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朝暾夕辉 气象万千

时间:2024-05-04

周宇龙

Q:《数码影像时代》

A: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技术部主任薛兵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JSBC)成立于2001年中,下设新闻中心、电视传媒中心、广播传媒中心、广电技术中心、影视中心和网络中心等九个部门,现有工作人员6000多名,高级专业技术职能人员300余名,无论是硬件条件或技术水准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近年来,旗下为人们所熟知的江苏卫视更是诞生了诸如《非诚勿扰》《最强大脑》《新闻眼》等脍炙人口的知名电视栏目。优秀的节目质量和精致化的栏目包装保证了收视率和民调口碑,同时也使江苏卫视成为国内最富影响力的卫视频道之一。

2014年12月底,由江苏卫视举办的跨年晚会成功进行了4K级现场转播与录制,为国内广电事业成功试水4K,在这些光鲜成果的背后,我们不能忘记默默工作的技术人员,是他们用强大、可靠的专业素养和技术基础保障了高品质节目的不断流出。本期封面故事,本刊编辑部带来了对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技术部主任薛兵的专访,请他介绍这些高品质节目诞的始末,和他入行二十余年来不断上演的技术革新,对电视人潜移默化地改变。

作为时下最热门的专业名词,4k自然是我们最关心的话题,对于这方面的问题薛老师也是知无不言,深入阐述了江苏卫视在这方面的布局。

Q: CCBN上索尼向江苏台交付了国内首辆4K转播车,在目前国内尚未开展正式4K广播节目之前,江苏台购进这台转播车的用意何在?

A:4K作为高清的下一个发展方向,不仅是在广电领域,各方面都在关注4K技术发展和业务需求市场。在当下的影视制作中,4K需求处于上升趋势。虽说目前高清分辨率已经能够基本满足现有观众要求,但不能忽视的是4K能够提供更好的视觉体验,4K进入家庭是广电和电影领域的大融合,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对于江苏广电总台来说,引入4K转播车主要基于几个方面考虑4K节目源在近几年大量涌现以后,相应地转播车建设也应该提上日程,处于转折时期的电视台如果仅关注高清,极有可能存以后的发展中出现掌控力不足的局面。而这台转播车在实现4K全功能的同时也兼顾了高清,这样个超高清/高清兼容的系统既能为台里今后4K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也对新技术研发指引了新方向。

此外,我们对这台转播车的定义是“跨界的转播平台”,之所以称它为“平台”而不是“车”,是因为跨界转播平台在设计之初就已经明确了方向,首先是“高清+4K”的转播系统,它以16讯道高清和4讯道4K组成了总计20讯道的融合型转播车。同时还可在车辆平台上进行全媒体制作和发布,而新媒体的采集分发工作正是平台概念,也就是跨界。

Q:当我们在前端配置完善了4K相关硬件,那么在后端演播室里,各项技术环节需要如何跟进?

A:后端技术环节除了借助转播车上高清、4K、全媒体分发工位和全媒体制作流程以外,我们还想通过云平台系统将转播平台和制作系统融汇贯通。目前设计的云平台计划将全部数据传到云端,让各阶段用到的素材都能从云端键下载,如创意策划、沟通思路、全媒体素材、网络资源、制作系统等,这个工作流程的转变会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完善。

后期方面,目前我们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的方针是通过大量4K项目工作经验积累达到锻炼队伍的作用,我们购置了一批支持4K拍摄能力的摄影机(索尼PMW-F55、 ARRIAMRIA、RED Epic等),主要用于外采节目、纪录片和总台辖下影视公司的影视剧拍摄制作。节目制作过程中更偏重高端制作,影视剧、大型纪录片、频道包装、广告拍摄基本都用应用4K流程。

在刚刚结束的NAB2015上,索尼公司发布了全球首款采用三片2/3英寸CMOS4K成像器的系统摄像机HDC-4300,可兼容B4卡口镜头。这款摄像机的出现为广电行业4k节目制作提出了新的方案,而之前被广泛应用的大画幅Super35mm摄影机所引领的方案该何去何从呢?针对我们提出了疑问,薛主任解释说,基于35mm成像器件的大画幅摄影机引入广电行业,是为了与电影工业更好融合,但因为电影要求的色彩标准与电视信号不同,其丰富度、宽容度亦要优于电视,所以当4k摄影机的画面转变为电视节目时,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调色。因此对于一部分节目(如纪录片、专题片、宣传片),电视工作者可以完整地依赖大画幅摄影机营造的出众画质。而对于电视台日播节目,在保证节目制作效率、画面质量不损失的基础上,采用B4卡口为基础构造的传统系统摄像机升级4K势在必行。随着电视节目向电影化靠拢,根据观众需求的节目细分工作越来越精细化,两种类型的4K摄像机在未来并行的可能性非常大。当然,在视频分辨率不断上涨、进化的同时,技术人员也不应该忽视音频的力量,一部好的作品中,音频造型起到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影院的声音系统不断改造:单声道、双声道、5.l环绕立体声、7.1环绕立体声,直到如今全景声已经成为高端院线的标准配置。而守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们看到更多的还是从左右两个扬声器中发出的声音。2013年,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第一季的总决赛上,电视机前的观众们赫然发现在屏幕右上角出现了一个“杜比5.1”的标识,让人们眼前一亮。薛主任介绍说,实际上,江苏卫视自2014年起已经将高清频道的声音系统升级为5.1声道了,从卫星到地面,全部以5.1声道的方式播出。江苏卫视已经在儿档重点节目中制作带有5.1声轨的节日源了,虽然克服了种种困难,节目制作流程发生了重大转变。薛兵解释说,这种带有环绕立体声的节目制作在选材上有局限性,更多被应用在唱歌类节日和大州综艺节目中。

