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那些年,我们的回家路

时间:2024-05-04

本刊编辑部

“春运”一词最早出现于1980年的《人民日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逐步放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家乡,去异地寻找机会。乡土社会的传统观念、城乡发展的不均衡、交通运力的相对匮乏,共同催生了我们熟悉的八九十年代春运景观以及苦乐交加的“迁徙”经验。

2019年12月30日,京张高铁开通运营。这条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智能高速铁路,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飞跃。如今高铁成为多数人的首选交通工具,人们回家过年的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春节不再“一票难求”,旅程也愈发文明舒适。回家的路,真正成为一条小康之路、幸福之路。

这个专题里呈现的照片,来自传统媒体的摄影记者、任职于铁路系统的摄影工作者、拍摄绿皮火车多年的业余摄影师、普通摄影爱好者……影像的介质也从旧日彩色负片到当下数字影像。经过我们的重新整理,这些照片释放出层次丰富的信息。希望可以拼凑出有关“春运”的集体记忆。

香坊至五常6232次列车上。2015年2月7日 钱海峰 摄

北京至张家口高速铁路(京张高铁)开通运营,线路全长174公里,最高设计时速350公里。当日,一辆“复兴号”在北京居庸关长城下呼啸而过。2019年12月30日 人民日报记者 雷声 摄

高铁集结,静待春运,朝发夕至,势不可挡。2018年2月 武汉 邹政 摄017

京张高铁上,奥运冠军、前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运动员杨扬在展示列车乘务员赠送的福字。2019年12月30日 张家口日报记者 马佳琦 摄

:京张高铁开通后,开往崇礼太子城(奥运村)站的G8811次列车。2019年12月30日 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 摄

春节来临,农民工返乡,在站台等候列车回家过年团聚。2016年 宋中刚 摄

北京西站, 临时售票亭前排队买票的旅客。2008年1月 工人日报 杨登峰 摄

北京西站,临时售票厅里的售票员。2011年 工人日报 杨登峰 摄

高铁速度

我们已经生活在绝对之中,因为我们已经创造了无处不在的、永不停息的速度。

——《未来主义宣言》马里奈蒂

X光仪器下春运回家的行囊。 吉林画报 白石 摄

透过X光仪器的一幅幅画面,可以看出百姓过年回家行囊中年貨的逐年变化。数码产品、家用电器、奢侈品等都已成为过年必备礼物,并逐渐代替了以往鸡、鸭、鱼、糖果、酒等传统年货。换一个视角去关注春运,换一个思维去拍摄春运。

——白石

绿皮火车上回家的人。2005年 羊城晚报记者 邓勃 摄

挤上火车回家的人。2001年 羊城晚报记者 邓勃 摄

:温州火车站,编个号码排队买票回家。2002年 傅拥军 摄

:株洲站,人多,车门无法开,上车基本靠从车窗爬上去。2000年 羊城晚报记者 邓勃 摄

绿皮火车

我们敬畏这么个大铁盒子,能够如此凶猛、如此持久地奔跑下去。

——《绿皮火车》周云蓬

春运列车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在这里,能够感受到亲情和故乡情,拍了快二十年,会上瘾。我将继续努力实现我的少年梦:行遍世界各地,让人生无悔。

——邓勃

上海至阜阳5008次列车卧铺车厢的一位乘客在熟睡,外面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2006年 吴芳 摄

合肥火车站绿皮车上焦急呼唤同伴的乘客。2007年 吴芳 摄

我在学生时代经历过暑运,南京、青岛两地站着往返二十几个小时,可惜那个时代自己还没有相机,无法记录下路上的所见。再经历春运源于媒体记者的工作,从2004年至今,每年春运都会跟车拍摄。尽管高铁已经开通多年,但春运时刻,该拥挤的依然拥挤,只是现在的拥挤已经无法和过去的拥挤相比,这是时代的进步。春运还在,但春运路将会越来越通畅。

——吴芳

上海至成都3256次春运临客列车上。2017年2月8日 钱海峰 摄

东莞东至九江3614次春运临客列车上。2018年3月2日 钱海峰 摄

从2008年开始,我连续拍摄了十多年的绿皮火车,至今总计乘坐418趟绿皮火车,行程14万公里,绕地球3圈多。东至黑龙江抚远站,南至广西凭祥站(中越边境友谊关),最西曾到达新疆喀什站,最北抵达黑龙江漠河站。随着高铁的快速发展,绿皮火车逐步被淘汰。坚持去记录这些绿皮火车,不能说完全是凭借着兴趣,更谈不上是什么怀旧,准确地说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动力。

——钱海峰

满归至海拉尔4182次列车上。2017年1月8日 钱海峰 摄

上海至成都3216次春运临客列车上。2019年2月22日 钱海峰 摄

攀枝花至普雄5634次列车上。2018年1月31日 钱海峰 摄

成都至宜賓K9445次春运临客列车上。2019年2月24日 钱海峰 摄

琼州海峡,在从海南海口开往广东徐闻海安方向的轮渡上,旅客们在船尾向茫茫大海观望。新的一年,闯海人即将开始新生活。2013年2月15日 刘飞越 摄

春运期间,闯海人带着小狗乘坐渡轮从海口返乡过年。 刘飞越 摄

年后一位父亲抱着女儿准备下船,此时轮渡将要靠岸海口客运码头。 刘飞越 摄

夜里,海口客运码头准备登船回家过年的人。 刘飞越 摄

一位女乘客在輪渡上看手机。 刘飞越 摄

轮渡离开海口客运码头,乘客们站在甲板上眺望远方。 刘飞越 摄

当记者那些年,几乎每年都会拍春运。2013年初,我到海南日报工作,刚到海口时想坐船感受一下,去了客运码头后,发现人、车都是回家过年的,这才意识到原来海上也有春运。我觉得这个选题特别好,就集中几天坐了十几趟船,从最大的三四层客轮到最小的像快艇一样的小船拍了个遍。

