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吴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千古佳作《陋室铭》琅琅上口。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陋室”道出了房屋“上栋下宇、以待风雨”最本真的作用,房子不仅仅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必需,也是“家”的代名词。
将日历翻回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居民住房按计划分配,所有人都要排队等政府、单位分房,一旦住到公房后,只需要支付很少的租金。然而作为非生产性建设的住房,一旦资金紧张,就只能先让位于生产性建设,很多人都经历了非常艰难的住房条件改善过程,群众的居住条件改善进展缓慢。
1979年,当全国知青大规模返城,“拥挤”已经无法概括出当时大多数民众的居住体验了,住房成了刚性需求。出生于 20世纪60年代的人几乎都记得“筒子楼”,一条长长窄窄的走廊串连着许多个小小的房间,走廊两端通风,状如筒子,故名“筒子楼”。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镇人口快速增加,我们走进了1980年——房地产元年。而“房地产”作为一个独立行业,被正式命名,是在1984年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和代码》中。1988年,住房商品化拉开了房改的序幕,住房这个大宗商品进入消费市场。这一年的6月2日,青岛市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设在青岛市房产管理局,简称“房改办”)。“房改办”制订的《青岛市住房制度改革工作计划》让青岛走上了住房商品化的道路。
继1988年首次房改之后,1994年,住房制度改革再一次按下了“启动”键。1994 年开始循序渐进地推行公房出售,1998年之前是“商品房找人”,之后个人购房真正兴起,1998年堪称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一个分水岭。1998年7月3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决定自当年起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建立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供给商品化、社会化的住房新体制。从这一刻起,原先的由政府无偿划拨建房用地,政府或单位出资建设公房,按行政级别、工龄等条件分配给职工租住,并收取极低房租的福利分房制度被彻底废止,福利房时代退出了历史舞台。199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第一次提出了“积极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概念,按揭买房开始正式登陆中国。杨绛先生在《杨绛生平与创作大事记》中曾写道:2000 年12 月14 日,“买房交款”。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的诗,描述了大多数人对生活的美好想象和现实追求。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房子从“栖身之所”到“宜居之选”的蜕变,彰显了人民幸福感的增加。步入21世纪,住房已经市场化,人们的购房有了多元化的选择。市场是一个无形的指挥,为了稳定房地产市场,“国八条”“国四条”“国十条”等措施相继颁布,限制投资投机购房。2011年,住房“去投资化”“去赚钱效应”的 “新国八条”呼之而出。这一年,商品房长期主导市场的时代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保障房与商品房平分天下,迈入双轨时代的住房又回归了本真,为人们遮风挡雨。
时光流转70年,图片是无声的记录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在大杂院,在胡同口,在筒子楼,在小区里……我们的安居梦从未止步。将思绪从住房的变迁中拉回来,为改善居民基本居住条件,不管是地方“两会”还是中央“两会”,住房一直备受瞩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对于房地产方面的工作,今年作了新的定调:更好解决群众住房问题,落实城市主体责任,改革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房子不仅是钢筋混凝土,更是一个家。“家是什么?我不知道。但煩闷和忧愁,都在此中融化消失。”冰心笔下就是我们每个温暖的小家。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千万个有温度的家汇成我们温暖的国。
(部分图片源自本刊资料库 编辑/李潇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