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故乡 三峡移民的当下生活

时间:2024-05-04

园林公司李建洲和同事们一起去大坝蓄水后新建的公园维护绿化。 2019年2月26日,重庆云阳。 鲁翔 摄

女子在江边纳凉,大宁河没有被淹没,原始地貌仍然保存较好。2017年7月,巫溪大宁河边。 鲁翔 摄

对于三峡的记录,多落在乡愁上,这段集体移民的记忆对于落叶归根的中国人而言太重要了,面对故乡,除了乡愁,是否还有另外的可能?鲁翔关注被改造过的故土现在的面目,多少移民陆续返回三峡腹地,竭尽所能继续在这片土地上生活。

鲁翔是一位女士,她的目光中却有一股狠劲。画面如此蓝,情绪如此戏剧性,每张照片都仿佛湿漉漉的,仿佛摄影者也进入水中。蓝色是理想而非现实的颜色,人们更多是享受当下的肆意。鲁翔的大胆敢拍成就了这组作品,为三峡影像增添了一股新的断面。我相信,她拍下的这些人此时此刻依旧在生活着,用他们自认为应该的步伐,生活在与水交融的每时每刻里。

——袁洁 影像文化作者

01.向军买了一头猪,请人弄下船。2016年6月,巫山新县城。 鲁翔 摄

02.爷爷在码头接回家过年的孙女。2020年1月20日,巫山曲池。 鲁翔 摄

03.李自发和村民们背着孩子结伴去看龙抬头活动。 2019年3月8日,秭归。 鲁翔 摄

04.牛岭村2组村民将采摘的柑橘背下山。2020年3月,秭归郭家坝。 鲁翔 摄

01.林家溪把修好的电视背回家。2017年3月,夷陵区美人坨。 鲁翔 摄

02.杜开书拿着自己编织的稻草人,用来吓走到田里来偷吃苞谷种子的鸟。2017年3月,夷陵区。 鲁翔 摄

03.忙完一天的生意,陈旭东在江边钓鱼,钓到的鱼都分给邻居和朋友们。2018年6月6日,宜昌。 鲁翔 摄

04.把新買的的床垫搬回家。2020年1月,巫山大溪镇码头。 鲁翔 摄

05.王术芳在自家田间给刚开花的李子树喷药,库区蓄水以来巫山李子成了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2017年3月,巫山曲尺。 鲁翔 摄

06.宋文淑为帮忙摘柑橘的村民做午饭,搬到此地后家里种植了近10亩的柑橘,每年能收人20多万元。2020年5月15日,西陵峡清滩。 鲁翔 摄

07.蜂农在废弃的屈原祠里养殖蜜蜂,2010年新的屈原祠在下游50公里的新县城建成。2016年5月,秭归老县城。 鲁翔 摄

覃必珍在春节庆典活动结束后留影。2019年1月,葛洲坝下游。 鲁翔 摄

大雨过后,奉节县公路局袁梁养护站站长宋云国与养护工龙忠海一早来巡护公路,清除路边泥石。2017年7月15日,奉节。鲁翔 摄

我是一位电力系统退休工人,生活在湖北省宜昌市,三峡大坝距离市区40公里,宜昌也是三峡库区重要的移民安置点。2013年学习摄影后,关于三峡的纪实摄影作品对我触动颇深,我开始注意到三峡移民在当下的新生活状态。近几年我一有空就开车从宜昌出发,沿江往上游库区去拍摄,有的江边村庄还没有通路,我就乘船前去,库区的多数村庄我都去过。

三峡工程的蓄水淹没陆地面积632平方公里,从1993年开始至2010年9月持续18年,三峡库区共搬迁移民139.76万人。一部分移民离开肥沃的土地向后靠,把新家建在山梁台地上,更有16多万移民,揖别祖祖辈辈居住的故园,带着家乡的泥土,远赴十几个省市重新安家。

一百多万三峡移民,在新的陌生土地上继续辛勤劳作,苦中作乐,建设家园,很多人都在新的家园的建设中脱贫致富,成为新三峡一道亮丽的“风景”。三峡工程建设前相对落后的三峡地域,因建坝蓄水而建造了众多新城池,在全国对口支援和当地政府的努力下,交通条件大幅改善,村村通公路,家家电灯亮,户户有电视,各地有网络,物质上快速跟进,城市化亦步亦趋,就地后靠的三峡移民在很短的时间里一下子转入到新的生活方式中。

曾经摸爬滚打过的地点已远去,不少外迁的三峡移民选择了回归。然而,曾经熟悉的三峡,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物理上的改变,蓄水已改变了以前的人生,家乡成为近在咫尺的回忆。面临着新的文化的交汇、重建与选择,一方水土,人地相扶,移民们在新的海拔更高的位置延续着现代峡江生活。

槳板运动教练寒竹在练习划桨技巧,已有50多个桨板爱好者参加这项活动。2020年5月,宜昌长江边。 鲁翔 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