Q:在室内综艺节目中是否考虑引入4K制作?例如《非诚勿扰》《最强大脑》《为她而战》等综艺类真人秀节目。

A:我们想尝试把4K所拍到的震撼的视觉效果都能融到高清里面来,可以将全场画面收入眼底。《非诚勿扰》节目组有这个想法,他们引入4K摄影机做现场机位为了避免运动镜头中产生的马赛克,但大部分节目都会将4K和高清混在起,通过上下变换这种方式,既保留高清也保留4K,这是我们下步要做的。

Q:大画幅4K摄影机多采用PL卡口系统,应用在电视节目制作中往往需要转接流程,请问通过转接方式是否是现在唯一的解决方案?将来会有哪些改善?

A:至少在目前看是这样的,电视台的大部分资产中摄像机系统都是针对84卡口购买的,PL卡口系统镜头存于白摄电影时没有司题,但对于电视节目创作焦距范罔太小,更多是通过定焦和短焦距来拍摄出精美的画面。在综艺节目拍摄中,为了拍摄某些好看的画面,使用PL卡口主导的电影镜头未尝不是件好事,但对于日常需求更广的常规栏目来说,84系统还是不可或缺的。

除了4K技术以外,江苏卫视在常规栏目制作,大型综艺、虚拟合成和4G无线传输方面也有业界领先的解决方案。

Q:请简单介绍目前江苏卫视在日常节目都引入了哪些新技术?

A:江苏卫视从2008年进入全台网布局,比其他电视台都要早。如今,全台网建设日趋完善,节目制作也实现了全网化,下步即将向IP化转变。江苏台要从传统电视像新媒体过渡,通过IP技术,把节目AV流变成IP流,更好地完成媒体融合,这是IP化最大的优势。

IP传输过程中没有标清、高清、4K的区别,只依赖带宽,系统复杂度大大降低。2015年下半年,江苏卫视将会呈现给业界全新的媒资云端化、制作云端化、新闻云端化的理念,将传统业务统 云端化,把更多专有资源变为公有云资源。简而言之,无论多么复杂的制作流程,需要多少资源,都能依赖根网线解决,当然这需要非常大的后台存储量,我们也在联合阿里、亚马逊、华为等公司为我们提供公共云存储解决方案。

去年青奥会时,我们尝试将所有的体育赛事信号全部实时采集放在云端,让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编辑记者从云端拿节目;今年两会期间,我们还建立了全围“两会”报道新闻云平台,也把广播、电视、图片等所有采集到的“两会”信息放在公有云端供所有编辑使用。这些应用都会逐渐的转换到云平台上,而随之而来的业务安全、工作效能、共享性等都要在发展过程中慢慢摸索解决。今年,江苏卫视还要进行播出改造,首当其冲就是要实现IP化,让传统播出系统和新媒体以IP的形式去对接。另一方面,内容库也要用IPTV对接,变成内容发布平台,把传统播出节目和新媒体播出节目融合在起,用不同的渠道分发。

虚拟合成技术在近两年有长足的发展,例如无轨技术让摄影机有了更多运动角度,人物与背景的融合程度也比以前更高了,江苏台在这方面也有很多应用。如通过全媒体演播室建设,把新闻现场和叙事结合融在一起,通过虚拟的合成技术,在播新闻的同时,让观众看到虚拟的场景和现实发生的背景。目前,江苏台与捷成、大洋、新奥特等都在合作打造包装系统来实现虚拟现实场景制作。

Q:当前主打节目中引用了哪些技术?

A:江苏卫视有档热播新闻类节目叫《新闻眼》,曾获得全国新闻 等奖,而获奖理由之一就是栏目采用了虚实场景结合和存线包装技术,不仅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感而日画面信息量更大。此外,江苏城市频道的《零距离》栏目的“说天气”和“法制在线”两个板块也应用了此技术。观众们可以看到主持人在播报天气的同时背景画面也在实时变化,而虚拟场景结合法制类的节目时,主持人会移动到虚实场景演播区,身临其境模拟案发现场,把案件发生的环境通过虚拟技术实现。

Q:现场新闻快速回传已经成为了大家讨论的热门话题,基于Wi-Fi和4G无线回传的应用也有很多案例,它相比于传统的微波传输有哪些优势?

A:当3G达到1兆宽带时,江苏台就和大洋合作建立了3G回传系统以弥补卫星车到不了现场的情况。去年青奥会,我们更进步,开始全方位推广4G技术。如今,江苏台已有20套4G采访设备供外采记者使用。现场信号通过4G网络回传到台里的总控机房,通过统一的总控调度和各演播室相连。比如前几天发生的尼泊尔地震,去年的马航MH370事件,我们的现场记者都配备了这些新设备。

2015年是薛兵进入江苏电视台的第二十六年,中国数字化二十年、网络化十余年,他都亲身经历过。技术变革为电视行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突然发现,面对如此迅猛发展的媒体市场,电视人的出路绝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跟随数字化、网络化、IP化、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前沿浪潮实现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二十年前,当我们说起如何构建一个电视台,需要从采集、制作、播出、媒资、审片等重重划分,技术系统之庞大,没有几百人的团队断然是建设不起来的。朝暾夕辉,气象万千,薛兵认为就在几年后,重建电视台对硬件设备投入、系统资源调配都会大大减少,而依赖强大的公有云端上的共享计算、存储资源比例会逐步增大。一个播出机构,一群有想象力的创作人,一名有创意的编导和一个专业的制作团队,这就是未来的电视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