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1981年 沈阳第一机床厂引入MRP-Ⅱ软件

时间:2024-05-04

1981年,沈阳第一机床厂从德国工程师协会引进国内第一套MRP-Ⅱ (制造资源计划)软件,成为中国管理信息化的先行者。

20世纪80年代,中国刚进入市场经济的转型阶段,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尚不具备或不强烈。此时企业的生产管理问题重重:机械制造工业人均劳动生产率大约仅为先进工业国家的几十分之一,产品交货周期长,库存储备资金占用大、设备利用率低等等。为了改善这种落后状况,我国机械工业系统中的一些企业,如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鼓风机厂、北京第一机床厂、第一汽车制造厂、广州标致汽车公司等先后从国外引进了MRP Ⅱ软件。作为MRP-Ⅱ在中国应用的先驱者,它们曾经走过了一段坎坷而曲折的道路。

首先,管理软件本身存在技术问题。当时从国外引进的软件大都运行在大、中型计算机上,多是相对封闭的专用系统,开放性、通用性极差,设备庞大,操作复杂,系统性能提升困难,并且国外的软件没有完成本地化。此外,当时国外管理软件耗资巨大,企业缺少相应配套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其次,缺少MRP-Ⅱ应用与实施经验。再次,存在思想认识上的障碍。当时企业领导大都对这一项目不够重视,只是将其视作一项单纯的计算机技术。尽管如此,仍有一些企业获得了效益,如北京第一机床厂、沈阳机床厂和沈阳鼓风机厂等。

有些人认为国外的MRP-Ⅱ软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和厂情。一些专家学者在分析和总结这段应用情况后,提出了“三个三分之一”论点,即国外的MRP-Ⅱ软件三分之一可以用,三分之一修改之后可以用,三分之一不能用。这就是被人们称为“三个三分之一”论阶段。

尽管这一阶段的ERP项目成功少、失败多,但却是中国企业信息化的启蒙运动。积累的经验为之后的ERP普及、发展提供了借鉴,也为国产ERP软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时,原机械部自动化所肩负着行业内计算机辅助管理的重任。在学习国外先进理论的同时,开发出一套符合当时国情的MRP软件系统也是其重要任务。在消化国外先进系统的过程中,一些企业逐渐完善了自己独特的管理系统。比如说,沈阳鼓风机厂信息中心的骨干构成了后来沈阳北方电脑公司的技术力量,北京第一机床厂的CIMS实践更是在1995年获得了美国工程师协会的“工业领先奖”。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