义的决战。”黄河、长江、大海,是他要打的“三大战役”,也是他所选择的艺术场。路为纸、地成册、行做笔、心当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他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穿越,在行走数十万里的旅途中求索。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家莫言早在八年前就以“画坛革命家”为题,写了一篇关于周韶华先生的随笔文章。莫言先生用昂扬的笔调向艺术家秉持的崇高精神致敬——“他探大河之源,登地球之巅,入戈壁瀚海,风餐露宿,身体力行,师法自然,领略造化之美。他流连碑林汉墓,拜谒石窟佛龛,爬梳典籍,临摹先贤,承接祖宗遗产。然后面壁凝思,破茧化蝶,于是便有了‘大河寻梦’、‘梦溯仰韶’、‘汉唐雄风’等振聋发聩的系列作品。”
由此可以看出,周韶华先生对中国画的贡献,不仅仅是他把文化苦旅凝成了一幅幅精品力作,更在于他对艺术理论的系统思考与总结,开创了中国画的新气象。他提倡“横向移植”,用大胸襟、大视野来吸收西方艺术、姊妹艺术和民间艺术的智慧,还应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新材料、新工具等艺术手段,以实现艺术观念的更新与技法的融合;他主张“隔代遗传”,跨过元明清文人画传统,与消极遁世的遗风诀别,直接汉唐去追寻民族大灵魂与宇宙大生命,从而使现代水墨画具有吞吐古今的博大气度。他还提出建构“全方位观照”的艺术视野,要“天地人融贯一体,过去、现在、未来联成一片,把对整体的宏观把握渗透到形象底蕴的精微表现之上,把纵向、横向和多层次的观察与想象连结起来,表现生命与灵气,呈现物我共生共振的精神之光,揭示我们时代的动力,激发人民创造历史的主动精神”。
这也就不难怪,作家莫言由衷地感慨:“这些理论,今天看来,依然如黄钟大吕,使人振奋,使人血热,恨不得立即行动起来。”这句话是八年前说的,到了新的“今天”,又何尝不是?(支点杂志2015年1月刊)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