——刘飞越

:海南省海口市秀英港码头,春节期间来海南旅游的自驾游车辆有序排队登船过海。2008年 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海南省海口市秀英港码头,春节期间返程的车辆如“银河战舰”,有序排队登船离岛。2008年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海上春运

现在的社会不适合我们,因为我们太怀旧了。

——电影《三峡好人》 台词

免费给外地摩托车加满油回家,成为一种公益活动。2019年1月 许华泰 摄

广西梧州市藤县境内,返乡的摩托车大军。2017年以后,由于高铁等交通方式的开通,摩托大军返乡的场景在这里慢慢成为了历史。2012年1月 甘汉深 摄

广西贵州交界处,汪正年一行骑行在盘山公路上。龙胜至飘里的路虽然在山区, 但国道路况较好,他们一直以60公里左右的时速前行。2011年王辰 摄

贵州省境内,鲁朝军独自骑行到梯田边,弯腰捡起秸秆、枯枝,点火等待汪长军和汪正年夫妇。2011年 王辰 摄

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自治县,骑行了两天的汪正年的摩托车当日再次出现故障。无奈之下鲁朝军骑着摩托车,通过一根红绳,拉着故障摩托先赶往县城住宿,等天亮后再去维修。2011年 王辰 摄

贵州境内,由于气温寒冷,汪正年的头盔和衣服上都覆盖了冰雪。2011年 王辰 摄

321国道广西境内,为了能早日回家过年,汪正年一行在夜色中骑行赶路。2011年 王辰 摄

摩托大军

没有车窗玻璃阻挡你的视野,你感到自己和大自然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罗伯特·M·波西格

每次和朋友聊到春运的“迁徙”时,我都会想起影片《迁徙的鸟》。在影片提及的候鸟中,总能看到自己或身边朋友的影子。无论从南到北还是从北到南,在人类一年一度的春运“迁徙”中,我们在追求什么?或许千万个回家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在影片结束时,候鸟在空中有节奏地扇动翅膀而发出的声音中,引导我们找寻着自己的答案。

——王辰

春节返乡路上,一段崎岖而宁静的山路。2001年 刘景行 摄

返鄉农民工们在北京六里桥长途汽车站排队等候上车。2001年 刘景行 摄

北京西客站的返乡人。2001年 刘景行 摄

四川达州渠县火车站,农民工春运专列四川集散点。2001年 刘景行 摄

近几年,来京务工人员的回乡之路再也没有了大包小包的行李。二十多年来,在我的镜头中记录的农民工,他们的后代大多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来京务工的职业选择也更加多样。

——刘景行

大年初三,安徽阜阳火车站的广场上,经过两天一夜排队后开始登上“农民工专列”的农民工。1993年1月25日 工人日报 于文国 摄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进而形成“民工潮”的最初阶段,也是中国“春运”成为热点的初期。

当时,作为新闻摄影记者的我有比较明确的“记录”意识。以《工人日报》上海记者站记者的身份,跟踪拍摄了一批有关“中国民工潮”和“春运”的照片。这是其中的几个瞬间。

——于文国

大年初三,安徽阜阳火车站广场,排队去往上海的农民工。当时,阜阳火车站是“民工潮”四大源头之一。1993年1月25日 于文国 摄

风雪催归 吴晓松 摄

风雪渡口 吴晓松 摄

206国道(烟台至汕头)是国家级骨干公路,交通量繁重,当时横亘的长江成为国道的瓶颈,过江车辆要靠长江汽车渡轮渡运,遇到恶劣天气只能在江边等待。为了确保汽车轮渡的安全畅通,同时减少车辆等待时间,每逢雪天,公路职工都会来到轮渡码头清雪疏导交通,最大限度地提高车辆通行能力。作为一名公路人,出于对本职工作的热爱,我积极参与其中,并用胶片相机记录了当时恶劣天气下大家热心清雪的场景。

——吴晓松

6岁的程思涵和妈妈一起回汉川爷爷奶奶家,她的愿望是:长大后当一名宇航员。长江日报记者 李子云 摄

64岁的叶太玉和老伴回重庆老家,她的愿望是:希望跟儿子和媳妇一起过年。长江日报记者 邱焰 摄

34岁的李成先带着老婆孩子一起回山东潍坊,他的愿望是: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步步高升。长江日报记者 邱焰 摄

28岁的张黎林与同伴一起出行,她的愿望是:家人快快乐乐、幸福美满。长江日报记者 詹松 摄

大年初三,菏泽市牡丹区黄镇乡一户人家70多口为107岁老人杨桂荣祝寿。过年回家与亲人团聚,是中国人辛劳一年后的美好愿望。 2007年 马春霞 摄

2018年春运期间,我们在汉口火车站的候车大厅里搭了个临时摄影棚,给候车旅客拍摄“春运明星照”。为此,摄影部记者们几乎全体出动,在15天里为近2000名旅客拍摄了6000余张照片。拍摄过程中,我们记录下了每位旅客的新年愿望,或许这些平凡而温暖的愿望才是回家路上最美的风景。

——长江日报记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