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它们,没有等到3G春暖花开

时间:2024-05-04

杨霞清

观点

在现在这个时间点回望3G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尽管3G产业机会巨大,但企业依然需要彪悍的技术、营销、管理和资本运营能力,才能最终赢得3G长跑。

1月7日,苦盼多年后,3G牌照终于揭开面纱。尽管答案早已没了悬念,但在3G时代正式到来时,回头看看那些为3G伤过、痛过,甚至倒在3G路上的企业,发人深思。

在过去的几年,3G牵扯了无数人的精力,原因就在于3G是让人垂涎的大饼。据测算,3G带动的投资将达到1.8万亿~2万亿元。3G网络建设、终端设备制造、运营服务、信息服务等环节的企业将分食这个巨大的蛋糕。芯片厂商、网络设备商、终端厂商,甚至各应用服务商,个个跃跃欲试,却不曾想到,这个过程是如此的漫长——8年,让不少企业伤筋动骨、甚至死在了去3G的路上。

最为典型的是凯明。2008年5月,在3G前夜,中国5大TD-SCDMA芯片研发厂商之一的凯明正式宣布停止运营。凯明拥有由中国普天、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诺基亚、LG等17家中外电信巨头组成的豪华投资阵容,一度被认为是TD阵营的明星企业,却因为资金链断裂,意外倒在3G的门槛上。

夏新是另一个早夭者。2008年10月,因为亏损4.7亿元,夏新电子停产。巨额亏损的背后,是过度的3G研发投入,导致资不抵债,陷入破产的边缘。

那些被3G伤过的企业更是数不胜数。华为的3G项目曾经亏损超过40亿元;展讯的股价曾因为3G市场迟迟未能开花结果而被拖累; 自2000年进入3G市场以来,和黄至少投入了250亿美元,亏损超过150亿美元。而在欧洲,3G造成的运营商和设备商的亏损,更是数不胜数。

从这些被3G所伤的企业身上,笔者总结出两大结论:

第一,产业有机会,企业未必有机会。

所有的人都看到了3G的机会,3G所拉动的经济效益也确实可观。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参与者都能分到一杯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永远是自己个体所拥有的,而不是产业所给予的。凯明死,是因为“婆家”过多,投资商意见分歧严重,导致决策周期过长,大大阻碍了企业的灵活运作。

所谓“龙生九子,个个不同”。即使是3G牌照发放后,也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靠着3G好吃好喝。掌握标准不是关键,自主知识产权也不是关键,一个商业公司的成功,仰仗的是实力和市场的竞争,最终赢得3G长跑的必然是那些管理、技术、市场、资本等综合实力强悍的企业。

第二,3G依然是富人的游戏。

对TD-SCDMA终端研发投入较大的有夏新、中兴和宇龙,中兴有其他业务补贴3G,顺利地撑了下来; 而夏新的业务面都相对较窄,在3G商业化进程一拖再拖的情况下,花大力气、大本钱研发的产品虽然好,却因销售不理想造成资金短缺。这就是为什么华为、和记黄埔在3G上存在着巨额亏损,依然能坚持下去的原因——富人可以“拆东墙补西墙”,穷人如果亏了,就只能去撞墙了。

3G真的来了,怀念那些倒在3G路上的先烈们,企业可以以平静而理性的姿态去面对3G的盛宴。只有那些穿着品位(有资金)、举止优雅(有核心竞争力)、言谈得体(有资源)的人们,才有机会分享到这盛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