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之兴与惑

时间:2024-05-04

路沙

从工程型人才到特色人才、高端人才,

从特色技术到专业领域,

从课程设置、学生实训到高校、企业“双导师”资源配置,

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中国信息化周报》通过访谈整理,

带您了解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的价值、路径与难点,

梳理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的兴与惑。

软件业正在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软件技术也已渗透到几乎所有信息技术之中,驱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和智慧社会加速演进。中国有丰富的人才市场,如果从基础教育就开始储备人才,加强人才培养工作,那么中国的人才存量一定会急速增加。且伴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对软件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整优化人才结构,注重软件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更是刻不容缓。

面向国家战略需要

重点解决产业及技术短板

从现在来看,华为芯片被断供的影响似乎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弭。针对这个问题,有人说,我们能不能绕开美国技术或者有哪一家芯片制造商可以绕开美国单独向华为供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产业链全球分工的大格局下,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更何况这是在知识产权、产业、专利等方面都有着高度行业和技术壁垒的芯片制造领域。

正如行业内专家所言,虽然华为旗下海思已跻身全球前十半导体厂商,但其在芯片封测、制造等领域并未有涉足,产业链发展并不健全,因而才会面临目前“卡脖子”的问题。

谈到“卡脖子”问题,不仅仅存在于我国的集成电路产业,事实上软件产业亦是如此。尽管2019年全国软件业务收入达到了7.18万亿元,实现了规模、效益同步提升。但在关键基础软件、大型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等核心基础软件上,话语权还很弱。中国软件生态体系建设不完全,生态产业链作用没有凸显。中国软件产业发展面临人才结构性短缺的困难、软件知识产权方面的挑战。

软件行业的发展关键在人,但软件人才一直以来都属于稀缺资源。虽然我国在软件领域拥有庞大的工程师人才,但在高精尖、高素质人才方面仍存在较大缺口。为了进一步解决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人才短缺问题,2020年6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了《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聚焦国家软件产业发展重点,在关键基础软件、大型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新型平台软件、嵌入式软件等领域,培育建设一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以特色化软件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途径,以改革创新为驱动,深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通过访谈整理,了解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的价值意义、建设路径与难点,梳理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的兴与惑。

对此,清华大学软件学院院长王建民表示,在诸如互联网软件等行业应用软件繁荣发展的同时,我国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关键基础软件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大型工业软件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短板,对国外领先软件产品存在长期依赖,这其中软件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缺乏是不可回避的瓶颈问题。因此,在面向国际科技前沿的同时,结合国家重点行业领域及重大工程项目,依托我国示范性软件学院现有教育科研资源,深入开展关键基础软件、大型工业软件等“特色”软件人才培养,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的本质需求。

“如果说前20年,软件学院是培养急需的工程型人才,而如今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应该重点围绕国家战略‘卡脖子问题和高端人才培养来进行。”西北工业大学软件学院院长郑江滨如是说。

围绕特色化

走出带有自身品牌属性的建设之路

当前,软件已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带来了对软件人才的旺盛需求。2019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数达到673万人,同比增长4.7%。其中,关键基础软件、大型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新兴平台软件和嵌入式软件等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是人才需求和吸纳就业的主要领域,亟需大量具备软件思维,掌握先进软件工程方法,熟悉软件需求分析、架构设计、编程实现、质量保障等技能的专业化人才。同时,需要掌握行业知识,熟练算法建模,推进工业技术软件化的复合型人才以及面向产业生态建设需求,汇聚大量优秀开源人才。

事实上,早在2001年,国家相关部门就发布过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时过境迁,无论是内外部环境、行业需求,还是产业趋势、技术特点,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因此对于如今的软件学院建设需要重新定位,建设模式需要重新思考。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指南》当中,从建设目标、原则以及主要任务上,都在反复强调“特色化”。而聚焦特色化的目的,是希望各个建设单位将产业及技术趋势与自身优势进行有效融合,从课程设置、学生实训、产教融合等方面摒弃千篇一律培养模式,真正走出一条带有自身强烈品牌属性的建设之路。

