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

时间:2024-04-23

马洪君

当前,全省上下正在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本文按照“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的要求,围绕“转、育、引、合、补”五个方面,谈谈如何打造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发展的新动能。

在“转”的方面,既靠转型又靠升级。一是加快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推进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积极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推动传统工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低中端生产向中高端制造转变,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电子信息产业、消费品工业。二是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世界产业发展前沿,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积极实施智能制造、智能服务工程,优先发展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航空等重点产业,培育和支持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集成电路、储能、海洋工程装备等产业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新支柱。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引领带动作用,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大力发展旅游业,鼓励支持金融服务业发展。四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促进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育”的方面,要优先培育和壮大智能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海洋等6个具有辽宁优势和特色的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字号”,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兴业态,构建产业体系新支柱。到2020年,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并研发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大创新产品100个以上。一是强化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引领。着力强化对国际创新资源的开放和集聚能力,着力补齐优质科技创新要素,着力促进不同创新群体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沈大高新技术产业带。二是强化沈阳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创建。探索有利于创新驱动的新体制、新路径,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三是强化沈抚新区的建设。以共建、托管、“飞地经济”等方式积极推进“一区多园”建设,发展一批主业突出、特色鲜明、集约集聚的产业园区,形成分工明确、协作配套的产业链条。紧紧抓住国家批准《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战略机遇,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及医学工程、新兴服务业,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以产业升级带动和促进转型创新。四是强化高新区的转型。开展“以评促建”“以升促建”,完善绩效评价,实施动态管理,支持发展成效明显的省级高新区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复制推广自创区先行先试经验,做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努力将高新区建成我省高新技术产业集聚高地、产业转型升级高地。

在“引”的方面,要靠“双招双引”这个一号工程,着力统筹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加强与对口合作省市和以“两院十校”为重点的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吸引促进更多科技成果来辽转化。鼓励我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科技合作与人文交流,深化创新合作,推动国际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一是加快引进一批支撑型、引领性的新项目大项目好项目。二是打出人才政策组合拳,全面升级现有人才计划、人才政策、人才平台,引人才、争人才、抢人才,加快吸引一大批技能人才、高端人才、前沿人才。三是制定人才细分标准和人才目录。结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形势,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制定人才需求目录,瞄准产业发展急需、人才缺口较大的行业和领域,通过市场信息引导促进人才培养、引进与企业需求、产业发展有效衔接,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化解人才供需矛盾。四是加强人才发展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人才培养政策扶持力度,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完善职业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在职培训之间互为补充的职业教育资格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辽宁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无缝对接。五是培育一批优秀企业家,培养一批“辽宁工匠”。以最大的诚意、最优的服务感召辽宁商人、东北商人,推动产业、总部、资本全方位多领域回归。

在“合”的方面,要大力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立足辽宁军工大省优势,充分发挥军民融合对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向支撑和拉动作用,推进“一带五基地”建设,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效益最大化,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同时面向科技最前沿、经济主战场、发展新需求,把科技创新的价值更多体现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一是推进军民深度融合。推进“民参军”和“军转民”双向转化,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军民融合重大科技项目攻关,扎实抓好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加快技术、资本、信息、人才、设备设施等资源要素的军民互动、军民兼容、共建共享,推动军民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攻关、成果转化深度融合。二是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深度融合。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聚焦理论前沿、技术前沿、产业前沿开展科技攻关,着力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全力以赴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紧紧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业、重大技术装备、新型原材料、现代农业的重点领域,深入实施思想科技支撑行动,加快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解决好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三是推进科研基地和服务平台深度融合。面向全省优势前沿科学等领域,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加快建成国际一流的材料科学研究中心和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面向创新创业需求,建设一批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和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四是推进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深度融合。积极推广创客空间、创业咖啡馆、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高标准建设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培养一批创业导师,引进一批天使投资人,打造“双创”升级版。五是推进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等重大信息技术应用,用“互联网+”全面改造提升“辽宁制造”,使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加速崛起,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并驾齐驱、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在“补”的方面,要坚持目标导向,到2020年,建设一批拥有关键核心技术、達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平台,壮大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能够全面参与国际竞争的行业领军企业,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20%左右,初步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全省研究与开发(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5%,建成创新型省份。一是做大创新企业。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推动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快速成长,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形成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品牌效应。二是做活创新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科技创新资源共享体系,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向企业开放科研设施和创新资源,加强全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供需对接机制,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推动创新资源共享,创新成果互惠。三是做优创新生态。完善产、学、研、金、介、用合作机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配置资金链、强化人才链,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保护和服务全链条,促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创客等各类创新主体协作融通,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四是做实创新政策。全面落实国家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着力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推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