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卷首语

时间:2024-05-04

曾几何时,中国人喜欢把家庭成员的单人照和合影摆放在墙上的镜框里,压在玻璃台板下,或者粘贴、插入相册里。那是每个家庭存放记忆不可或缺的地方。

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物理存放照片的技术和介质越来越先进,但记忆绝不该只是冷冰冰的。刚刚去世的摄影前辈袁毅平的《東方红》、近期出版第一本自传的解海龙的《大眼睛》……很多这样的照片不仅在当时产生巨大反响,也留下中国不同发展时期的视觉记忆。那些让人过目不忘的画面,背后的精神力和内在呼唤深深打动过每位观者。当将照片汇编在一起,就如新书《捧起希望:解海龙自述》将希望工程纪实作品精选呈现,影像和文字故事的叠加掀起更大的情感波澜,也必然成为重要的历史影像文本。

本期的故宫专题回到影像还颇为匮乏的年代,通过影像唤起每个人和这座有600年历史的古代建筑群的种种记忆。这些照片当初拍摄的动机和目的各异,但是如果哪张让你的眼睛多停留了一会儿,勾起你的思绪,你可会思考背后的原因?这肯定不仅仅是因为照片距离今天时间的长度。

在相机还是少数人把玩的年代,一些千篇一律的旅游照、职务创作或许到今天还有文献和历史研究价值。那么面对数字时代,铺天盖地能够轻易得到的照片能否担负起唤起未来时空人们记忆的重任?记忆固然有物理属性,但是作为艺术的摄影必然是和情感相连的。如果轻易地按下快门,无法引起自己共鸣的照片只会淹没在比特信息的汪洋中。

罗兰·巴特这样提及他著名的隐形照片《冬季花园》:“这张照片只是对我的存在,对你来说只不过是一张让人漠不关心的照片。”他有关母亲怀念追忆的个人情感才赋予那张照片对他的特殊意义。小到个人,大到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触动观者心弦的照片才能流传得更久远。

我们何尝不需要在每次拍摄前暗暗问自己:“是什么打动了我?”

本刊编辑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