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面向移动终端的微视频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时间:2024-05-04

薛涛 华北理工大学理学院 贾成会 华北理工大学现代技术教育中心

引言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教育领域深化改革提供更多的可能性。针对移动终端的微视频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相关人员应能结合实际的需求,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从而并以实践需求为导向,以技术为依托,制定出更具有实用性与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全面贯彻与落实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利用能多维度、多元的学习资料,去探索更多未知的领域。

1 面向移动终端的微视频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的需求分析

1.1 微课程的需求

基于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与应用,以及微时代的来临,人们对信息的获取方式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微课程内容的碎片化、精炼化呈现,使学习者可在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对其进行随时获取。在现代教育中,学校为能使学生建立更好的学习体验,势必应做大有效满足其需求,才能确保他们更积极的融入教学氛围中。因此,通过开发微视频教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微课程的需求。

1.2 移动学习的需求

移动学习强调的是学习者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在相较零碎的时间里去了解与学习他们感兴趣的知识内容。其以短时间、小片段、易观看等特征,令学习者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观看视频而掌握更丰富的知识。同时,针对于当下受众对手机应用的惯性,他们在空闲时间会习惯性的利用手机去消解时间。而那些在个人价值实现具有更高要求的人来说,利用移动学习,通过累计多个碎片化的时间,可不断丰富他们的知识层次。

2 面向移动终端的微视频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的有效策略

2.1 科学划分移动学习资源

针对对当前学生对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应用,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设计与开发更具有灵活交互性的微视频教学资源提供有力条件。而在具体开展设计行为的过程中,应能对移动学习资源进行科学的划分。这样,才可确保设计出更符合广大学习者认知习惯的移动学习资源。相关人员应明确移动学习资源是对各种学习资料面向移动终端的技术实体化,从传统的文本资料到web页面等,基于技术的升级而不断进行优化。因此,在以微视频为核心开发新的学习资源的过程中,应明确各个学习资源的特征。例如,鉴于早期的短信息文本,人们对传统书籍学习方式的颠覆,当下受众对微视频学习资源的认知并不陌生。其从手机短信、APP到电子邮件的推送,微视频具有更强的信息认知度。在对这一新型学习资源进行设计与应用的过程中,应对视频的信息容量与时长进行科学的设定。并确保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令其能灵活的服务于“教”与“学”的过程。同时,也可将其植入到应用更广泛的各类app中。从而,展现出更多样化的移动学习资源的呈现方式,基于短信文本、APP等形式,设计出可承载多种资源的移动应用载体。并以微视频的形式,更直观化的传达信息。

2.2 精准定位设计与应用思路

微知识点为具有移动学习需求的受众,提供了碎片化、灵活化的学习方式。而在实际设计微视频学习资源的过程中,应沿着这一思路精准把控其应用理念。相关人员应将更精华的知识内涵融入微视频中,保障各个独立的视频能更明确的展现学习者对知识获取的诉求。如,学习者通过微视频标题就可准确了解其课程内容,而在观看的过程中能真正收获到他们所要了解知识。因此,在设计微视频的过程中,应确保标题的简练与精准性,确保其与内容的一致性。这样,更利于学习者进行快速选择与应用。同时,相关人员在设计微视频的过程中,在确保内容应用价值的同时,应利用社交工具强化其资源的共享性。由此,学习者可有效分享与获取学习资源,并能与有共同学习需求的人进行深入的沟通与互动,增强微视频教学资源的趣味性。与此同时,相关人员应能确保学生从数据资源库中有效的提取相关视频资料,并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学习。同时,结合逸仙大讲堂系统可将视频进行语音识别文字化。这样,学习者不仅可以看,还可以听,确保微视频教学资源的灵活性与多样化。

2.3 明确微视频的设定模式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教学资源的整合与拓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尤其,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教育领域中逐渐将翻转课堂融入到传统课堂上。在实际面向移动终端对微视频教学资源进行设计与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受众群体的应用性。即在设计微视频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应对其设定模式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微视频在被应用到教育领域过程中,应确保其具备一定的可移动性、灵活性与共享性。因此,在对播放格式、转发功能上应充分发挥移动智能设备的优势。特别,基于当代人对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依赖,他们更多情况下都会利用更易于操作与携带的设备获取他们想要的知识。在开发与设计微视频教学资源过程中,在结合教育大纲对内容进行编排过程中,在确保丰富学生知识层次的过程中,应确保其能符合我国的应试教育制度。基于此,在内容上进行确定后,应能在信息载体传播方式上进行优化。应结合红外跟踪、图像跟踪等不同的随动跟踪技术,模拟专业摄像人员进行拍摄。这样,教育工作者可根据授课形式和师生互动场景等,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录制、编辑、生成视频。并确保传输格式的兼容性,确保学生在任何新媒体平台上能够进行播放。特别是在手机中众多的社交平台上,应不断加强微视频播放的兼容性。无论是学生,还是社会上其他有需求的人员,都更习惯于用手机获取各种各样的资讯与各类型的知识。倘若微视频不能在移动终端上获得顺畅的播放,会令其展现出较大的局限性,并不利于发挥微视频教学资源的文化传播优势。

3 结语

总之,相关人员在设计微视频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应能结合视频、语音、文本等信息展现方式,制定更加灵活的移动学习资源。使学术者可结合自身的学习需求,既可选择直接观看微视频,同时,也可将其转化为语音或是相应的文本。从而,充分展现出移动终端的微视频教学资源的优势与作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