对此,哈尔滨工程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冯光升提到,哈尔滨工程大学软件学院围绕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依托学校“船海”特色与优势学科方向,深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大型船舶工业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为切入点,促进船舶领域的软件生态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以特色化软件人才培养为目标,充分发挥软件人才培养对船舶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目前最鲜明的特色主要在于:一是在遥感导航应用上面,这一领域充分利用学院在软件工程、服务工程、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比较深入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上,结合时空信息应用,在卫星导航、遥感图象处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行业应用,并且已經取得了诸多成果;二是结合最近学校刚刚成立小米人工智能实验室,利用AI技术赋能物联网应用,实现智能物联网场景下的智能交互,并且通过物联网产生收集海量存储,以更智能的形式实现万物数据化,万物智联化,形成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超级互联网生态体系。”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系副系主任谢晓园详细介绍了武汉大学在特色化软件学院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的两个主要特色。

与此同时,北京理工大学围绕智能化软件开发、软件安全测试、数字媒体技术等领域,在特色化建设途径和软件人才培养上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一是采用“软件+X”的复合专业培养模式。培养以软件工程为基础,以软件服务、软件测试、软件安全、数字媒体技术等领域为拓展的新型复合专业型人才。

二是构建集成式的创新教育模式,根据学生学习状态和兴趣爱好,打造“四年不间断”的集成式创新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在知名专家学者中自主选择专业导师,学生跟随导师进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龙头企业,开展科研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源头创新能力。

三是采用多元化的培养方法,建立“素质教育+大类专业基础+专业+X”的多路径培养模式,建立“通识必修+通识选修+专业必修+开放选修”的课程体系。

四是建立“工程学习工厂”,将专题式学习和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进行战略性组合,尤其是实现包括行业密切参与和致力于模拟真实工作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体验式和基于项目的学习场景。

产教融合是最佳路径  但仍需突破诸多难点

众所周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产教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是最佳路径。《指南》中也明确提出,建设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要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途径。

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院长陈兵看来,由此可见,校企协同创新是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的灵魂。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实现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利益共担,是校企协同创新机制长效发展的动力。

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是建立在旧事物灭亡的基础上。新时代、新趋势、新需求下的产教深度融合必将在课程设置、教师资源配置、企业需求对接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变革。从目前的具体情况来看,学校在这些方面的变革仍然面临诸多难点。

正如郑江滨所说,尽管校企合作的重要作用愈发凸显,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需求不匹配、课程设置滞后于产业结构发展等问题。第一,软件工程实践教学问题,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与软件工程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第二,学校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更新周期与软件行业发展的要求要相适应,但实际建设仍然存在困难;第三,高校师资知识结构和知识积累与日新月异的软件技术发展对学生生产性实践能力的要求存在脱节。

对此,北京四合天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万国德也提到结合自身的企业实践,目前在软件领域,一些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相对较弱。透过他们的观察,认为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并不是结合自身以及产业需求,而是跟着时髦走,从而使得学生培养缺乏针对性和计划性。二是在教师资源配置上,有些教师是从学校毕业之后直接进入学校任教,没有工程实践的经验,对产业及企业的实际需求缺乏了解。

“试想没有真正开发过一款软件的老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诸如云原生或者大数据的软件开发。单纯的理论教学在这个时代已经跟不上趟了,产教深度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万国德如是说。

谢晓园告诉我们,很多高校老师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公司的经历,相对经验肯定不如公司老师丰富,但高校老师和企业导师侧重点一定是不同的。

针对这个问题,武汉大学采用“双导师”模式,学校老师与企业老师之间相互弥补,而且学校教师定期也会到企业中进行培训,希望能够给学生比较前沿的开发经验。同时在实训过程中,学校通过企业项目与学生自发项目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我们也发现确实存在一些问题,特别在目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们也觉得很有必要做这样的一些改变,所以我们目前与华为、龙芯等企业签定协议,将企業资源引入到课程体系当中。比如,我们希望对学生进行复杂工程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不仅仅是针对某一门课程,而是会涉及到软件和硬件这些课程的联动。这时,我们就需要有企业资源的支撑。”河海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任黄倩如此讲道。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